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原电池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金属B.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该电极被还原C.实验室欲快速制取氢气,可利用粗锌与稀H2SO4反应D.原电池可以把物质内部的能量全部转化为电能[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2.(2009·巢湖模拟)将镁片、铝片平行插入到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用导线连接成闭合回路,该装置在工作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镁比铝活泼,镁失去电子被氧化成Mg2+B.铝是电池的负极,开始工作时溶液中会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C.该装置的内、外电路中,均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D.该装置开始工作时,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可不必处理3.(2009·潮阳模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可以进行很多科学实验,甚至制作出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装置来,如废铝罐和碳棒,食盐水等材料制作可用于驱动玩具的电池。上述电池工作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铝罐将逐渐被腐蚀B.碳棒上发生的反应为:O2+4e-===2O2-C.碳棒应与玩具电机的负极相连D.该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碳棒的质量会减轻4.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2MnO2+2H2O=Zn(OH)2+2MnOO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2H2O+2e-=2MnOOH+2OH-[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D.外电路中每通过0.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少6.5g5.分析如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A.①②中Mg作为负极,③④中Fe作为负极B.②中Mg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C.③中Fe作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D.④中Cu作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6.工业上利用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所得产物再溶于水的方法制盐酸,流程复杂且造成能量浪费。有人设想利用原电池原理直接制备盐酸的同时,获取电能,假设这种想法可行,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A.两极材料都用石墨,用稀盐酸作电解质溶液B.通入氢气的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C.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通氯气的电极移动D.通氯气的电极的反应式为Cl2+2e-===2Cl-7.关于如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从锌电极通过电流计流向铜电极B.盐桥中的阴离子向硫酸铜溶液中迁移C.锌电极发生还原反应,铜电极发生氧化反应D.铜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8.科学家近年来研制出一种新型细菌燃料电池,利用细菌将有机酸转化成氢气,氢气进入以磷酸为电解质的燃料电池发电。电池负极反应为()A.H2+2OH-===2H2O+2e-B.O2+4H++4e-===2H2OC.H2-2e-===2H+D.O2+2H2O+4e-===4OH-9.(2009·芜湖模拟)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3Zn+2K2FeO4+8H2O放电充电3Zn(OH)2+2Fe(OH)3+4K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被氧化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3e-+5OH-===FeO2-4+4H2OC.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2OH-===Zn(OH)2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10.对于锌—铜—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当导线中有1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的两极变化是()①锌片溶解了32.5g②锌片增重32.5g③铜片上析出1gH2④铜片上析出1molH2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产生大量气泡。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A.abcdB.acdbC.cabdD.bdca12.(2009·山东省烟台市高三模块检测)用铜片、银片、Cu(NO3)2溶液、AgNO3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琼脂—KNO3的U型管)构成一个原电池。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银电极②正极反应为:Ag++e-=Ag③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④将铜片浸入AgNO3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该原电池反应相同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3.(2009·广东)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铝-空气燃料电池,通常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铝合金为负极,空气电极为正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NaCl溶液或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正极反应都为:O2+2H2O+4e-===4OH-B.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负极反应为:Al+3OH--3e-===Al(OH)3↓C.以NaOH溶液为电解液时,电池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的pH保持不变D.电池工作时,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14.(2009·浙江金华一模)现有M、N、P、E4种元素的单质,能发生以下反应:①在水溶液中,M+N2+===M2++N②P+2H2O(冷)===P(OH)2+H2↑③N、E相连浸入稀H2SO4中,电极反应为:N-2e-===N2+,2H++2e-===H2↑判断它们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M、N、P、EB.P、M、N、EC.M、N、E、PD.E、P、M、N15.(2009·郑州)获得“863”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的环境友好型铝碘电池已研制成功,电解质为AlI3溶液,相关论文发表在J.Am.Chem.Soc.(128,8720~8721,2006)上,已知电池总反应式为2Al+3I2===2AlI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为:Al-3e-===Al3+B.电池工作时,溶液中铝离子向正极移动C.消耗相同质量金属时,用锂作负极产生电子的物质的量比用铝时多D.该电池可能是一种可充电的二次电池16.(2009·江苏)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关于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电池能够在高温下工作B.电池的负极反应为:C6H12O6+6H2O-24e-===6CO2↑+24H+C.放电过程中,H+从正极区向负极区迁移D.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mol氧气,理论上能生成标准状况下CO2气体22.46L二、非选择题17.(2009·山东)Zn-MnO2干电池应用广泛,其电解质溶液是ZnCl2-NH4Cl混合溶液。(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___。电池工作时,电子流向__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2)若ZnCl2-NH4Cl混合溶液中含有杂质Cu2+,会加速某电极的腐蚀,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欲除去Cu2+,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__(填代号)。a.NaOHb.Znc.Fed.NH3·H2O(3)MnO2的生产方法之一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酸化的MnSO4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若电解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MnO2的理论产量为__________g。18.由A、B、C、D四种金属按下表中装置图进行实验。装置现象二价金属A不断溶解C的质量增加A上有气体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甲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2)装置乙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3)装置丙中溶液的pH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4)四种金属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19.电子工业常用30%的FeCl3溶液腐蚀敷在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刷电路板。某工程师为了从使用过的腐蚀废液中回收铜,并重新获得FeCl3溶液,准备采用下列步骤:(1)写出一个能证明还原性Fe比Cu强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在上图步骤________中发生。请根据上述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在方框中画出简易装置图(标出电极名称、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2)分别写出上图步骤②、③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步骤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过程回收的铜是粗铜,为了获得更纯的铜必须进行电解精炼。写出电解精炼时阳极材料及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A、B、C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①B中S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Sn极附近溶液的pH(填“增大”、“减小”或“不变”)__________。②C中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比较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_______。(2)如图是甲烷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①电池的负极是__________(填“a”或“b”),该极的电极反应是:__________。②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pH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本文标题:原电池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3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