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国外移民教育实践及其对我国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启示925
国外移民教育实践及其对中国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启示刘晓雪①[摘要]国外移民教育与中国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具有很多共同点,对解决我国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对国外移民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国外的移民教育举措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国外移民教育对我国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几点启示。[关键词]移民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新移民;教育和谐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家庭化和移民化倾向日益突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也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短短十几年即初步形成了多层面、多主题、多视角的研究体系。在此过程中,一些学者提出称谓的转换——以“城市新移民子女”替代“流动人口子女”的称谓,以此首先在话语上消除歧视,进一步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以及该类教育问题研究的开展。此种提法不仅体现了对平等的、和谐的教育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国外移民教育对中国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借鉴意义。一、国外移民教育经验可应用于我国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可行性分析所谓移民是指离开原居住地转到其他地区长期居住的人。按照目的地不同可将移民划分为国际移民和国内移民。国际移民通常来自不同的国家,在原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异质性,这些异质性也是国外移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内移民通常是指在一国境内的人口迁移。但在中国现有的人口管理体制下,人口迁移有特定含义,即户籍变动的迁移人口才是移民,户籍不变动的则被称为流动人口。但若以1987年、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中所确定的“半年”居住时间作为参照标准许多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已成为事实上的城市新移民。本文中城市新移民使用后者的标准,指在城市化进程中迁移到城市并在城市工作、生活时间较长的群体,不以户籍进行划分。虽然国外移民和国内移民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大不同,但国外移民教育和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还是有很多相似性和值得互相借鉴之处的。1、国外移民子女和城市新移民子女遭遇同样的身份认同的困境户籍制度是我国人口管理的基本制度,并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改革开放后,冻结的人口流动活跃起来,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移民潮,但这种移民潮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和“非法”性。因为,由于大多数“移民”并没有随之进行户籍迁移,其身份在城市得不到认可,在就业、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均不具有与本地人同等的待遇。许多城市新移民在城市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外界对他们缺乏认可,他们自身也缺乏对自己的认同。表现在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问题上,不享有接受当地义务教育的权利、需要通过私立学校或在作者简介:刘晓雪(1983-),女,黑龙江省友谊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公立学校交纳借读费借读、没有学籍、无法在当地参加高考等,虽然目前城市新移民子女受教育权得到改善,政府也三令五申规定不准收取借读费,但城市新移民子女在城市的受教育权的根本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国外移民在身份认同和子女教育权方面也有过相似的经历,对我国城市新移民子女身份认同的建构和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具有借鉴意义。2、国外移民子女及我国城市新移民子女同样面临的学校及文化适应问题移民背景的异致性是国外移民教育的主要挑战,为了使不同语言、民族、宗教、价值观、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移民子女能够融入流入国的学校和社会,国外移民教育进行了很多尝试,积累很多宝贵的经验。中国城市新移民子女虽然同属一个国家,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及近乎统一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降低了城市新移民子女适应城市及学校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然的融入城市。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城市和乡村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又形成了各自的亚文化。所谓亚文化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共同认同、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事实证明,“建立在乡村文化之上的传统人格心理与建立在工业化、城市化基础上的现代人格心理是完全不同的,并会影响城市新移民融入城市亚文化的速度和程度;正是由于城市新移民在融入城市文化中的亚文化冲突,导致了许多城市新移民对城市文化的抵制”,在现实的例子和以往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到城市新移民子女面临着学校、文化、心理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促进城市新移民子女的融入,和本地居民及其子女的接纳,创建和谐的城市社会环境,国外移民教育是有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的。二、国外移民教育的发展阶段及趋势一些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人口流动的自由度和频率远高于国内,外来群体和主流社会的互动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着非常悠久的移民历史,在移民管理和移民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表现出了很多共性,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同化教育阶段。该阶段教育的任务就是去除移民群体原有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学校将主流文化强加于学生,把他们同化为流入国主流社会的一部分。对那些在语言、文化以及就学年龄、课程、教育方法等完全不同的各国儿童,视而不见般地强制推行言语的转换、抽象概念的灌输、对流入国文字及文化的崇拜”。并且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使移民学生开始厌学,一部分尚存在语言障碍,无法适应流入国语言授课的移民学生成绩糟糕,辍学率很高。因此,同化教育阶段后期,流入国开始对移民子女进行语言培训,试图通过培训提高移民子女的语言能力,以促使其更好的接纳和适应流入国的教育,尽早同化到主流社会中。这种尝试认识到了语言障碍对移民学生学校适应和社会融入的影响,是促进移民教育质量提高的有益尝试。但同时,由于移民学生年龄、母语、学校经验、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的差异,这种培训对移民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很有限,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在教育理念上并没有改变强制性的文化转换思想。2、双向教育及融合教育阶段。双向教育阶段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一是民权运动的兴起,使少数民族、移民要求平等权利和公平对待的呼声高涨,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抗争,争取自身权益。二是由于一些移民最终要回到其母国,单纯的流入国教育易使移民子女回国后产生新的不适应引起移民输出国的担忧,移民流出国要求流入国对移民学生进行母国教育;三是在教育上,认为母语教育可以促进移民子女对流入国教育及文化的理解和适应,便于移民子女的融入。双向教育阶段认识到移民学生融入流入国教育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双语教学、开设移民母语课程等方式,使移民子女接受流入国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母国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特点是,在形式上尊重并重视移民原有的文化背景,使移民子女保留母国的文化特征,又促使其接受和适应流入国的教育和文化。3、多元文化教育阶段。多元文化主义教育观既包含文化的自我认同,也包含着对相异文化的承认,它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促进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减少偏见,使个人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自如的发挥作用,了解自己所属文化的同时,容忍、尊重与自己不同的文化群体。学校教育的方针,是承认移民儿童固有的民族和文化特征,使学生能够包容和尊重文化差异和价值多元;通过承认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在其生活的社会中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教育的对象也从单纯针对移民子女转向同时面向本国儿童,培养本国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促进对移民学生的理解和宽容,为移民学生创造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多元文化教育目前在很多国家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可,是当今移民教育甚至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虽然不同国家由于所处发展阶段、社会状况、历史文化、社会信仰的差异在移民教育发展上在阶段选择、时间分割、发展顺序上有些差异。但从总体上讲移民教育正不断走向平等、民主、多元、尊重、和谐。中国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正处在移民教育的起步阶段,应该遵从移民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移民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避免国外移民教育走过的弯路,站在较高的起点上规划和发展我国的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三、国外移民教育实践中的教育举措及其评价1、对受教育权的保障许多国家把合法移民子女的教育纳入到本国教育体系中,凡是合法移民子女均可以享受与本国儿童同样的免费义务教育,不存在任何入学的门槛,并在法律上给与充分的保障。1985年,西班牙的《教育权利法》重申了每一个人(包括西班牙人和在西班牙生活的外国人)均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都应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而不应在学校受到任何的歧视。1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双语教育法》,保障非英语移民子女对双语教育的需要的满足。以色列则多次修改《义务教育法》,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并改革了高校入学资格考试制度,使弱势的移民子女能够同样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随着法律的颁布,对国外移民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也真正落到了实处。著名的是1982年普列尔.V.杜(PlyerV.Doe)案,即通过法律手段争取到了非法移民身份之学龄儿童亦有权就读免费公立学校,州不得因为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矛盾而剥夺他们免费教育的权利。同时,为了保证移民学生能够顺利地、不间断的接受教育,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学校允许学生在任意时间注册入学,而且尽可能简化入学的程序。所需提供的证明非常简单,并且如果材料不全,将由学校负责相关调查,以确认学生所受教育状况及其身份。调查期间,学生可以入校学习这就充分保障了学生不会因为手续不全等原因延误入学。同时,调查举证的责任由学校负责,减轻了移民学生感受到的入学压力和产生的不平等感。2、学校教育中的移民教育举措教育是在学校内部发生的,学校教育状况关系着移民子女受教育的质量。为了使移民子女摆脱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宗教、母国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与方法等的差异的不利影响,尽快适应流入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国外对学校中的移民教育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尝试。营造平等、接纳、多元的校园氛围。校园的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国外很多学校试图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提倡儿童平等、文化多元、彼此理解和接纳的氛围。利用校园内的物质载体或宣传手册进行相关理念引导和宣传,一方面让移民子女在校园中感受到亲切、友好的气氛,另一方面对本地学生开展教育,提高其平等、接纳的意识。积极利用正式课程和课外活动进行教育。一些国家在学校里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课外活动以促进移民子女的适应以及本国学生对移民的了解和接纳。西班牙此类活动就开展得非常丰富,而且效果颇佳。主要活动形式有“每星期进行一次’各国旅游’,依次选择一位学生的国家进行旅行,探究这个国家的某种传统,并将这种传统在校历中标出,按时开展纪念活动;定期走访同学的家,认识他们的家庭成员,尝尝他的家人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然后将这些情况再讲述给自己的父母亲听;让所有的学生写出学生之间5种不同的东西,同时再写出5种相同的东西。让每个人学会其他人教的东西,也让其他人学到你教他们的东西;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活动,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增长了见识,了解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也培养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提高移民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们能够迅速的建立起友谊,产生对彼此的信任感。而以色列作为单一民族国家,移民也以犹太人为主,学校对新移民子女则普遍进行犹太意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科教学和学校课外活动,将一些基本的犹太民族传统的知识和价值观,引入学校生活。通过这些教育课程有利于促进移民子女的文化理解和适应。开展家校合作,发挥家长在促进移民子女适应中的作用。家校合作是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一种方法和策略。在很多教育援助项目中都非常鼓励家长的参与。通过这样的家校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及孩子的在校情况,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子女更好的适应;同时,也方便学校掌握移民子女和家长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美国的移民学校就非常重视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使用移民熟悉的语言和多样的方式对移民宣传美国的教育体系和学校制度,还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如通过
本文标题:国外移民教育实践及其对我国城市新移民子女教育的启示92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4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