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1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合作探究,展开想象,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3.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教学重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教学难点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2课时先学提纲)一、品读感悟我能行:问一问再读读课文,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①。②。品一品划出打动你心灵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悟。如:①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②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③。。二、积累知识我更棒:查一查在历史的长河中,像谈迁这样厄运打不垮的人有许多,正是他们造就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你还知道哪些?写下来。人物:,事例:。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谈迁这一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谈迁品质的感悟不够深入,通过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品词析句中来加深对谈迁这一人物形象的人认识。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熏陶。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词句,透过文本语言,与主人公谈迁进行情感撞击,心灵对话,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价值。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课前谈话1.说起名言,大家并不陌生,你们喜欢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句名言。2.投影出示名言:谁来读?(你来)2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指名读,读了这些名言你有什么感受?总结:名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耐人寻味,给人启迪,愿你以后多多积累。一、复习导入1.过渡:这几句话,正是史学家谈迁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课-----(指黑板)齐读课题。2.这些词语你还记得吗?出示词语:刻苦好学博览群书流传千古鸿篇巨制家徒四壁化为乌有夜难安寝终日奔波奋笔疾书名垂青史3.我们知道这些词语都是写谈迁的,你能用上几个词语来说说谈迁吗?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谈迁,去进一步认识他。二、品读感悟(一)质疑课前老师批阅了同学们昨晚完成的先学提纲。先学提纲中让大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疏理了一下,发现以下三个问题很有价值。板书:什么厄运?怎样的打击?如何面对?(二)解疑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这三个问题,完成本节课的第一,第二个学习目标:(出示目标)。1.任务提示默读课文,思考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写下自己的感受。2.自主阅读3.展示交流★问题①谈迁遭受了什么厄运?谁来说说谈迁遭受了什么样的厄运?(1)指名回答。出示有关语句。(2)指名有感情地再读。总结: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真是: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夕之间化云烟。(板书后学生读)这对谈迁来说该是怎样的打击呀!★问题②厄运给谈迁带来了怎样的打击?(1)指名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致命)这打击那么大,灾难又那么突然,让你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呢?老师把它们也带来了,一起来读读。(“灭顶之灾,晴天霹雳、飞来横祸祸从天降”)(2)为什么书稿的丢失对谈迁来说是如此致命的打击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②这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用了好多的数字)③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分别读数字并谈数字背后的内3容,再指名读,最后齐读。写成这鸿篇巨制可真不容易啊!③就在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让你感受到编写《国榷》的不易?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A“一点”是多少?师补充。B为了这“一点”,谈迁---引读。一百多里相当于海复到汇龙一个来回的距离,这么远的路程他竟是靠着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的,是多么不容易啊!指名读。C对比“一点”“一百多里”再读。④小结:为了这一点史料,谈迁就走了一百多里路。他贪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为了这一部书,他从青年熬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完成这部400多万字的巨著,谈迁该谈迁该付出多少的努力,多少的艰辛啊!(3)现在书稿丢失了,这对年过半百的谈迁来说这个打击是致命的,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哪些词句也让你感受到这种打击是致命的?①投影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②指名读,你能体会到此时谈迁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极其痛苦,甚至是绝望啊)③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他在思什么,想什么?学生想象回答。小偷偷走的不仅仅是一部《国榷》,他还偷走了谈迁的心。③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过渡:面对厄运,有些人沮丧了,退却了,但谈迁没有,他很快---(引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话)★③谈迁是如何面对厄运的?(1)过渡:此时的谈迁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面对厄运,坚韧不拔,勇敢地和命运做抗争。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3小节,看看谈迁是如何与命运抗争的,找出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2)学生读后交流①出示: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②请同学们各自再小声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一下,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预设1:“四处寻访图”A他可能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问过哪些人?哪些事?这些他都是亲自考察的,多可敬啊!指导读。B给画取名预设2:“风沙奔波图”A“一袭破衫”“终日奔波”让你体会到什么?指导读。B给画取名预设3:“孤灯奋笔图”A一位老人,一盏孤灯,一支笔,他奋笔疾书。他在写什么呢?指导读。B指导读好“奋笔疾书”C给画取名4③小练笔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选取其中的一幅画面写具体(内容见检测完善部分)。④学生交流各自所填的内容。交流完欣赏谈迁的笔迹(师讲解:瞧这就是谈迁的手稿,这里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倾注了谈迁所有的心血)⑤展示教师所写的片断,师读。4.师过渡语:“若非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因为他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引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①第二次编写的《国榷》比原先那部更加---(翔实,精彩)②谈迁为何会名垂青史?(编写了《国榷》,在编写《国榷》过程中我们还体会到了谈迁不屈不挠的意志。)他把一腔真情,一份真爱献给了史学,值得我们尊敬!板书:厄运不改男儿志新编巨著垂青史5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正是因为拥有千千万万像谈迁这样脊梁似的人物,才造就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你还知道哪些人像谈迁一样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师补充资料,生默读,再指名读。)三、总结升华学了谈迁的故事,从他身上我们受到了永恒的启迪,文章最后一段直接揭示了这种启示。出示:“在漫长的人生从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配乐《重头再来》朗诵)师:让我们像谈迁那样一起站起来读好这段话!总结: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课文,我们解决了黑板上大家提出的三个问题,并完成了前面两个学习目标,最后我们也懂得了在人生路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顺利完成了第三个学习目标。也许有一天,真的会有崎岖,真的会有坎坷,请记住: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四、检测完善(一)小练笔。(选择一幅)“四处寻访图”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瑟瑟的寒风中,在漫天的风沙中艰难地行走,饿了,渴了,累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风沙奔波图”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谈迁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当人们,谈迁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5中。,,当人们,谈迁一袭破衫,。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孤灯奋笔图”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也许有一天谈迁累倒在病床上,;也许。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二)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广泛()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2.请用小圆点标出文中的数字,作者运用数字是为了。3.出了这段文字,课文中还有使用数据的语句,你能摘录一句吗?。4.请你全面谈谈谈迁能名垂青史的原因。。五、板书设计: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什么厄运?二十余载成巨制,怎样的打击?一夕之间化云烟如何面对?厄运不改男儿志新编巨著垂青史六、教后反思:
本文标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0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