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学校与社会-杜威-学校即社会-与陶行知-社会即学校-之比较-刘姗姗
2223201年第期312012年12月28日下午,久违的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暖暖的挂在碧空如洗的天空,天气好极了,邵武市沿山中心小学在新建的行知园举行了首届“近行知,做陶子”学生讲故事比赛活动。30位小选手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个陶行知的小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人格魅力,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本次比赛共评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8名。经过两年的讨论与思考,邵武市沿山中心小学确立了“建现代行知小学,创农村品牌学校”的办学愿景,明晰了“以陶行知教育思想引领学校文化创建”的工作思路。在2013年元旦即将来临之际,学校在全体教师中组织了首届“近行知,做陶人”征文比赛,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近行知,做陶子”讲故事比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陶行知的生平事迹,感悟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领悟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教人求真的教育理念。小陶子走进陶行知争做走进陶行知争做沿山中心小学首届“近行知,做陶子”学生讲故事比赛活动邵武市沿山中心小学座落在邵武西南方向的沿小学一类标准。该校以培养“思想道德修养好、基山河畔,距城区17公里,前身为邵武县五区国民初础知识扎实、身心健康、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级小学,1927年创办,1949年被人民政府接管后更践能力的人才“为总体目标,以课改为抓手,深化名为沿山中心小学沿用至今。中心校校园面积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18045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学校现有标育。准教室16间、教师办公室6间,配有多媒体教室、电近年来学校开展学陶师陶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子备课室、教研室、图书阅览室、体音美教室、科的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建设找到新的教育理念,学学实验教室、仪器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心理咨询校开展了系列学陶师陶活动,《福建基础教育研室、篮球场、排球场、气排球场、乒乓球场、究》也对学校做了学陶师陶的的专题报道,目前拟200米环形跑道等,各科教学仪器设备均达省农村申报福建省行知实验学校。邵武市沿山中心小学简介:陶行知与杜威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杜威的学义教育思想为标志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在世界各国生,陶行知在教育思想上受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的学校教育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为了适应新时代响。但是,陶行知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吸取了杜威理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对传统学校教和学说中的合理因素,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育进行了批判。就这一点来说,陶行知与杜威无疑是进行了改造,陶行知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不是照抄照一致的。搬的,从他的教育思想形成来看,可以说是他对杜威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的学说和理论进行改造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传统教育”一词来称呼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主知主义具有特色的教育理论。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从欧洲教育思想。他顺应时代和工业发展的趋势,对主知主义传入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占据统治教育思想以及传统学校教育进行了批判。19世纪上半叶地位,在这种教育思想下,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的美国,从欧洲传入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领节,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极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域中占据统治地位。这种教育思想以课堂、书本为中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心,忽视对儿童能力的培养,不注重技术训练和职业准教育思想。从批判中国传统的就教育出发,陶行知在备,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就是要法极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打破传统教育的这个牢笼,把学生从牢笼中解放出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来。本文拟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与陶行知的“社杜威指出,传统学校教育的主要弊病之一就是学会即学校”两种教育观点试以比较。校教育同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相割裂,没有给儿童充分生活或生长提供必要的和适当的条件。杜威强调一、“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两种观说:传统学校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点的相同之处(一)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批判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在20世纪以前,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知主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学校与社会刘姗姗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赵祥麟、王承续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杜威“学校即社会”与陶行知“社会即学校”之比较—摘要: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适应美国社会大变革需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一教育思想。针对中国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出发,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二者看似仅是语序作了变化,但实际上,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本文比较了两种观点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揭示了其现实意义。关键词:杜威;陶行知;学校与社会;现实意义FUJIANTAOYAN行知论坛FUJIANTAOYAN实校建设2425FUJIANTAOYANFUJIANTAOYAN行知论坛行知论坛201年第期311然,是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未完成的儿童”才能日常生活。获得其生长、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杜威指出:在近代中国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中,陶行知也积极批判和改革传统的旧教育。他认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为,传统的旧教育沿袭陈法,因循守旧,致使“先生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2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因书,读书死。”在陶行知看来,传统的旧教育是只听此“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从这句教师讲,不许学生问,不教学生用脑,也不教学生动话中,应该说可以看出杜威的终身教育思想,只是他手,而把学生关在学校课堂里,其结果必然是摧残学没有正式提出终身教育这个观点。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如果说杜威“学校即社会”中所含有的终身教育陶行知又认为,在传统的旧教育下,学校教育是思想还比较隐晦的话,那么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脱离生活的,也是脱离生产劳动的。他强调说:传统则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与人学校教育是“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不民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广大人民在生活世界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农务。……它教农夫3中学习。他提出“终身教育,培养求知欲。学习为生子弟变成书呆子。”在陶行知看来,传统学校教育与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一旦养成学习生活隔离,便成为空洞的教育、消费的教育、死的教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教育最重要的成就育。而且,陶行知还尖锐指出,传统学校教育是贵族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地共同求进的决心。我们教育,是少数人的、脱离社会大众的小众教育。要对众人养成的态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就陶行知与杜威来说,尽管他们所处的国情不老。’”社会就是大学校,从而使全民族的文化科同,尽管他们所处的思想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学、政治道德与身体素质,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提他们对传统教育的批判都是一针见血和击中要害的。高,社会与个人也就在不断创造中获得进步,形成生概况起来讲,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病主要在于脱离社会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多么宝贵的思生活实际、忽视儿童的经验、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想,即使在今天也决不会落后于时代。课程内容贫乏枯燥、教学模式僵死呆板、教学方法死因此,细观杜威与陶行知二者的观点,它们都含记硬背等。在陶行知与杜威看来,传统学校教育肯定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培养不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因此,必须进行改二、“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两种观革。应该看到,只要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僵死的、空洞点的不同之处的形式主义,陶行知与杜威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观点“学校即社会”与“社会即学校”看似仅是语序必将继续具有其生命力。不同,但实质上,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陶行知(二)“终身教育”———二者题中之意早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从杜威处无论是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还是陶行知的“社接受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其会即学校”,二者都非常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杜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进而掀起了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国内学者“教育救国”的热潮,陶行知便是其中一生活”,而所谓的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员。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陶行知深感处处碰壁,道,如养成各种习惯”。什么才能引导能力呢?很显从而使他清醒地意识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能进去。”“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校即社会”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有适合自身实际书。”而大众百姓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更的教育理论;同时,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他认识到不何谈进入学校学习。当时的中国可谓是“文盲遍应该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应是“行是地”。陶行知认为要“教育造国”,即通过教育培养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还将自己的名字“陶知一批救国志士,必须推行大众教育,而杜威的教育思行”改成“陶行知”以表决心。想只是对学校教育的变革,但当时中国的学校数量是陶行知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也是主观唯心极少的,不是仅仅进行学校变革所能解决问题的,也主义,于是他将杜威的观点“翻了半个筋斗”,成了就无从实现陶行知“大众教育”的理想。同时,陶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对杜威的知觉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观点的改造,决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经把生活加了工之后搬进学校去的,这样便不能培养学摸索而得出的。因此,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即教生真正的社会生活能力,不如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去,育”、“社会即学校”不是杜威“教育即生活”、在真正的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受教育,在生活的实际斗“学校即社会”的翻版,二者是有区别的。争中‘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一)两种观点产生的背景不同上的需要而教育’,以达到解放民族、解放大众、解从时间上看,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要早于陶行放人类的目的。”鉴于此,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4知的“社会即学校”。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育”及“学校即社会”。跃居世界第一,产业工人巨增,机器工业逐步推广。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杜威的“学校即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工业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劳动者要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适应生产大变动的多方面各自的国家也为其成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我们不能的才能。然而,当时美国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教脱离其产生的具体背景而空泛地谈其适用性。学方法都是承袭欧洲大陆和英国的旧学校传统,形式(二)两种观点的侧重点不同主义的、呆板的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杜威的实用主义由于两种观点提出的背景不同,其侧重点也就有教育思想即在此种背景中产生,以期对学校进行改所区别。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培养资产阶级针对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病,杜威提所需要的人才。杜威的教育思想猛烈冲击了赫尔巴特出了“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杜威强调指出:学校应5的传统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派”的创始人,对教育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型的社会。”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功不可没的。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陶行知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用于实际,希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望其能帮助他实现自己“使全国人民都有受教育机缩小到一种雏型的状态,使学校自身成为一种生动的会”的美好愿望,使教育真正成为“大众教育”。可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旨是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传统的学在使学校在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校要收学费,要有闲工夫去学,要有名人阔老介绍才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2《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7页。3《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本文标题:学校与社会-杜威-学校即社会-与陶行知-社会即学校-之比较-刘姗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40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