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以特色为主线发展旅游经济
浅谈仁和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和思路仁和区地处攀枝花市近郊,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具有南亚热带风光和地方特色,文明、整洁、优美的现代化城区。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加之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从生态环境切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仁和区旅游资源的特点仁和区旅游资源丰富,风格独特,主要表现为:(一)独特性,仁和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处中国西部阳光地带,年日照2700小时以上,年均气温20℃左右,全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四季可游,特别适宜冬季避寒。境内的俚濮彝族“洞经”音乐、新山傈僳族“约德节”等,独具魅力,堪称人间瑰宝,“砚中极品”-苴却砚,都是唯攀独有的精品、绝品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品位高,而且垄断性、独特性强。(二)多样性。一是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仁和区境内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组合配套较好。山、水、林、泉、洞景观多样,各具特色。二是生物的多样性,丰富的光热和悬殊的温差,造就了瑰丽的生物大观,动植物种类众多,粮食作物一年三熟,荔枝、桂圆、芒果、石榴、枇杷等亚热带水果品丰质优,香飘四海,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民族特色的多样性,回龙洞古人类遗迹、南丝绸之路古道、挂榜清真寺等众多少数民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神奇珍稀的古迹遗存,人文景观异彩纷呈。(三)神秘性。仁和区境内以原始森林居多,由于受人为破坏较少,目前这些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加之营盘山、迤沙拉等古遗址有太多未解之谜,使得这些名胜景观更具有神秘性。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促进仁和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经典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仁和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三)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及与国际接轨。旅游的宣传效应率为1比8,即一个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可影响8个人,对扩大仁和区的对外影响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有积极的作用。。(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为仁和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点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和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花果农作物产品,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作物附加效益。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三、当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建设进程慢。由于对旅游业开发建设投入的资金不足,再加之对旅游资源缺乏宏观性、系统化的配置,仁和区已开发的景区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一是旅游景区开发程度低。目前全区已完全开发成熟的旅游景区点没有,而现已开发的景区也仅开发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景点分布又较为分散,难于调动游客的游览兴致;二是旅游产品种类少。已开发的产品以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为主,观光、文化旅游类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难以适应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三是旅游景区容量小。现已开发的景区容量小,旺季时过分拥挤,接待能力跟不上;四是旅游景区老化进程加快。由于近年来旅游开发进程较为缓慢,再加之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度挖掘,体验项目设计少,游客的参与度低,缺乏新的热点产品牵引客源市场,对游客吸引力度呈下降趋势。(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从目前来看,仁和区旅游业涉及的行、游、娱、购、食、宿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交通条件较差。从市区到各景区以及各景区之间交通网络建设不健全,道路指示系统不完善,远没有达到旅游交通的“舒适、快速、顺畅”的要求;二是娱乐项目不丰富。现有的娱乐项目内容单调、设施简陋、场所分散,而且规模档次都不是很高,缺乏大型娱乐项目,对游客的逗留吸引力不强;三是旅游商品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没有成熟成形的旅游商品,专门进行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还不具备,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贸街区也未形成;四是住宿档次和服务水平不高。目前全区接待能力有限,旅游星级饭店为数不多,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三)对外影响力不强,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一是缺乏世界级旅游品牌。仁和区虽然拥有“攀西石榴节”、“美食节”等一些品牌旅游项目,有了一定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但由于缺乏世界级旅游品牌,致使仁和区旅游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缺乏强有力的后劲支撑;二是旅游对外形象不够鲜明,客源市场较窄。游客的主要来源也只仅限于本省、本市及周边地区;三是客源面临被抢夺的威胁。邻近区县对旅游的大力投入和舆论宣传,争夺了部分客源市场。四、仁和区旅游业的前景瞻望及思路(一)政府重视,政策支撑。按照《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年)》,全市要着力打造“市区—仁和百里生态谷—迤沙拉彝族村寨”内部旅游线路。即上岩神山览胜,品仁和农家乐,听“洞经”音乐,观彝族风情。在《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区和生态保护区,打造以阳光休闲旅游为核心,民族风情为特色,以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为载体。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涵,把旅游业逐步培育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抓好迤沙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岩神山旅游风景区、仁和滨河景观、仁和镇阳光休闲疗养基地、大黑山森林公园、中坝生态谷风景区、啊喇原始森林风景区、混沙拉和普达农业观光区等一批重点旅游景观的建设。《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以“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以“一线四点”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开发以仁和镇莲花村为代表的冬春疗养及城市近郊游;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风情游;以大田石榴、大龙潭芒果、平地葡萄等大型农业产业化基地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观光游,积极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推进旅游业发展。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积极申办龙潭苴却石制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断丰富旅游内涵。(二)以路为轴,大有可为。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仁和区内成昆铁路纵贯南北,攀田高速、108国道与省、区、乡道形成公路交通网络。抓住攀田高速公路开通的难得机遇,充分利用沿线总发、大田、平地、大龙潭、中坝、啊喇六个乡镇自身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以“精品特色农业及民族风情文化观光旅游和物流中心建设”为着力点和发展方向,以景区景点为龙头,以岩神山生态旅游区、大箐沟风景区、中坝生态谷旅游经济带、普达村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旅游开发项目为载体,形成以运动康体和冬季阳光为特色的城市近郊休闲康体旅游区。按照“阳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思路,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突出特色。一方面注重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突出民族特色,展示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农家乐”、特色集镇等旅游项目,努力将平地镇打造成“中国西南里泼彝族第一镇”;另一方面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三)走特色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打造品牌,提升档次,彰显特色,引领三产”的旅游工作思路,打好“生态牌”、“节庆牌”、“阳光牌”等特色牌,发展阳光度假休闲旅游、川滇民族风情旅游、原始森林探幽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特色游,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举办桃花节、泼水节、大黑山清凉消夏游、美食节等活动,吸引了人气,拉动了消费;通过对农家乐进行升级改造,形成“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特色,拓展娱乐项目,增加周末和节假日到仁和休闲旅游的人数,冬春疗养休闲度假游更是蜚声省内外,冬季到仁和避寒渐成时尚;继续举办“攀枝花国际石榴节”,使地方品牌节日走出国门,提升了仁和区旅游的知名度。
本文标题:以特色为主线发展旅游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