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旧西藏地方货币,根据其造币的时间、材料、造币工艺和发行使用的情况,从收藏的角度讲,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比较合适。一、尼泊尔银币。二、中央政府设局造币。三、西藏地方政府商上的手打造银币。四、西藏地方政府的机械造币。五、纸币。一、尼泊尔银币历史上西藏素不产银,但由于中央政府的赏赐使西藏地方贸易使用银两成为了现实,但是使用银两由于分割、称量以及成色,给贸易又带了不方便的地方,就有了尼泊尔银币进入西藏货币流通领域的空隙。进入西藏尼泊尔银币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1640年以前铸造的“坦卡”银币;一类是1640年尼泊尔货币改革以后“茂哈”银币。(一)“坦卡”银币1560年-1640年,尼泊尔铸造。这种银币上没有国王的名字,也没有纪年,由于年代的相对久远这种银币已经非常罕见了。(二)“茂哈”银币1640年尼泊尔进行了货币改革,将原来的“坦卡”银币减重铸成了“茂哈”银币,以同西藏的衡制接轨。1640年以后的玛拉王朝银币上面铸有国王的名字和纪年,它的纪年方式为萨姆外特纪年,即钱币上的纪年数加上880年即为公元纪年。廓尔喀王朝的银币用萨卡纪年,即钱币上的纪年数加上78年即为公元纪年。大约在本世纪初,尼泊尔银币的纪年改为维克马拉:萨姆外特纪年,即钱币上的纪年数减去57年即为公元纪年。综上所述尼泊尔银币,就可以分为借用币、代铸币、流入币。借用币——“坦卡”银币加德满都造加德满都造代铸币——玛拉王朝的加德满都、巴德冈、帕坦三个城市王国的铸币和后来的廓尔喀1791年前的铸币。加德满都造国王—普瑞太音·玛垃1654年造巴德冈国王-拉纳吉特·马拉1722年造帕坦国王—威德亨·那若西姆哈1715年造廓尔喀国王-普瑞斯维·巴纳拉哈都尔1790年造流入币——1792年后的廓尔喀铸币及以后的尼泊尔铸币。廓尔喀国王朝1850年造尼泊尔1922年造二、宝藏局铸币1792年中尼战争结束清王朝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立了宝藏局,开局铸造银币。(一)1793年——1796年铸造发行了乾隆宝藏银币。有乾隆五十八年一钱五分银币、一线银币、五分银币;乾隆五十九年的一钱银币、五分银币、乾隆六十年的一钱银币;为分大样和小样银币,还有乾隆六十一年的大样一钱银币。(二)1796年——1820年铸造发行了嘉庆宝藏银币。有嘉庆元年大样一钱银币,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八年、九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一钱银币。(三)1821年——1836年铸造发行了道光宝藏银币。有道光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十五年、十六年一钱钱币。(四)1910年铸造发行了机制的宣统宝藏银铜套币。有宣统宝藏二钱银币、一钱银币、一分铜币、五厘铜币,其中五厘铜币是西藏面值最小的铜币。另外,19世纪中末叶东印度公司和英币政府的卢比银币在藏大肆流行,为抵制英币政府卢比的侵入清政府于1903下令成都造币厂铸造“三·二藏元”流通西藏,即政面为光绪头像,北面仿卢比花纹的银币。三、西藏地方政府的手工打制的银币。(一)西藏宝藏成立前的三次试铸币1、1763年由于廓尔喀为对马拉王朝的战争封销了藏尼贸易的通道,尼币运来的太少,不敷使用,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摄政王第穆呼图克图下令铸造银币,从此西藏开始有了造币的历史,这次铸造的银币完全仿尼泊尔银币的形制,在图案花纹上加进了藏传佛教中的法轮,用了梵文的“扎”字,两面共十六个,所以称之为“连扎字”银币。共造两年,此币是藏币中的珍品。2、1785年与上述相同的原因,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加措下令试铸了背面为“古藏文”“吉祥如意”的银币。此银币是藏币中的珍品。3、1791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清政府的批准下第三次试铸了银币“久松西阿”,第二年续造了“久松西出”,并于1793年续造“久松西顿”银币。在此后的1820年改版铸造一次“久松西出”,1850年又一次改版铸造“久松西出”银币。(二)宝藏局成立的的三次手工打制银币1、1850年西藏地方政府铸造了“甘丹颇章”银币。这是西藏地方政府铸造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流通范围最广的一种银币。自1850年起至1929年止共铸造了80年之久,而且在1953年曾经重新设计过此币。2、1890年西藏地方政府铸造发行了“久阿尼西”银币。1891年续造了“久阿尼阿”银币。3、1909年西藏地方政府铸造发行了“格桑章噶”银币。这是西藏地方政府打制的银币中成色最好、重量最轻的一种银币。(三)两种非西藏地方政府铸造发行的银币1、1840年,西藏地区出现了一种“八思巴”文的银币,正反两面均有藏文转书为八思巴文的“司徒·格贝扎呀”的字样,它应该是西藏历史上某个司徒封号的贵族家族,或者为宗教集团所铸。2、1894年在后藏“扎什伦布”造了一种“尼泊尔银币的改造币”这种银币分为有意义纪年,即1894年、1896年和1912年造的背面中心为大莲花纹的银币和无意纪年的背面中为小花银币。西藏地方政府机械造币(一)宣统元年套币(1909年)1909年西藏地方政府开始用机械造币,在这一年初设计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套机械造币,这套钱币两银、两铜,币面值分别为一两银币(宣统桑冈郭母)、五钱银币(宣统雪阿)和二分五百铜币(宣统卡冈)。一分二厘五毫铜币(该币未发行)这套钱币发行时间短发行量极小,为西藏钱币中的珍品。(二)1909年狮图套币这套钱币为一银、三铜,面值分别为一两银币(桑冈郭母),七分五厘铜币(噶启节)五分铜币(1909噶阿)和三分五里铜币(1909卡冈)。该套钱币一两银币没有变化,五分铜币和二分五厘铜币减重过半。该币的存世量也十分小,为西藏钱币中的珍品。(三)1912年西藏地方政府发行了一枚面值为三钱的银币,即双章银币,该币的重量为二个章噶,图案花纹与“甘丹颇章”银币一模一样,只是重量加倍。(四)1913年——1918年套币这套钱币是西藏地方政府发行的第三套钱币面值分别为一两银币造了一年,五钱银币(银雪阿)五分铜币(噶钦)二分五厘铜币(卡冈)。(五)1918年——1928年套币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发行了第四套钱币,二十两金币,从1918年到1921年造了四年;一两银币1918年、1919年造了两年;五钱银币,1924年、1925年、1926年、1927年造了四年。一钱铜币(雪冈)从1918年造到1928年,七分五厘铜币(八辨启节),从1918年铸到1922年、1926年补铸过;五分铜币(噶穷)从1918年铸到1922年,二分五厘铜币(四辨卡冈)1918年、1919年、1921年造了三年。这套钱币中的铜币比1913年铜币减重过半。(六)1927年——1931年间试铸币在这段时间里,西藏地方政府设计过几种银铜币均因各方面的原因未发行。1、1927年卧狮一钱铜币未发行。2、1929年五钱银币未发行。3、1930年五钱银币未发行。(七)1932年——1946年套币1931年未,西藏地政方府将所属的三家造币厂合并成立了扎西机关,新的造币厂开始用电力机械造币,铸造发行了第五套钱币。这套钱币是三两银币、一两五钱银币和一钱铜币。1932年首先发行了新一钱铜币(雪冈撒巴)1932年——1938年。1932年设计了一两五钱(桑冈雪阿)银币和三两(桑松郭母)。1933年、1934年铸造了老版三两银币。1935年——1938年、1946年设计发行了新版三两银币。1936年——1938年、1946年设计发行了新版的一两五钱银币。“桑冈雪阿”,意即“一两五钱”的藏语读音。公元1932年(藏历16-6年),西藏地方政府在十三世达赖喇嘛土丹嘉措为统一西藏地方铸币,亲自主持对西藏地方造币机构进行调整。将梅吉、罗堆、多带造币厂统一合并为“扎什电力机器厂”,简称“扎什造币厂”,直接受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翌年,经达赖喇嘛批准,开始设计铸造一钱“雪冈”铜币。由于造币机器设备较为先进,铸造出的钱币工艺精细,质量较好,深受民众欢迎。1933年扎什造币厂又设计出一种三两银币,齿边,正背边缘处有珠圈。名为“桑松郭母”,即藏语“三两圆钱”读音。“桑松郭母”银币分初版和二版两种,其版别较多。一般直径在30.5~31毫米,重11~12克,成色78%~85%左右。初版铸造于1933~1934年,正面中央圆环内铸有雄狮图案及流云、海潮、绣球等纹饰,环外有4个对称吉祥结图案,间隔处铭有藏文,汉译为“甘丹颇章战胜四方”;背面中央环内铸有纹饰和藏文纪值,汉译为“币值三两”,环外有3个对称吉祥结和藏历纪年“第16饶迥第7、8年”。“桑松郭母”即藏语“三两币”的渎音。公元1933年(藏历16-7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扎什造币厂始铸“桑松郭母”银币。该币铸造后不久,公元1933年12月中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丹嘉措圆寂,僧俗界认为此钱不吉利,因而被民众视为不祥之物,称“卡那”,汉译“黑钱”,随即停铸销毁,随后于1935年起改新版“桑松”。初版“桑松郭母”发行仅两个年份,因本身铸造量稀少和销毁,加之西藏人又有佩戴银饰的风俗习惯,在漫长的流通过程中,留存至今的桑松初版已经少之又少,品相上乘者更为难得。公元1936年(藏历16-10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扎什造币厂”始铸“桑冈雪阿”银币。公元1938年(藏历16-12年)停铸。而在1946年(藏历16-20)有极为稀少罕见的复铸版别。共有四个异年版别。关于“桑冈雪阿”银币的版式、图文及特征,发现有太阳的光芒数不同、狮尾的线条数等均不同。同时又发现狮身的大小、图案的形状等也有差异。综合起来有20种以上的版别。(八)1946年——1953年套币1946年铸造发行三钱铜币(铜雪松)。1947年——1953年铸造发行五钱铜币(铜雪阿)1948年——1952年铸造发行十两银币,这种银币量极低,先是二十两铜加三两白银铸造,后来就变成了纯镀银铜币。(九)1951年——1953年扎西机关设计了五两、二十五两、五十两银币,只铸了样币未发行。1953年——1954年铸造发行了五两银币。
本文标题:历史上的西藏钱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3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