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前三章总结—考验自然地理
1第一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地理环境分为三部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部分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际及民族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鉴于这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学科,即研究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经济环境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文化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自然环境,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改变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人为环境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等。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强度。由于人为环境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受制于自然规律,如水库、运河的水量和流速等水情要素,与天然湖泊、河流一样,仍受制于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为环境和天然环境一样,同属于自然环境。自然地理学是以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特征、区域分异规律、形成和运行机制。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地理环境边界的划分有不同观点。观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定巨大的空间范围,如原苏联伊萨钦科认为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圈的底界(地下5-6KM);原因:对流层和水圈参与者太阳能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三个无机圈层和有机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存在的区间,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观点二,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代表人牛文元,自然地里面,上限在地表向上月50-100m的近地面边界层,下限定在太阳能量影响地表的终止线(深度陆地约20-30m,海洋达100m);观点三,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做应先规定(代表人陈传康),随研究范围的不同,牵涉的厚度也不同。如研究小范围的问题,所牵涉的厚度就薄,研究大范围的问题,厚度就大,全球性的问题,才可能涉及地理壳的厚度。目前大多数工作者基本接受伊萨钦科的划法,而在具体的研究中,陈传康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A物质组成:四部分,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和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大气圈的底部纳入到自然地理的研究范畴)、水圈,沉积岩石圈(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B要素组成:包括气候、水温、地貌、植物、动物和土壤。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者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而且,各个2要素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4、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4个)A地球的外能作用和内能作用显著B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相物质共存C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D人类聚居的场所一、“地球表层”特征●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包括地质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5、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三方面。A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如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和土壤地理学等。B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C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如区域水文、区域气候、区域植被、区域自然特征、区域土地类型研究、区域综合自然区划等。区域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他是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也是自然地理学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的的衔接环节。6、自然地理学的任务(6个)A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B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C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D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其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E参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评价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F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资源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7、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8、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的关系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可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地球系统,将其研究地球的科学称之为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又可划分为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球内部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又可划分为地表自然系统和地表人文系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表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9、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3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包含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从人类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地理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的交叉、融合在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行研究的。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或者边缘学科。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从地球看宇宙(恒星、银河系、总星系、无线的宇宙、宇宙的起源——大爆炸宇宙学介绍)二、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太阳系天体的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太阳系的起源——新星云说介绍)三、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的概况、月球的运动、月食和日食)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自转运动的证明、自转的规律、自转的地理效应)二、地球的公转运动(天球坐标、公转的证明、公转的规律、公转的地理效应)三、时间与历法(时间、历法)第三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二、地球的圈层结构三、地球的表面结构详细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物质世界,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极其广阔的空间。天体:恒星、行星、环绕行星公转的卫星、流星、彗星、星云,以及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星际物质,所有这些通称天体。天体又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14960万km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是天文学中常用的距离单位。1光年=94605亿km秒差距:三者之间的关系1光年=9.4605*1012km=63240天文单位1秒差距=3.26光年=206162天文单位太阳系包括8个行星、50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恒星:由炽热气体(等离子体)构成的,能自行发光发热的球体或类球体天体。是宇宙中数量最多和最重要的天体。行星: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召开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确定行星的概念是指位于围绕太阳的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似于球形),以及已经清空了其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为两组):地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平均密度大、自传速度慢、卫星数少)木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传速度快、卫星数多)(详见书上24页,有图标有解释)矮行星: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冥王星为典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指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耀斑、谱斑、日珥和太阳射电等变化现象。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活动最明显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的最急剧猛烈的形式。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周期为11年,峰值前后,黑子、耀斑等现象活跃异常,是研究太阳的最好时期。太阳黑子以电磁波和高能带电离子流的形式,向外放射着巨大的能量和物质,太阳的能量和物质对地球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演化具有决定性作用1、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当太阳风等离子体吹向地球是,使地球磁场被太阳风包围,形成地球磁场。利:由于地球磁场的存在,使太阳风高能带电离子流不能到达地面,从而保护地球表面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弊:一部分高能带电离子流闯入磁层,被禁锢在地球高层,对人类冲出地球的宇宙活动造成严重的辐射危害。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激发电离层大气分子的进一步电离,造成离子浓度高和吸收电波增强(耀斑爆发后,会引起地球向阳半球面短波信号衰减或中断)。3、对地磁的影响:磁扰、磁暴现象的出现,发生磁暴时,磁针失灵,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从而影响野外工作,尤其是磁力探矿。同时,对军事战斗、以及飞机和船舶的定向、定位也造成影响。4、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太阳活动引起太阳辐射的改变,导致气候的变化;现代地质构造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的地震活动同太阳活动有密切联系。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接近于圆形;2.各行星的轨道面都近似地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斜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所有行星的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都和母星的公转方向相同。行行星星运运动动三三定定律律::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1、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2、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3、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设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得公式:经圈:通过地球南北两极的大圆经线:被极点分割的经圈半圆,其中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叫本初子午线纬线:与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球相交的圆经度:某地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用λ表示纬度:过某地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精度要求不高时,该地的球半径与赤道面的夹角),用φ表示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不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都为15°每小时5左右;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赤道的线速度最大,极地线速度为零。海拔高度越大,线速度越大。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的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2由于地球的自转,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由于月
本文标题:前三章总结—考验自然地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0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