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一、背景与意义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五四”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影响: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2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新青年》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最初称为《青年杂志》。它是整个“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五四”新文学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创作群体,称作“新青年”作家群。同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刊物:《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新潮》,以《新潮》为核心,也出现了“新潮”作家群。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四、“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两个复古派:学衡派,20年代初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组成;甲寅派,以章士钊为代表。五、“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白话新诗的尝试,1920年3月胡适出版《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刘半农1918年5月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同年7月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初期白话诗人的贡献与不足:1、坚持用白话写诗;2、语言与体式上创立了自由、无韵、散文诗体等。不足是:缺乏感情、想象力,结构松散、缺乏韵律美。其他小说、戏剧、散文做一般了解。思考:晚清文学观念的变化对“五四”新文学有哪些影响?第二章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3—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4(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1、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2、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1)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2)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3、重大深远的影响: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沈从文小说。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现为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有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并蓄。鲁迅风格的难以概括就是他的风格。第二章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价值和文学史地位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5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3、在现代文学史
本文标题: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7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