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
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1234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简述•历史城市概念的提出历史城区的保护概念——《华盛顿宪章》1987年10月,ICOMOS通过了著名的《华盛顿宪章》。宪章对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保护进行针对性的说明,宪章开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包括保护、保存和修复这种城镇和城区,以及实现发展、和谐地适应现代生活的各种步骤。该宪章陈述了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表现,强调这里的历史城区,无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华盛顿宪章》进一步扩大了历史古迹保护的概念和内容,即提出了现在学术界通常使用的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的概念。“历史城区”概念,解决了在现代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通过城市发展策略、城市规划等手段对城市“历史城区”部分整体性保护的问题。因此“历史城区”对城市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简述•历史城市概念的提出我国法律法规关于历史城区的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7,后称为《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遗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其中历史城区是一个怎么样的范围?对于历史城镇来说,它是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的保护范围。划定的依据是具有完整的历史城市形态的边界和根据历史文化遗产分布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历史城区。在《条例》中尚未明确规定历史城区内的保护与控制要求,它仅仅通过名城名镇的“历史城区”来划定保护范围进行保护。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简述•历史城市概念的提出我国法律法规关于历史城区的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后称为《规范》)中明确了“历史城区”的定义,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本规范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这里规定了历史城区概念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其一是历史城区涵盖的区域和时间范畴,包括古代和近代发展的区域;其二是为了保护规划需要在历史城区范围内划定一个范围作为有效保护与控制城市遗产的区域。该区域应与历史城区范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规范》中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系列规定中都是针对“历史城区”提出的。由此可知,历史城区的概念在我国的名城保护工作中,已渐渐被接受。但在具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该概念理解多样,导致了目前历史城市整体保护仍旧存在问题。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目前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在内的历史城市,进行深度的开发建设,突破许多城市保护的最后防线。各地城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反复调整,历史风貌区数量的减少等现象,都说明了城市建设开发已波及到已经确立保护的对象上来。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出现由于产权归属问题,最终使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和消失。例如东北历史城市中,铁路附属地存在着大量优秀近代建筑遗产。这些建筑遗产是印证城市发展历程和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土的物证。因这些建筑遗产多数属于铁路部门,当地的规划、房产部门没有权利管理相关的土地和建筑遗产,最终导致这些优秀的近代建筑受到严重破坏。•历史城市保护现状简述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城市近代发展的建城区部分受到漠视,产生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缺失和城市发展脉络不连续的结果。近20年从古城的里弄和胡同拆迁、城市泼绿到旧城更新、开发房地产,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的一次次革新中受到影响。许多近代城市的建成区如同规划新区一样,房子渐渐的“升高”、道路渐渐的“宽阔”。城市网络格局和旧城的尺度已不复存在,全然一座新城。究其根源,在于缺乏整体性的保护观念,没有能够控制城市格局特色的层面。特别是天津和上海这样在近代取得较大发展的城市,没有整体保护观念,即便划定了几片风貌保护区,最终还是会被现代风貌所蚕食成为城市独岛,形成缺乏整体风貌控制的历史文化斑块。•历史城市保护现状简述•现状成因自然因素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大面积的房屋损毁,只残留少量历史遗迹。如地震、台风、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这些是不可抗拒力量。如秭归县的新滩镇,曾经拥有1公里多长的街道,1000余栋民居。这些层层叠叠、参差迤逦的青砖老屋曾是三峡地区最典型最具特点的民居。然而1985年的新滩大滑坡毁掉了大部分的古镇,只残存了几十间老屋。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现状成因•现状成因历史原因连年战争、王朝更替等,也摧毁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如位于安徽省省级文化名城池州市郊区的,号称“天下第一村”的杏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毁,只余一口古井。又如合肥肥西县的三河镇,大片的商铺、钱庄、豪宅、大王庙等在太平军与曾国藩军队的战役中被毁,现仅存一小部分古民居和太平军城墙遗址。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现状成因•现状成因历史原因但近代历史上对历史遗存破坏得最为严重的,最让人扼腕的还属十年浩劫。在“破四旧”、“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口号”下,把本应作为历史文化中心来保护、展示和利用的历史文化名城,不问具体情况的拆除和开发。“到80年代初提出历史文化名城这一问题时,全国保存下来的称得上完整的古城已经不多了”。池州市在文革中就有“牌坊街”等有价值的历史街区相继被毁,只留下街名。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现状成因破坏性建设在历史浩劫中幸存下来的历史遗迹,很多却在经济建设的名义下,毁于现代人手中。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规划的重视不够、规划水平有限、规划权威性不够、缺乏保护意识等等原因,造成建设性的破坏。而且这种破坏还在持续,如果再不停止,结果将是致命的。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如长沙、西安、杭州等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现状成因•现状成因破坏性建设我国的历史保护法律法规中只有文保建筑明确的受到法律保护,因而在许多城市发展或旧城改造项目中,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仅仅保留价值比较高的遗迹,如文保单位。如遵义市在遵义会议会址周围为建休闲广场,1.5平方公里内,近4万平米的民居被拆光,在国家文物局提出意见之后,当地政府才对一些历史建筑作恢复性的重建,但历史原貌已无法恢复,遵义会议会址因此成为一块碎片。还有北京的齐白石故居、白塔寺、鲁迅博物馆等都是因为是文保单位而被保留下来,其周围的民居建筑则被拆除。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现状成因破坏性建设但也不是所有的历史建筑都是因为建筑价值或历史价值比较高而保留下来,有一些则是因为在更早的年代它们不便被开发,或是开发后没有效益。如在一些旧城区中心进行的开发项目,将市中心的旧建筑拆除进行开发之后,剩下旧城边缘地区的土地价值不高的区域,其历史建筑也就相应的保留下来。这在今天苏州、上海等城市的旧城边缘可以见到。总之,成因是多方面的,常常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保护意义增加城市多样性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一书中认为,城市“断续的结构,多样的时起时伏的激情,一系列周游列国的记忆,一起呈现为我们所说的‘拼贴’”。历史性城市,就往往突出地表现为各个历史时期残余的奇妙“拼贴”组合,城市是各个时期历史的叠加。每个历史时期的残余,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城市景观。设想一个城市,如果象勒·柯布西耶在巴西利亚或巴黎所作的城市规划中那样,是同一个时期的整齐划一的理性的构成,完全失去了非逻辑性的跳跃,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多样性,那将是多么的无趣。历史、记忆和地域性才是衡量一个场所是否令人愉悦的标准。所以,即使是残余的片段,如果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为数不多的遗迹,为构成城市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就有保护的必要。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保护意义承载城市记忆“(历史遗迹)纵向地记忆着城市地史脉与传衍,横向的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历史的碎片承载城市的记忆。记忆能否被抹煞?从法国哲学家Bachelard,Gaston“场所可以是诗意的”的分析到凯文·林奇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的假设,场所的记忆不仅赋予场所意义,还可以在生活中帮助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定位。历史城市作为承载记忆的载体,是值得保护的。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保护意义反映了传统街区结构中国的街区是沿街发展起来的,街道就像街区的骨架。例如北京胡同沿着胡同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发展、生长。江南水乡绍兴的台门则是沿着旱街或水街生长起来。虽然街两边的房子总是有修有拆,但街道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其肌理、走势、空间尺度等等或多或少还可以从保留下来的历史城市中看出。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保护意义记录了典型的建筑样式古人的天人合一观,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同构相谐的观念,以及古代建筑就地取材的有机性,使得它们明显地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历史城市中或多或少保留了一定的反映了地域文化特征的典型建筑样式信息。有的甚至是城市民居中的“标本”。保留“标本”,使之存于现代大同小异的城市建筑之中,对于现代人终究是有些好处的。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保护意义调节了城市空间现代城市的发展对经济的迫切追求,导致开发密度过大,而历史碎片对这一区域的城市肌理、天际轮廓线和空间密度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甚至构成区域的中心和标志,成为城市空间中的重要节点。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历史城市保护意义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旧城改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成片开发不仅资金紧张,而且会产生大量社会问题。历史碎片的保护与更新则可以应用一种以点带面的更新手段。通过对价值较高、经济活力较大的历史地段进行保护并发挥其文化价值,在旧区内形成分散的经济兴奋点,由此慢慢辐射,逐步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激活整个经济衰落地区。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脉,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使用的可能,值得我们去争取和珍惜。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城市随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得日益丰富。今天,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少地仅仅取决于某一单方面的因素,而愈发变得复杂和高度专业化,成为技术、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因素共同的产物。城市不是一跋而就的,它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衰退、再发展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同样,历史建筑作为城市肌体的组成部份,它依赖于永不停息的新陈代谢,推动自身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可分为这几点:1.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历史建筑的物质性衰败;3.历史建筑的功能性衰落。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导致大多数城市的超常规模发展,城市在一般情况下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能够进行自组织活动和进行自我更新的系统,然而,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时期,进入城市的物质流、能量流如此之多,以至于城市难以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对这些新的城市要素进行同化。城市人口的激增,居住的要求更为迫切,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压力下,城市的发展导致基础设施无力负荷,汽车交通骤增使原有的城市道路结构不能适应所需。城市质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结构的调整(产业、经济、社会、空间等)、效率的提高、功能的增强、环境的改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及集约和合理使用,围绕生产、消费和个人需求的场所和功能网络发生变化,投资领域发生变化,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等等,对于城市的历遗存都提出更新的要求。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历史建筑的物质性衰败指历史碎片中的建筑物和设施超过使用年限,结构破损,设施陈旧、简陋,无法再使用而自然老化,如破旧危房,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等,这些都给现代生活带来不便。历史建筑的功能性衰落指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增长和规模扩大,突破合理的环境容量,从而造成超负荷运转,整体机能下降。主要体现为生态环境的失衡。例如,绍兴的民居“台门“里就常常杂居了十几户人家。由于人类活动过于强大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限度,使得生态环境恶劣。衰落使有钱人搬离,穷人集聚,过去的高尚住宅区成为高楼夹缝中的贫民窟,容易滋生和激发社会问题。居住者、使用者、企事业单位有强烈的更新设施、改善环境的需要;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毒瘤若不整治也会成地区发展的阻碍。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历史建筑保
本文标题:历史城市保护拼贴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