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浙大保护生物学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Protectedarea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管理起来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学是为了保护现存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本地种指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域和扩散潜力范围内(即物种自然分布,或无直接间接引入或不需要人类干预能够存活繁衍的范围)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创始者效应由少数个体建立新种群时,遗传变异减少的现象。第一冲击效应物种灭绝过程第一阶段的强烈冲击是导致了物种在后续的生物学和物理学事件中走向灭绝的首要因素,这样的效应称之为第一冲击效应。功能群指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员相互取代后对生态系统过程具有较小的影响。关键种在群落内,某些具有相似生态特征的物种或物种集团有决定其他物种在群落内生存的能力,这些物种被称为关键种。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由多个种群构成,种群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或被动扩散的复合体,称为集合种群。进化种种群或有机体从祖先到后代的一条线系,它保持与其它线系分离,并具有独特的进化趋势与历史命运的物种。就地保护在野外保护现存的种群和生态系统。局部灭绝若一个物种在其曾经生活过的某个地方再也没有被发现,但在世界其它地方仍有发现。灭绝当一个物种不再有活着的个体存在于地球上。灭绝漩涡小种群不断衰落,并有向灭绝方向发展的趋势。旗帜种(flagspecies)引起公众关注的物种,有助于保护工作的开展。迁地保护在人工环境条件下对物种进行保护,如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等。入侵种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定居下来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构成威胁的外来种。生境片段化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缩小并分割为两个或更多小块的过程。生态恢复在一个地方重新建立其原始生态系统的过程。生态灭绝一个物种的数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对其所在的生态系统不再有显著的生态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某一地方或地理区域内的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生态系统管理许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大规模管理活动,初衷是保护生态系统的要素和过程。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最受关注。生物放大过程指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营养级的不断累积浓缩的过程。生物入侵当外来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feralpopulation),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一事件称生物入侵。又称生物污染(Biologicalpollution)。生物学种物种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够相互交配且产生能育后代的一群个体。这群个体不能与其他类群的个体交配产生能育后代。外来种由于人类活动打破天然的地理屏障,使其在远离原产地以外的地区生存的物种。物种多样性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不仅包括细菌及原生生物,还包括多细胞的高等生物(植物、真菌、动物)物种重新引进计划某地点当前不再具有某个物种,而把以前捕获以后饲养的该物种个体,或者从其他地点捕获的野生个体再重新释放出来。物种自然史物种的生态学和独有特征,包括物种本性、生活史、形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等多个方面。稀有种稀有种是指不是立即有绝灭危险但是存在于很有限的地区内,或虽有极大的分布范围但只是零星分布,很容易陷入濒危或绝灭的种类。形态学种指一组个体,其形态、生理和生化特征与其他个体群有着显著不同,能够相互区分。野外灭绝一个物种仅有的个体在圈养或其它人类控制条件下存活。遗传多样性同种生物的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或地理上隔离的种群之间的遗传信息的变异。遗传瓶颈由于环境或统计事故使一个种群中大部分个体死亡而剩下几个个体,导致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的现象。有效种群数量一个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数量。种群生存力分析通过种群统计分析,预测种群在特定时期,在某种生境中存在的概率。种群生物学研究种群的数量、遗传特性及生态学特征的学科。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最大持续生产量最大持续生产量就是每年能获得的最大资源生物量,可用人口增长率和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所能支持的最大人口数)来估计最大持续生产量最小动态区确保一个种群在未来能够维持而需要的最小面积。最小生存种群确保一个种群在未来能够维持的最小个体数目。二、问答题GMOs释放的生态风险有哪些?转基因生物的入侵风险转基因逃逸的风险抗病毒转基因作物可以产生新的病毒转基因作物释放对土壤生物群落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害虫对转Bt抗虫植物的抗性风险转基因植物产生的杀虫剂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的风险IUCN定义的6个protectedarea类型是什么?1、严格的自然保护区和原野地区2、国家公园3、自然遗迹4、栖息地/物种保护地5、海洋和陆地景观保护地6、自然资源保护地保护区的设计原则有那几条?1、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因为大保护区的物种迁入速率和灭绝速率平衡时,大保护区拥有较多的物种数量,而且大保护区的物种灭绝率较低。2、如果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但又必须被分成几个不相连的小保护区,则这些保护区应尽可能靠近。这样有利于增加保护区的物种迁入速率,降低物种的灭绝速率。3、若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分成不相连的碎片越少越好。原因是在大保护区存活率高,小保护区低,同时大保护区比总面积之和等于该大保护区的几个小保护区拥有更多的物种。4、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是等距离排列,而不是线性排列。因为等距离排列意味着每一个保护区的物种可以比较容易的在保护区之间迁移和再定巨的可能性。5、若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走廊”将它们连接起来,也许明显改变其保护功能。因为物种可能在保护区间通过走廊扩散,从而增加物种的存活机会。6、保护区应尽可能按原型设计,以减少保护区间物种扩散的距离。如果保护区太长,保护区局部发生物种的灭绝,物种从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扩散的速率也许很低。因此,无法防止类似于岛屿效应的局部灭绝。保护区的选址原则有哪些?1、典型性(Typicalness):在不同自然地理区域中选择有代表性生物群落的地区建立保护区。保护区所代表的自然地理区域的范畴对确定该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2、稀有性(Raritγ):濒危种、稀有种、地方特有种或群落及其独特生境,以及汇集了一群稀有种的动植物避难所。3、脆弱性(Fragility):对环境改变敏感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需要特殊的管理。4、多样性(Diversity):群落的数量多寡和群落多样性。由保护区立地条件的多样性以及植被的发生历史因素决定。5、自然性(Naturalness):自然生态系统未受人类影响的程度。对于建立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保护区或保护区核心的选择具有特别的意义。6、感染力{Intrinsicappeal):由于不同的物种和生物群落类型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各个物种、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都是等价的。但由于人类的感觉和偏见,不同有机体有不同的感染力。它对选择风景保护区来说很重要。7、潜在价值(Potentialvalue):一些地域由于各种原因遭到了破坏,如森林采伐、沼泽排水和草原火烧等。如能进行适当的人工管理或减少干扰,通过自然演替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有可能发展成为比现在价值更大的保护区。8、科研潜力{Scientificresearchpotential):包括一个地区的科研历史、科研基础和进行科研的潜在价值保护区的优先选择途径有哪几个?1、物种途径。为保护特殊物种而建立优先保护区,进而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稀有种、濒危种、关键种以及具有文化价值的物种。旗帜种和指示种,有时也被称之为伞舰种2、生态系统途径。在运用生态系统途径进行保护时,一定要保证各种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向政策制定者及公众阐明生态系统的洪水控制、水清洁、娱乐等经济价值,比向他们阐明保护某些物种的重要性要容易得多3、生物多样性热点途径。在生物群落数据缺乏的情况下,某些生物个体可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示者。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的生境类型往往特有程度也很高,即某些物种只出现在这类生境类型内。保护生物学有哪些特征?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决策科学。为了保护自然,减缓物种灭绝,人们依据保护生物学原理每时每刻都在作出管理决策。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危机学科。这种科学往往要求根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而等搜集到足够的信息再行决策时将错过决策机会。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只能在一定概率水平上给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答案。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价值取向、使命取向的科学。保护生物学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边缘效应的三个类型(1)非生物效应:来源于不同结构基质的环境条件的变化(2)直接生物效应:包括直接由物理条件变化引起的物种多度和丰度的改变,以及在或接近边缘的物种的生理忍受能力。(3)间接生物效应:包括种间关系如捕食、营养寄生、竞争、生物传粉、草食作用、种子扩散等的改变。阐述入侵种及其主要特点入侵种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定居下来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构成威胁的外来种。主要特点:1、传播能力强(关键):美国白蛾,除成虫能飞翔逐渐自然扩散外,主要靠交通运输扩散。幼虫及蛹常可随果品或包装木材远涉重洋,四龄至七龄以上的幼虫可耐饥9-15天,对远距离传播十分有利。幼虫能到处安身和做茧化蛹。2、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谷斑皮蠹,生长的温度范围在21-40℃,1年可繁殖5代,部分幼虫的滞育期可长达4年至8年。该虫抗低温能力强,2-4℃时能生存12个月,-10℃时可生存72小时。它抗干燥能力亦强,能在相对湿度2%,食物含水量2-2.5%的条件下充分生长发育。3、生命力强:马铃薯金线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防治的,具有毁灭性。其孢囊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即使不种植马铃薯也可达30年之久。刍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几个假说1、冗余种假说。认为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功能需要有一个物种多样性的域值,低于这个域值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影响,高于这个域值则会有相当一部分物种的作用是冗余的;2、铆钉假说。观点与冗余种假说相反,认为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种对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都有贡献而且是不能相互替代的;3、特异反应假说。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的强度和方向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这些物种的作用是复杂而多变的;4、零假说。认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物种多样性无关,即物种的增减不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岛屿生物地理学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有何指导作用?岛屿生物地理学模型可用来对破碎生境包围的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保护区相当于茫茫“沙漠”中的“绿洲”。模型可得出“种-面积”曲线,预测栖息地破坏时物种的灭绝数量和百分率。如模型预测,岛屿或栖息地的50%遭到破坏时,大约有10%的物种消失。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可以确定保护区的合适面积与轮廓,以更好地保护更多的物种。地球上迄今六次物种大灭绝的时间和主要特点?1、奥陶纪:50%的动物科,包括许多三叶虫。2、泥盆纪:30%的动物科,包括无颚纲脊椎动物、盾皮鱼和三叶虫。3、二叠纪:50%的动物科,包括95%以上的海洋生物、大乔木、两栖动物、绝大多数苔藓虫类和腕足类动物,所有三叶虫。4、三叠纪:35%的动物科,包括许多爬行动物和海洋软体动物。5、白垩纪:爬行动物(恐龙);海洋生物,包括许多有孔虫目物种和软体动物。6、现在:许多类群,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对管理和圈养濒危物种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流行病学原则是什么?1、宿主和寄生物高频率的接触会引发疾病的传播。2、生境破坏间接的增大了生物对疾病的易感性。3、在保护项目中,物种接触到在野生状态时从未遇过的动物甚至人类时,可能会从中感染上疾病。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动植物是哪些?举例说明特点(1)紫茎泽兰:原产中美洲,现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台湾,排挤本地植物;侵入经济林和农田:全株有毒,危害畜牧业等(2)薇甘菊:原产中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我国香港、澳门、和广东
本文标题:浙大保护生物学复习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9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