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内蒙古固阳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固阳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姓名:杨占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村与区域发展指导教师:闫志坚20070601内蒙古固阳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作者:杨占明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存信.ZhangCunxin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吸纳剩余劳动力-古今农业2004,(4)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乏力的现状,研究提出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农业资源利用结构,合理重组农业生产要素,科学选择农业技术类型,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继续开发庭院经济等途径.2.期刊论文纪国义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探讨-经济经纬2003,(5)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难点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要想使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首先必须明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然后找出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提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3.学位论文姚晓阳中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2008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为世界其他各国之最。在现有的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3亿多为农业劳动力,乡镇企业吸收了1.38亿,外出务工、经商的大概有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口问题己经成为阻碍中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因此,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在本论文中,本人将对中日两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目的是探讨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为中国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提供一些借鉴。首先,从中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原因、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对日本东京都市圈及中国长江三角洲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便揭示中日两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战后,日本的中小企业和农村兼业化得到大力发展,在短期内迅速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给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必要条件,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对减少失业、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兼业化是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日本根据土地少、规模经营小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农业兼业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次,日本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为农业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已占全国就业比重的72.4%,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日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第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之间长期处于隔离状态,这不仅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承载量过大,也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是农业劳动力自发离开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原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动,给流入地的生活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农民工参加了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给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给城市生活带来很大冲击。大规模无序的人口流动极大地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及交通设施的负担,造成诸如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城市市政生活设施短缺,城市变得更加拥挤,更为杂乱无章;无序的人口流动又加大了城市的就业压力,造成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居民竞争上岗的现象。农业劳动力因属于自发流动,缺少各种社会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又常常受到侵害。因此,如何顺利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在分析、总结日本的成功经验之后,在探讨稳步推进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的同时,以此为框架,本文提出了稳步推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1.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2.大力推广亦工亦农政策,就地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城镇化;4.加强政府调控,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各种社会保障;5.组织劳务输出,向国外输出一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本文采用案头研究(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互联网及其他研究机构的相关文献、著作,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同时通过实地调查,大量掌握目前中国转移农业劳动力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揭示中日两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特点、现状及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中国和日本具有代表性的长江三角洲和东京圈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揭示中日两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流向、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把历史与现状分析、比较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对中日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最终形成研究论文。本文的创新之处:考察战后日本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内政策和产业结构,探讨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历史对比,为目前中国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一些借鉴。4.期刊论文丁守海反哺农业的新视角:促进隐蔽性失业向剩余劳动力转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8)一、隐蔽性失业与剩余劳动力是两个貌合神离的概念在劳动剩余经济学里,各派对隐蔽性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处理是截然不同的.古典学派认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可以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两种情况.前者指当从农业部门抽取一部分劳动力时,农业产出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种绝对剩余的劳动力就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5.期刊论文韩景愈.HANJin-yu由甘肃省武山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引发的思考-西北人口2007,28(6)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像甘肃省武山县这样人多地少,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更是值得探讨和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兴衰,乃至我国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甘肃省武山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其现存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几点建议,即通过农业深层次开发,当地优势资源的规划利用等方式,增强农业、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而实现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型化就地转移.对这一新的转移模式的探析,对我国其它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也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6.期刊论文李瑛.高士亮试析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商场现代化2005,(36)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积极效果,也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7.学位论文李素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与作用2006我国有着庞大的农业人口群。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数量日益减少,因而我国农村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中国的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其本质是农民的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最主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对于影响农民增收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文化素质低下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且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决定其转移机会的多寡、转移层次的高低、转移区域的宽窄。基于此本文从解决突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入手,提出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的关键,从而构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依托培训体系。综合协调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素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诸多因素看,农业广播电视教育越来越显现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中,农广校起的作用与其所处的地位是分不开,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所起的作用,而它的作用又肯定了它所处的地位。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农广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方面所处的独特地位,及起到的各种积极作用研究,探讨宁夏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宁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过程中应当实施的行为,最终达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快速健康发展的目地。8.期刊论文赵韩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分析-理论探讨2002,(2)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农村推力和城镇非农产业拉力以及转移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为了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急需深化体制改革和进行有关制度创新.9.期刊论文耿庆彪.GengQingbiao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思考-桂海论丛2002,18(6)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政府应积极组织向国外输出;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实选择应尽可能在农业内部消化、吸收.10.期刊论文刘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分析和模式选择——以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为实证-农业经济2008,(6)本文以山东省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为实证,提出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因是农业生产资源的排斥力,经济利益的诱导力和城乡吸纳力.对劳动力转移的模式进行了深层次探索,提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工业园区带动型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模式,这些模式可为区域经济特点相似的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a4ec43dc-7d33-4d63-ac24-9dcf00d30aa7下载时间:2010年8月11日
本文标题:内蒙古固阳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