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好家庭农
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好家庭农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摘要】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以下称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专业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经过工商注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与现代生产力相匹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方向,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作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当前,是由一家一户的联产承包向家庭农场过渡期,因此,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加快发展。使家庭农场成为我国农业潜力最大、效益最好保持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模式。《丹波宣言》给可持续农业下的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定义—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上能接受的方式。目标是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业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可以看出,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能否使有限的资源按照持续发展的准则进行合理配置,取决于人类在稀缺资源配置中的经济行为选择。【关键词】家庭农场农业可持续一、我国农业经济的历程现状及特点(一)、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改革开放之初,基本是传统农业主导,生产力较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吃大锅饭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解放了生产力,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个时期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创造了奇迹,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和普及和农产品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已告别了弯把犁,牛耕田的传统农业时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其生产效率已达到极限,主要体现在:农民的目前经营地块,是小、散、杂的状态,从选种、播种、管理收获等各个环节都很难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农民的文化素质、接受新事物的观念、理念、能力参差不齐,小农意识、嫉妒心理也很严重。这与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一些农民如刘能、谢广坤的心里很相似,那就是现实版的农民。再加上,外出打工的大多数是青壮年,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土地的经营上,只是到农忙时临时管理。所以现在的绝大部分土地处于低效率运营状态。这种小户经营不但缺乏吸纳技术特别是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动力,而且不具备采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这不仅使农业长期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实现不了规模效益,同时还不具备“主动谈判能力”,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二)危害土地生态环境不持续发展,使监管无法实施。手里有粮,心里不慌,长期以来,受农产品匮乏的影响,我国一直以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模式发展,无论是以前的“粮食为纲”、“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还是现在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都是以对土地等资源的掠夺式、无序式开发、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的过度使用为代价。这一发展模式使我国的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跃居世界前列,结束了农产品短缺的局面,但其负面影响已日益显现:一是土地沙化、石化、荒漠化、盐碱化日益严重,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土地承载能力减弱。二是农业生产对石油化学工业的依赖性太强。由于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石油枯竭必然使农业陷入不可持续的沼泽。三是石油产品的过度使用,给人畜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农业本身的脆弱性,加上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导向,使我国农业偏离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向。化肥使用过量的主要问题是污染水体和大气。过量的氮磷大部分都流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氨的排放造成大气污染,氧化亚氮的排放引起温室效应。这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增加很多的社会成本。对于农产品品质来说,巨晓棠认为,化肥过量使用的影响不大,主要会造成叶菜类的硝酸盐的累积。化肥使用过多还容易增加农作物的病虫害,从而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导致更多的农药残留。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化肥使用总量过高,化肥过量施用将带来土壤品质性质退化、粮食减产等后果,致使黑土地越种越“瘦”,危及粮食安全,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阿城区一位农技推广人员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现在国家十分重视粮食安全,但农民对低残留农药、无公害有机肥料的使用还认识不到位,每亩多投入三到五元,农民就不接受。大部分农民把农家肥扔掉,有的丢在河套边不仅浪费还造成水体污染。另外,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偏低也是阻碍无公害肥料使用的重要原因,如果卖价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三)不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大农业(包括种植、畜牧业、水产业)化肥和农药、生长激素过量可致粮食畜牧业减产并严重影响食品安全一些磷肥中含有重金属,大量进入土壤积累,没有别的途径消耗,只能被作物吸收,摆上人们的餐桌。毒生姜、毒大米等事件屡见不鲜。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化学肥料尤其是氮肥的长期施用,将造成土壤品质、性质退化,导致粮食减产。。粮食产量增长这么多,没有化肥支撑不现实,但化肥的施用比例、品种与土壤实际需要是否吻合,这是保证农产品安全最关键、最基础的环节,值得关注。”据了解,目前农民在化肥施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化肥施用量增长的同时,施用结构不合理。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和作物土壤实际需求不匹配,农民缺乏科学施肥的知识和技术,盲目使用。化肥没有产生实际效益,浪费资源,同时造成面源污染。氮肥的氮化,变成氮气弥散在空中,造成对空气污染,加剧了碳排放。二是肥料生产企业,特别是销售环节,不科学的宣传、导向造成化肥施用结构的不合理。有些企业从五年前开始大力宣传所谓高磷肥,即在肥料配比中提高磷的含量,农民趋之若鹜大量使用,结果是作物生长不需要这么多磷,进入土壤后,形成难以溶解的磷化物,在土壤中积累,对土壤结构有负面影响,造成对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障碍。总量偏高蔬果尤其严重我国现在每年的化肥使用量是5400多万吨,主要包括氮肥、磷肥和钾肥,其中氮肥使用量大约为3300多万吨。2009年,中国每公顷土地的化肥使用量为341公斤,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我国化肥使用总量存在过量的问题。”巨晓棠说,各地块之间的差异也很大,1/3的地块过量,1/3的地块合理,1/3的地块不足。中东部比西北、西南、东北地区要高,特别在华北、长江中下游这些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高的地区,化肥施用量很高。,化肥使用过量的主要问题是污染水体和大气。过量的氮磷大部分都流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氨的排放造成大气污染,氧化亚氮的排放引起温室效应。这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增加很多的社会成本。对于农产品品质来说,巨晓棠认为,化肥过量使用的影响不大,主要会造成叶菜类的硝酸盐的累积。化肥使用过多还容易增加农作物的病虫害,从而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导致更多的农药残留。若办好家庭农场,有关人士建议,一是要建立耕地质量的监测网络。上海“毒馒头”事件发生后,人们呼吁粮食安全应该从耕地抓起,从土地到餐桌,第一个环节就是对土地进行有效监测,特别要把住土地投入物的关,包括化肥、农药等等。对监测点、设备、人员进行投入,形成监测网络。二是亟待针对耕地质量保护进行立法。我国三大宗农业生产资料的管理,种子和农药都已立法,唯独肥料没有立法,特别迫切需要制定一部耕地质量保护法,从土地投入物开始管理,包括农药、肥料、灌溉用水,都是保护耕地的实际措施。三是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的普及,让农民真正科学用肥。目前耕地测土成本较低,配方也不是问题,关键是测完土、配完方没有肥料去供应,农民在市场上买不到科学配比的肥料,科学技术还是贯彻不到位。因此不仅要帮农民测土、配肥,还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形成测、配、加工、指导一条龙服务,从根本上把住土地投入关。专家:化肥是好东西“化肥依赖”不是好事据巨晓棠的估算,中国的氮肥使用量总量可以减少30%,保持在2300至2500万吨之间,这样粮食生产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而环境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农业部7月初召开的全国土肥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大力推进科学施肥,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覆盖率达到60%,整村、整乡、整县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到户到田;优化肥料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新型肥料;改进施肥方式方法。力争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力争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率提高10个百分点,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粮食产量是化肥“催”上来的近年来,化肥及农药使用量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越来越大,《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吉林调查了解到,有些农民甚至把原先整个生长期的化肥施用量都拿到播种期一次性使用,这种号称“一炮轰”式的施肥方式带来的危害更大。吉林省近30年来粮食产量从200亿斤跃升到5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全省粮食人均占有量、人均商品量、人均调出量和人均出口量,始终居全国首位,其中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的增产作用不容忽视,据吉林省统计局年报显示,1984年吉林省的化肥使用量(折纯)50万吨左右,而到2010年,化肥施用量已经达到了500万吨左右,增幅达10倍。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刘家村农民姜臣是一个种地的老把式了,他告诉记者,现在的粮食产量多数是化肥给“催”上来的,“当然良种和耕种技术等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家在七八年前,一公顷农田也就是用4袋、200公斤的化肥,现在光底肥就要将近五六百公斤,粮食产量确实增加了,但是化肥的成本也增加了不少。”姜臣说。在另一个产粮大县吉林省梨树县,《经济参考报》记者见到了梨树县梨树镇北老壕村农民王井臣,他们家的1.2公顷农田,每年要使用24袋化肥,至少是1200公斤。“现在都是‘一炮轰’了,春季春耕播种的时候一次性使用化肥,今后也不用追肥,这种施肥方式比较方便简单,种了这么多年的庄稼,现在的庄稼嘴都馋了,没有化肥真是不打粮呀。”王井臣说。梨树县倍丰农资经销店的店主苏保民已经从事化肥经销近30年,从她的多年经验看,目前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多,化肥销售量呈现逐年上涨态势。“这几年增加的趋势不是很明显,但销售量也在不断上涨,十年前的化肥也就是能卖个百八十吨,现在都几千吨了,上涨的幅度比较大。”苏保民说。吉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笑然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化肥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近年来,为提高粮食产量,农村土地的化肥、农药等施用量不断增多,造成了土地沙化及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建国后黑土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等造成农民种地不养地、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黑土地越种越瘦,不仅加剧了水土流失,而且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刘笑然说:“现在的农业生产是掠夺式的生产,不是可持续的。不仅仅是化肥使用不科学,更厉害的还有白色污染,这几年大量使用塑料薄膜,这些薄膜不能很快降解,长期下去也是灾难。这种掠夺式的生产,将造成土地贫瘠,污染加重,对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刘笑然介绍说,近些年来,由于对农田的高负荷利用以及化肥、农膜等大量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严重下降,据农业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耕地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等原因导致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1000万公顷;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7%;据有关部门对10个省的调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35个百分点。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专家任军认为,我国从上世纪60年
本文标题: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好家庭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8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