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共一大(必修一P55)时间:1921年7月地点:前期上海,后浙江嘉兴内容:①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②确立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③确立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意义①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③中国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共二大(必修一P55)时间:1922年7月地点:上海内容: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房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八七(汉口)会议(必修一P57)时间:1927年8月7日地点:汉口(背景):①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革命政变叛变革命,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大革命失败②党内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处于危急时刻内容: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意义):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为日后当党内“左”倾思想的蔓延埋下伏笔。文家市决策(必修一P57)时间:1927年9月地点:湖南文家市内容:①正确地分析了敌强我弱和工农革命军面临的严重形势②否定了打长沙的计划,通过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③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意义:党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必修一P55)时间:1931年11月地点:江西瑞金内容: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意义):推动抗日反蒋斗争更快发展,为解决土地问题做出了重要保障遵义会议(必修一P57)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遵义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但由于军事上领导的失误,使红军损失惨重,最后在毛泽东的正确建议下,占领了遵义。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瓦窑堡会议(必修一P37)时间:1935年12月地点:陕北瓦窑堡背景:华北事变,日本妄图侵占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民主运动高涨内容: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意义):①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②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标志这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洛川会议(必修一P40)时间:1937年8月地点:陕北洛川背景:日本全面侵华,出兵上海,促使国共进行了第二次合作,但是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不愿发动民众和改革政治。内容:①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②要求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③要求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意义):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②确立了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正确地指导了党和军队实行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指明了正确道路。③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和各项具体政策,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指明了方向。中共七大(必修一P40下)时间:1945年春地点:延安(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关键时刻内容: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②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七届二中全会(必修一P64)时间1949年3月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背景):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②受到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影响,部分党员的思想作风有所改变③国民党南京政府要求与共产党和平谈判内容:①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②确立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意义):①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②加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③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确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必修一P64)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①决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必修一P65)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内容:①一致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②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③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制订过渡时期总路线(必修二P46)时间:1953年内容:主体:一化两翼:三改造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②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必修一P66)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背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内容:①会议制定和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组建了国家机关③确立了一大根本政治制度和两大基本政治制度意义: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务宣告结束②是我国民主建设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伟大成就;(③较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更广泛更巩固地团结全国人民,胜利地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事业;④有利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必修一P67)时间:1954年12月内容:①指出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共八大(必修二P48)时间:1956年9月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一五计划完成,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内容:①分析国内形势与矛盾: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判断。②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进行了正确分析),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必修二P50)时间:1975年1月地点:北京内容:重申在20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立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意义: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恢复和发展。但是,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出现好转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必修一P72+必修二P52)时间:1978年12月内容:①思想路线:(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③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④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实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必修一P73)时间:1980年8月内容: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意义: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②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的开端。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必修一P73)时间:1982年11~12月内容:审议并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二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①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总框架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必修一P76)时间:1984年内容:《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通过了关于一国两制的政策,使其具有法律效应)意义:为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的回归提供了制度保证。十二届三中全会(必修二P53)时间:1984年10月内容:①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②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意义: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90年代的会议中共十四大(必修二P57)时间:1992年10月背景:改革开放进入瓶颈,邓小平巡视南方,进行了南方谈话内容:①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意义:①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②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必修二P57)时间:1993年11月内容:通过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共十五大(必修一P74+必修二P57)时间:1997年9月内容:①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②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③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必修一P74)时间:1999年3月
本文标题:历史上的各大会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