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语言之我见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语言之我见岑溪市水汶华侨中学蒙显娟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对老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好的导入,如同路标,如同序幕,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语言艺术。关键词:新课导入口头语言实验语言新课可以用口头语言导入,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的语言来导入。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浅谈导入语言艺术的一些看法。一、口头语言口头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口头语言也是老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授课方式。老师要充分掌握口头语言的特点,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清晰,力求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任务化,枯燥的问题有趣化。1导入可以开门见山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可以直接揭示课题,点明要学习的内容,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讲“整式的加减”时这样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这样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时,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x2=b或(x+a)2=b(b≥O)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的解法”,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可采用开门见山法。2导入可以联系生活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例如在《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的教学导入中,教师问:“同学们,进入教室你是怎样找到你的位置的?”,“到电影院看电影你又是怎样找到你的位置呢?”教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利用“找座位”这一过程,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置于生活问题的情境之中,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引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近感。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概念、正负数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等。3导入语言可以温固而知新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再如:《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计算几题整式的乘法,接着提问:通过观察你能发现这些乘式与结果的特征吗?这样既复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又通过观察、发现这些乘式与结果的特征,自然地导入平方差公式。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参与体验了平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4导入可以讲故事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们不要急于提示课题,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来提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状态,他们急切地盼着老师把“谜底”揭开,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先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发现很复杂,然后老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在两相比较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际上,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介绍,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5导入可以用类比语言类比导入语言能使学生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例如在学习“整式的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时,先复习一次式中的同类项及其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举例1、下列的项是不是同类项?-2x与-2,3x与3y,-2与2x,4与-3。2、化简:(1)-2x+3x,(2)4x-y+5y-7x,直接引入整式的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教学“同底数的幂相乘”这一节时,先复习乘方的意义,师:25表示什么?生:25表示5个2相乘。同时教师进行板书25=2×2×2×2×2。师:25×23应该是多少呢?谦虚学生根据乘方的意义进行尝试:25×23=2×2×2×2×2×2×2×2,生:25×23是28,师:那么2m×2n=2m+n,从而得出同底数的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复习学生熟悉的一元一次议程的有关意义,自然地引入到二元一次方程。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这样导入自然,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从而掌握新知识快,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马到成功。6导入可适当设置悬念激趣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巧妙设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激发学习兴趣,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在《等可能事件》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游戏幸运抽奖:盒中有28张小纸条每张上分别写了全班每一位学生的学号,现在请一位同学在盒中先后抽出3张,看看哪3位同学是今天的幸运中奖者?在抽奖活动结束后,教师小结:其实同学们都明白刚才的抽奖活动中每位同学都有可能被抽到,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可能事件。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恰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等可能事件。二动手操作(实验)语言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单纯从课本和老师的口中说出来,学生经常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信服,通过实验语言却可以无声胜有声。根据初中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操作导入能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气氛热烈轻松,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了最佳状态。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又如,在进行“椭圆”一课的教学时,课前准备一根线绳,上课后先让学生用该线绳设法试画一个圆,然后教师在地根线绳的两端各系一根铁钉,再把铁钉设法固定在黑板上(两铁钉间距小于该线的定长),用粉笔将线绳绷紧绕两定点作圆周曲线运动,此时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封闭曲线(椭圆)。通过比较两种图形的异同,并对后一种作图过程加以分析,便引出新课“椭圆的定义”。这种导课方法直观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上课时可先问学生,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书桌面是否水平?怎样测呢?为什么可测是否水平?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又如,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先布置学生去制作简单的几何体,如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正方体等,上课伊始,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具体的了解了这些简单几何体,对它们有感官上的认知,我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就很顺利,学生也能很快的接受新课的知识。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在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后不提出问题:擦去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边,只剩下一个三角形ABC,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将这个平行四边形重新作出来?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你是如何将它正确地画出来的呢?(即如何知道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在学生操作作图得出两个猜想后比较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确立了本节课研究的中心议题。从实践中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判定定理,学生会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总之,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并不是容易的,一要靠老师钻研教材,二要靠老师平时挖掘积累生活生产中应用数学知识,方法的实例,广泛猎取数学信息,动脑筋想办法组织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李求来主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张亚琴.数学课导入的设计[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02).[3]戴定波.数学课导入方法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14).[4]李燕.千方百计引人入胜——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导入方式[J].成功(教育),2007,(06).[5]王桂云.数学课的导入设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1).
本文标题: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语言之我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6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