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加快发展靖远科技创新工作思路与对策
加快发展靖远科技创新工作思路与对策——靖远县科技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报告为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创新型靖远建设科学发展,我局组织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就近年来全县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和理性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近年来,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全面转型两大主题,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积极构建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了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逐步形成了一些好的工作抓手。(一)坚持以创新发展思路为抓手,不断开辟管理创新新天地。一是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十五”期间提出了“启动一项活动,深化两项改革,实施三大计划,推进四大行动”的科技发展总体思路,扎实开展了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活动,实现了科技配套政策措施由单一到全面的突破,科技三项费由极少到达标的突破,科技工作由部门“独唱”到全社会“合唱”的突破,成果转化由引进消化到合作研发的突破。2006年以来,扎实开展了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活动,并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两项工程,坚持四个结合,力争五个突破,实现三个转变”的“十一五”科技发展总体思路。多年来,全县科技事业始终坚持开放创新的工作思路,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二是创新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合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靖远的实施意见》、《靖远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靖远县推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实施方案》等一整套具有靖远特色的、加速科技进步的配套政策措施,从宏观上、整体上、全局上明确了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在实践中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可持续发展。坚持把科技管理部门建设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环节来抓,经多方努力,2005年将县科技局由事业单位变为县政府组成部门;2008年落实公务员指标7名;与省、市科技主管部门协调,解决了公务用车和办公电脑,更新了办公设施;配齐配强了科技局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保证了科技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三是创新运行机制。相继组建了一把手挂帅的科技领导小组、院企院地科技合作协调领导小组、科技富民强县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县校合作共建新农村协调领导小组等科技进步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建立了专题研究科技进步工作的例会制度,县委、县政府年均召开专题会议8次以上,形成了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协调机制,受到科技部调研组的充分肯定,县委书记张富强、吕林邦,县长于萍、谢又生先后分别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坚持以科技进步目标管理统揽科技进步工作的全局,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科技进步的总体目标通过细化、量化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使各项科技指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指标,形成了科技进步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在国家、省、市多次考核中名列全省县区前茅。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谋划并组织开展了“科技创先、科技创新、科技富民培训、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及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进村入户、科技进企业、科技进校园、科技进社区、科技赈灾”等大型科普活动,坚持对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人大执法检查、政协视察活动,形成了科技进步工作合力推动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坚持以科技载体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一是打造技术创新平台。依托靖远科靖绿宝冻干食品公司创建了冻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研发出双孢菇、洋葱、大葱、青红椒、大白菜等40余种冻干食品,该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依托甘肃呱呱富家禽养殖有限公司创建了绿色禽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成创新健康养殖新技术30余项,试验开发了10余种特种禽蛋新产品,“呱呱富”牌鲜蛋和卤蛋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该中心被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靖远泰来顺工矿有限公司组建了褐铁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褐铁矿强磁选别工艺流程及专用设备,已建成年产10万吨精铁粉生产线,二期工程年产30万吨精铁粉生产线及尾矿开发利用项目正在抓紧进行,该中心荣获全国民营企业创新奖。二是打造科技服务平台。依靠产业化经营能人创建了49家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形成了以县、乡镇科技服务中心为主体,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骨干的科技服务体系。县生物工程技术协会与山东寿光蔬菜协会、中国蔬菜病虫害医院合作建成开通专家视频远程服务信息网络,有效解决了蔬菜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县阳光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与300余户农民“订单”联营,年销售蔬菜8万余吨,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县脱水菜产业协会已带动农民6000多户,种植四季豆2.5万亩,生产能力达到4350吨。三是打造科技示范推广平台。全县共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4个,其中市级园区7个,园区总面积13万亩,年产值3.8亿元,逐渐发展成为示范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阵地和彰显特色产业的窗口。大坝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引进转化“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绿色无公害蔬菜规模化育苗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20多项新成果,主体产品年产量达3910万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5238万元,平均每座日光温室产值1.7万元,纯收入1.35万元,示范带动全县发展设施蔬菜9.6万亩、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3万亩、无公害蔬菜28万亩;北湾禽蛋产业开发科技示范园区养鸡总量达到220万只,其中蒙家坪核心区首批10.2万只蛋鸡年产鲜蛋20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达1000余万元,每万只鸡新增纯收入17.6万元,示范带动全县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饲养量达533万只,年产值达4.36亿元;靖安优质枸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争取实施国家级、省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枸杞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示范带动全县枸杞种植达5万亩,新建金杞福源、红杞儿、晶安枸杞深加工企业3家。全县已建立市级科技示范乡镇5个、科技示范村30个,发展市、县科技示范户9000余户。四是打造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全县已建成开通县科技信息网、农业信息网、12311三农服务热线、工商信息网和乡、村信息服务网点,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靖远科技信息网设立了15个宣传服务栏目,先后发布科技信息400余条,多条信息被省、市网站采用,月均访问量达2000余次;生物技术协会网开通24个企业信息网站、38个服务室,开通专家热线电话,已发布科技信息3800余条,解答疑难1100余次,点击率达6.6万余次;全县人均邮电业务量达到100.89元,信息化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三)坚持以科技项目为抓手,转化创新了一批科研成果。一是积极争取了一批上级科技计划项目。自2002年以来,先后争取到上级科技计划项目50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1项、市级34项,共争取到无偿补助资金400余万元,项目申报数、列项数和经费数均位居全市县区之首。特别是通过积极竞标,与群雄角逐,获得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绿色无公害蔬菜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优质肉羊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两个项目,被列入白银市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重大科研项目;“靖远大坝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被省科技厅确定为全省重点支持的星火计划项目;“靖远绿色禽蛋产业化建设”项目,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获国家专项补助资金200万元,创全省乃至全国之最;“真空冻干技术及设备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褐铁矿高梯度强磁选别技术研究”项目,被省科技厅列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项等等。这些新上的重大科技项目,有力地支撑了全县经济、科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开创了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发展多元化支柱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安排实施了一批县级科技项目。通过积极努力,将科技三项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逐年不断增加。2003-2007年,县级财政累计投入科技三项费500余万元,安排实施科技项目60余项,有力地促进了全县重点产业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财政科技投入的历史性突破。三是谋划凝练了一批科技招商项目。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资源优势,超前谋划凝练了一批大项目,编制《靖远县经济转型科技项目》40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需求项目》30余项。积极帮助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风力发电、焦炉煤气发电及综合利用、褐铁矿选别及综合开发、枸杞护色烘干、果蔬膨化食品开发、坡缕石开发利用、禽蛋产业开发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为开发特色产业、培育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入了活力,发挥了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四是转化创新了一批科研成果。先后组织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彩棉种植技术引进试验示范”、“航天育种新品种引进繁育及示范推广”、“蜂授粉技术在设施农作物上的应用试验示范”、“西瓜嫁接栽培试验示范”、“枸杞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及深加工基地建设”、“仿生物制剂防治油松食叶害虫技术推广”等60余项科技项目,40多项技术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有20余项技术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羊羔肉、辣椒、双孢菇、鸡蛋等19项农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抗鸡瘟弹”、“自动刺锟水稻脱粒机”、“机动车卡式点火开关”、“摩托车滑行器”等15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小口大枣,大庙香水梨分别获得全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览金奖、银奖,枸杞、大枣被评为“甘肃省十大名果”。在科技项目的支撑带动下,催生了一批创新成果,打造了一批名优特产品,显著提升了产业开发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四)坚持以科技合作为抓手,培育壮大了一批创新主体。一是加强县校合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8年10月,县政府与甘肃农业大学签订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合作协议》,县委、县政府印发了《靖远县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确立了以“党政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党建为抓手、科技为支撑、县校合作、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以“1391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工作目标。双方进行了多次互访交流和合作对接,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撑。二是加强院企科技合作,全面推进经济转型。重点抓了《枸杞护色烘干生产线建设》、《焦炉煤气发电及综合开发(CDM)项目》、《果蔬变温压差膨化干燥技术中试及产业化示范》、《褐铁矿精铁粉选别生产线建设》、《真空冻干食品生产线建设》、《专用复混肥生产线建设》、《精米加工生产线建设》等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设备研发、工艺流程和产品设计等工作,并先后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白银)论坛暨产学研对接会上与有关科研院所成功签约。中天氟化盐、泰来顺选矿、长河果蔬脆片、福源枸杞制品、磊磊熟食羊羔肉、维康乳品、呱呱富禽蛋、鸿泰番茄制品、国鼎奶牛、盛源养猪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落地开花。三是创新主体在科技合作中快速发展。县王家山煤矿、恒达焦化有限公司、新力水泥有限公司、博翔电石有限公司、晖泽化工有限公司、金达化工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的顶梁柱;长河食品、神农米业、田园养殖、国鼎奶牛、盛源牧业、呱呱富禽蛋等86户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企业通过ISO系列标准认证,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五)坚持以人才资源开发为抓手,引进培育了一批创新人才。一是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07年4月,县政府制定出台了《靖远县推行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实施方案》,从主要任务、服务模式、管理办法、保障措施等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案,经过两年来的施行,全县形成了以法人特派员为主体、个人特派员为骨干的基层创业队伍,30余名县级科技特派员以创办实体型、技术服务型、技术入股型、技术引进型、技术输出型等多种模式与服务单位结成利益共同体,推进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在全市首批特派员中,有14名市级特派员选派到我县创业创新,占全市选派总数的三分之一,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构建了人才聚集平台。二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县有人才中心、乡镇有服务
本文标题:加快发展靖远科技创新工作思路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3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