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吸光度:吸光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的度量2.朗伯比尔定律: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A=abc,3.荧光光谱:固定激发4.共振线:包括共振吸收线和共振发射线,指原子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吸收的谱线或是从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所辐射的谱线5.原子吸收光谱: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吸收一定的电磁辐射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产生的光谱6.指示电极:电极电位随待测离子活度(浓度)变化而变化,并且二者之间关系符合能斯特方程。7.保留时间:从进样开始组分浓度出现最大值(色谱峰最高点)所需要的时间8.分离度:又称分辨率,以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其平均峰宽值之比表示填空题1.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规律2.样品采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典型性,适时性,代表性)3.溶解法是将待测组分溶解于溶剂中,适用于被测组分为(分离)状态、(易溶于)适当溶剂的样品4.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法可分(火焰法)和(石墨炉法)两大类5.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最常用的光源是(空心阴极灯)和(无极放电灯)6.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装置7.以测量电解质溶液电导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电导分析法)8.依据所用固定相的状态,气相色谱分为(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9.不被固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10.在定量工作曲线范围内,进样量越大,则峰面积(越大)11.液相色谱分析系统包括-(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记录系统五部分。12.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s)和流动相(m)间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之比称为(分配系数k)第一章绪论一、分析方法的分类1.按分析任务分类定性分析(qualitativeanalysis):含何种元素、何种官能团定量分析(quantitativeanalysis):测定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构分析(structureanalysis):形态分析、立体结构、结构与活性2.按分析对象分类: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3.按待测组分含量分:常量、微量、痕量、超痕量4.按分析手段分类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包括: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需要较特殊的仪器,通常称为仪器分析,包括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其它仪器分析方法5.按分析目的分类常规分析:例行分析,日常分析仲裁分析:权威机构、法定分析,具法律效力:司法鉴定等1、卫生化学:是以分析化学为基础,研究预防医学领域中与健康有关的物质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卫生化学应用领域:食品卫生,营养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3、卫生化学所包括的主要内容:1)样品采集、保存与处理2)误差分析、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3)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一)一、准确度和精确度——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的衡量指标(一)准确度——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绝对误差E和相对误差RE)(二)精密度——几次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程度——用偏差来衡量绝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RSD——是表示和评价精密度最灵敏、最常用的指标卫生分析要求RSD〈10%二、分析数据处理1、有效数字——“四舍六入五留双”2、可疑数据(即离群值)的取舍,常用:Q检验法(3-10次测定)和G检验法(多次)3、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置信区间:分析结果真实值所在的范围置信度(P):真实值在置信区间中出现的几率4、分析数据的显著性检验:检验是否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即有误系统误差存在方法:t检验法和F检验法t检验法分:平均值与标准值(u)的比较和两组数据的平均值比较(同一试样)F检验法:检验两组测定数据的精密度三、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分为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2种1、质量控制:指使测量质量达到预期要求需采取的措施,包括人员素质、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环境条件和实验室的技术管理制度等。评价主要指标: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稳定性5种1)准确度:a)用标准物质评价:相同条件,检验一致性95%,n=4~6b)加标回收率评价:越接近100%越好卫生分析要求:回收率85%~105%c)与标准方法对照评价:——检验其显著性(t检验)2)精密度:验检随机误差的大小——卫生分析要求RSD10%3)检出限评价——检出限:在确定的分析体系中可以检测的被测物最低浓度或含量4)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和灵敏度:5)去除干扰的的能力:方法特异性和选择性的指标6)样品稳定性:带测组分不损失、不分解、不变质、不污染2、质量评价:分为实验室内质量评价、实验室外质量评价、其他1)实验室间:a)空白试验与检出限——检出限L高于规定的检出限,分析工作有问题b)工作曲线的线性——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9,否则准确度受影响c)分析工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加标回收率;RSD)d)仪器误差和操作误差的检验——不同仪器比较和不同人员比较结果2)实验室间:a)分析方法——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b)制定允许误差——标准物质c)实验室误差测定——RE3)其他方法:a)双样品法:随机标准偏差总标准偏差且有显著性差异,有系统误差b)质量控制图:有平均值控制图;极差制控图;标准偏差质控图其中平均值控制图(上下警戒线与控制线)最常用:有空白值’,浓度’,加标回收质控图3种C)标准物质及其应用:校准分析仪器评价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工作标准,制定工作曲线(消除系统和随机误差)用于质量保证工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一、概述:1、光化学分析法——基于物质光化学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2、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通过测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分析的方法。3、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波长范围200~400nm,用于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4、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400~760nm,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二、理论基础:1、光的基本性质,波粒二象性,E=h=hc/2、分子结构与吸收光谱:1)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对应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转动能级2)能级跃迁:紫外-可见光谱属于电子跃迁光谱。三个能级之间均有跃迁——宽谱带3)吸收曲线规律:a、同一种物质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波长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b、不同浓度同一物质,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c、吸收光谱(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d、不同浓度同一物质,某一波长下吸光度A有差异,λmax处吸光度A的差异最大——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e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4)电子能级和跃迁:5)生色团(和助色团)是分子产生紫外-可见吸收的条件及其应用:a、红移:吸收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的移动b、蓝移:吸收峰位置向短波方向移c、增色效应:吸收强度增强的效应d、减色效应: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3、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1)共轭效应:电子共轭体系增大,max红移,max增大;空间阻碍破坏共轭体系,max蓝移,max减小2)取代基:给电子基未共用电子对流动性大,形成p-共轭,降低能量,max红移吸电子基的存在产生电子的永久性转移,max红移。给电子基与吸电子基同时存在,产生分子内电荷转移吸收,max红移,max增加。3)溶剂影响:溶剂极性增大*跃迁波长红移;n*跃迁波长蓝移★吸收光谱的产生1、分子含有生色团和助色团2、吸收紫外可见光并伴随电子能级跃迁3、不同官能团吸收不同波长的光4、作波长扫描,记录吸光度对波长的变化曲线,得到该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基础——吸收定律1、朗伯-比尔定律: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A=abc,有关理解如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测定的依据。应用于各种光度法的吸收测量;吸光系数a(L·g-1·cm-1)相当于浓度为1g·L-1、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吸光系数a是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吸光系数a不随浓度c和光程长度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物浓度无关;吸光系数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εmax表明了该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越大吸光能力越强,方法的灵敏度越高ε105:超高灵敏;ε=(6~10)×104:高灵敏;ε2×104:低灵敏★偏离定律的原因与改进1、物理因素:难以获得真正的纯单色光,非单色光影响——选择合适的单色器,并将入射波长选定在待测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且吸收曲线较平坦处。杂散光影响——造成负偏离2、化学因素:溶液浓度过高;溶液均匀性差(如胶体溶液,乳浊溶液或悬溶液);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如发生离解,缔合,配位或配合物组成变化等)——只适用于稀溶液(c10-2mol/L),注意溶液中ph值三、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部件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结果显示记录系统四、分析条件的选择1、溶剂的选择2、显色条件的选择常见显色反应有:配位反应(重要)、偶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影响配位反应的因素有:显色剂的用量、溶液的酸度、显色温度、显色时间以及干扰离子消除方法等★干扰离子消除方法的选择1、加入配位掩蔽剂2、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3、选择适宜的显色条件4、分离干扰离子,如采用沉淀、离子交换或溶剂萃取等方法消除干扰3、测量条件的选择——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测量波长,若干扰组分在最大吸收波长也有吸收,则因根据“吸收大,干扰小”原则选择适宜测量波长5、参比溶液的选择:溶剂参比:只有待测组分在测定波长有吸收,也称“溶剂空白”试剂参比:显色剂和其他试剂在测定条件下也有吸收,“试剂空白”试样参比:显色剂无色,且也不与试样基体显色,“试样空白”平行操作参比:用不含待测组分的样品按照与试样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进行平行操作五、定性定量分析;1、定性分析:吸收峰数目,最大吸收波长,吸收峰的形状,摩尔吸收系数等2、定量分析:标准曲线法;直接比较法;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导数光谱法;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分析法一、概念与原理1、荧光:某些结构的分子或原子受一定波长的光激发(产生吸收),由基态变为激发态;从激发态返回道基态是,会发射出比吸收光波长更长的光——荧光2、分子荧光分析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量少,操作简单快捷,但是应用范围受限3、激发态分子返回基态途径:(只有荧光与磷光是辐射跃迁)1)振动弛相:碰撞热形式释放能量2)内转换:等能级间的无辐射能级交换,热能形式3)荧光: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多为S1→S0跃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长4)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5)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改变电子自旋,称为系间窜跃。6)磷光: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T1→S0跃迁)4、荧光分析法定性定量基础:任何荧光分子都具有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二者关系:①荧光波长比激发波长长②荧光光谱不随激发波长的不同而改变;③荧光光谱与激发光谱大致成镜像关系二、物质产生荧光必要条件:★①必须具有能吸收一定频率紫外光的特定结构(π→π*和n→π*);共轭大π键②分子在吸收了特征频率的辐射能之后,必须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荧光物质分子结构特征:①具有大的共轭π键结构;②具有刚性的平面结构;、③具有最低的单重电子激发态为S1为π*→π型;④取代基团为给电子取代基。吸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减弱甚至熄灭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1、温度:降低,荧光效率增高2、溶剂:极性增大,π→π*跃迁增加,荧光效率增加3、溶液酸度ph:影响荧光物质的存在形式与荧光配合物的组成4、
本文标题:卫生化学试题及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9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