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国共两党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
专题六国共两党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国共两党关系一、国共关系的演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2.合作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4.破裂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②破裂标志: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年)1.国共的对峙(1)表现: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中共的推动:1935年底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1.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②美国的干涉。2.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1.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2.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二、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2.国共关系的认识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特点: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启示:“分则两伤”,“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祖国统一一、台湾问题1.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把荷兰殖民者从台湾赶走。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4.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5.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6.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7.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8.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9.“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0.汪辜会谈:将“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11.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二、香港的分离和回归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三、澳门的分离和回归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2.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四、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的产物,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2.港澳问题涉及国家主权问题,而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是指()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C.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D.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2.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①《马关条约》签订②中华民国建立③抗日战争胜利④渡江战役胜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昔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如今“轻轻一拨号,频频传佳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是哪一基本方针的体现?()A.和平方式解放B.“一国两制”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八项主张4.我国《反分裂国家法》中规定“……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C.坚持不动用武力的原则D.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5.“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用的范围是()A.少数民族地区B.沿海开放城市C.经济特区D.港、澳、台地区6.18.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汪辜会谈”的举行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D.④②①③7.我国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B.澳门回归后C.改革开放后D.香港回归后8.“一国两制”构想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问题。()A.台湾B.香港C.澳门D.威海卫9.200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向台北故宫举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提供了37件(套)文物展品。这体现了海峡两岸的()A.商贸往夹B.探亲访友C.文化交流D.捐资赈灾10.“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歌中的“喜事”指()A.新中国成立B.西藏和平解放C.“一国两制”提出D.香港、澳门回归二、材料解析题11.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诵与铭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1936.02)下半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材料二有人致信荷兰殖民者揆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⑴材料一中的“秦皇”指谁?他于哪一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统一,他又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⑵材料一中的“汉武”又是指谁?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⑶材料二出自谁之口?1684年,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⑷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其中,中国政府于哪一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又于哪一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材料一1951年关于西藏问题的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图略)——摘自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二“我相信我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摘自林肯在1858年6月的演讲《裂开的房子》材料三“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摘自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乡愁》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回答:为解决西藏问题,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什么?为加快西藏的发展,党和政府组织修建了一条“神奇的天路”,这条“天路”是指什么?(2分)(2)依据材料二回答:林肯政府为结束“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最终采取的方式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哪一决策的出台激发了黑奴的革命情绪,扭转了战局?(2分)(3)依据材料三回答:目前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什么?(1分)(4)上述三段材料涉及的共同问题是什么?(1分)答案略
本文标题:国共两党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4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