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加热与淬火锤炼青年教师教改心理的哲学思考
加热与淬火——锤炼青年教师教改心理的哲学思考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是青年语文教师自臻成熟的必由之路和迅捷之径,然而由于青年教师自身修养和经验的制约,往往会产生阻碍教改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和终结的心理障碍。其中“畏我”与“惟我”就是两只常见的“拦路虎”。所谓“畏我”,就是教改投入前成功感的自我贬抑和教改进行中失败感的自我扩张,自卑而不自奋,自扰而不能自拔,致使自己望“改”兴叹,临“改”怯步;所谓“惟我”,就是教改活动中对教改背景、环境的心理弱视,见己不见人,见师不见生,盲目强化自我,致使教改活动偏离正确与健康的方向,事倍功半,或功败垂成。青年教师怎样克服心理障碍,创造积极而稳定的教改心理状态呢?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既要加热,又要淬火。即一方面进行热加工,激发教改的热情与自信,强化释放心理和智慧能量;一方面进行冷处理,调节心理失衡,减少心理能量的无效释放和内耗,由可能产生的“失败学习”心理体验转移到“正常学习”的心理体验中来,引导教改活动健康进行。一、实施热加工,激发自驱力热加工之一:站起身看别人,发现“我也能行!”跪在别人的脚下以为发现巨人,是青年教师产生自卑的重要因素。其实,不用说一般的教改成功者,就是誉满全国的大家、专家,他的思想是可以学习的;他的许多教学环节与技巧,更是青年教师动脑想一想即可得,动手做一做即可行的。当然,要发现这一点,首先要求青年教师做到的,不再是跪下,而是站起!记得10多年前,魏书生老师的一棵“知识树”激起了无数崇拜者的惊喜艳羡。后来随着报道的增多,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知识树”源于魏老师对教材宏观与微观的深刻理解与把握,钻研并熟悉教材是“知识树”的生命之源。时至今日,魏老师已是驰名国内外,深受前苏联教育家青睐的教育家,其成就足令青年教师高山仰止。但他的若干课堂教学环节仍是险中有夷。比如他在一次公开课上,板书课题“孔乙己”时,有意把“己”错写成“已”,激发学生兴趣。这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参与教改,并非青年教师事实上的“无能”,而是心理上的“不能”,抑制了教改投入的勇气与信心。事实是:教改并不陌生,就在我们身边;教改并不神秘,“我们也能行!”有了这样的认识,青年教师就可以在教海扬帆:1、学名家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从模仿开始学步;2、学名家的一系列教改理论思想,循规律尝试创造。热加工之二:抬起脚学走路,证明“我还真行!”来自外部的刺激,它所能维持的热情是瞬间的冲动;倘没有自我成功,这种热情又会迅即冷却。因此心理的内驱力,须自己实践的成功去强化。10多年前,有位青年教师受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启发,把“学步”的起点放在对教材的研究上。他的这种研究不是静态的,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动态的,尝试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比如对课文注释和课后练习的研究,这位青年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归纳“注释①”的编写内容,一般含有“课文出处”、“作者简介”、“写作时间”、“文章大意”等内容;后来再结合课后练习一,归纳常见文体“课文大意”的基本表达内容与格式。由于老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基本规律,有了一定的阅读注解能力和归纳课文大意的能力。学生还总结了对有些注解进行订正、补充的方法:删、添、改等。事实证明,青年教师学步教改,“我还真能行!”热加工之三:趁热头搞教改,坚定“我确实行!”教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岂有毕其功于一役?教改专家于漪、钱梦龙、欧阳黛娜的教改实践就横跨“文革”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作为青年教师当然更应埋头实干、苦干、巧干。偶一的成功,其积极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发现,而后自我激励;其消极的意义则可销释人的进取心,以致自我湮灭。因此必须象牛一样肩负犁铧在教改园地里不辍耕耘,用汗水和泪水播种收获,用成功不断地坚定自我的信念,激发自己的热情,使心态处于持续、稳定的亢奋状态,再去播种收获成功。一位有10年教龄的青年教师,一直坚持语文课堂教改实践,研究了若干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有着良好的状态。1986年,语文教学教改的讨论渐趋冷寂,在检索阅读反复思考教改争鸣文章时,他发现“学法”讨论仍是凤毛麟角,于是萌发了研究“学法”的热情与冲动。经过2、3年的探索,总结了10多种“学法”模式,每种模式又探索了若干相关小类。比如“遵路”学法就有“顺向”、“逆向”、“寻标”三小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教法,如为“遵路”学法设计的教法就有:提问引路法、比较识路法、延展反顾法、截断联路法,进而在这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生“学法”的“教‘学’法”的教学思想与模式。(详见《江苏教育研究》1989年8期)这一研究成果,使得他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一个飞跃。热加工之四:壮起胆写得失,宣告“我同样行!”把教改实践中的“得”与“失”,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是在另一个领域里强化心理内驱力。人的享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精神享受则是最高境界的。一篇经验介绍,一篇教训总结,一篇问题探讨,一篇思想表达得以发表,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自己的实践或想法能得同行的认可与赞同,其喜莫大焉。虽然人并不为一时之荣而生存和创造,但精神劳动成功的喜悦对心理的激励确是不可估量的。一位青年教师讲过这样的事实:他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当时一家县报专栏上,题目是《用列表的方式教学字词》,总共2、3百字,至今他难以忘记这个日子:1982年4月12日。在这豆腐块的激励之下,他根据自己的教改实践又撰写了一篇“象样”的论文《怎样搞好复述教学》,同年12月即在一家省级教育刊物上发表。以此为起步,和教改实践同步,他每年都撰写几篇教学教改论文并得以发表,先后多次获得市、盛国家级论文评比奖。这位青年教师感慨地说,每一次论文发表、获奖,都象注了一针兴奋剂,激励他继续教改实践,继续撰写论文总结提高。可以看出写论文促教改,搞教改写得失,在他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其中自然包含了良性的积极的心理态势的循环,保持了那股高昂的热情,激励他乐此不疲。二、给予冷处理,强化自持力冷处理之一:把失败放在一边,接着“成功”的继续干——转移失意的心态。失败是难免的,尤其是青年教师初入教坛,初试教改,失败更是在所难免的;失败又是痛苦的,陷入其中则会心灰意冷,窒息改革的热情和激情。怎么办?“接着成功的干!”有一段时间,一位青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思考、讨论课文中的疏漏不当之处。这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独立性、缜密性是有帮助的。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材料后,他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学语文教材瑕疵教法研究”的文章,并寄给教学法专家某教授,教授给他去信,肯定他的实践是有益的,但严厉批评了文章中若干不严肃不科学的作法和提法。当时他的心情是很沮丧的。之后他冷静地想:教授并未全盘否定,就照着对的继续干。这样失意的心态得以转移与消除,积极的心态得以调整与恢复。后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仍然相机引导学生识别教材疏漏不当之处,培养学生的阅读鉴别能力,而不再搞一些生僻的提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冷处理之二:请别忘记了学生——寻找调节心态的“参数”。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梁,有一次上课前丢失了一串钥匙,不快的心情在课堂上居然使教与学双方的情绪大受影响。他事后悔悟到:“丢失的不只是一把钥匙!”(详见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课堂的参与者,无视学生的存在,漠视学生的心理,那种成则沾沾自喜,以为能;败则责备学生,推诿己责的患得患失的心态,是教改者之大忌,大敌。须知学生是我们教改的见证人、检验者。他们的一张张脸,是我们教改成败的晴雨表;他们的一颗颗心,是我们教改成败的温度计。因此冷却狂热的心态,离不开学生这个参照系数。看一看,看看他们的面部表情;听一听,听听他们的口头反映;读一读,读读他们的书面要求。总之一句话,别遗忘了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他们的反应,学生会赐予我们教育心理学。冷处理之三:多看多听多交流——积极地消除“成功”带来的自我陶醉、盲目乐观的心态。青年教师参与教改,最初及后来一段时期内,可能会形成单兵作战的孤独局面,如果再有环境的影响,某些成功会膨胀一种逆反心理,自我感觉也会过分良好,因而忽视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忽视了整个环境的正视与合作。因此,必须强化对教改背景的认识与联系,使自己处于“群体”之中,使自己为“群体”接纳,要达此目的,青年教改者就须主动投入到那个群体之中。1、自觉、主动地接受领导,即多听。教改活动应该在领导的支持、指导之下正常、公开的开展,要善于听取领导意见,主动请求指示,使自己的教改实践成为学校内教改活动的有机部分。2、阅读报纸刊物,了解教改动态信息,即多读。教改的成败,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教改思想指引,青年教师的教改实践,应与全社会教育大趋势保持同步,这样就得获得最好最新的理论指导。否则盲人摸象,只能抱着大腿欢呼象就如柱子,空欢喜。如果此种心态盲目强化最终只能因狂热而告失败。3、观摩优秀课,向名家专家学真本领,即多看。青年教师一旦教改小有成功,往往会眼高手低,喜欢对他人评头论足。虚心向优秀教改者学习,可以发现差距与不足,使自己得以虚心静气学人所长、改己之短,避免夜郎自大。4、与同道诸好经常聚会讨论:即多交流。萧伯纳对交流的评价打了比方:“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流,每人只得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人有两个思想。”青年教师与同志者多作“沙龙式”的交流,可以看到天外有天,开阔视野,会发现别人也很强,自己尚有不足,从而静化自我发热的心态,然后奋起直追。“热”与“冷”是矛盾的统一体,辩证法告诉我们它可以对立地统一在青年教师教改实践的过程之中,相互影响,交互制约,使教改活动的过程优化,使青年教师教改心态优化,最终带来教改结果与青年教师成长的优化。有人说:“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是结果的必要条件。”“冷”与“热”对立统一于教改过程之用,积极地调节青年教改者的心态同样是教改成功的必要条件。这是我们的一点肤浅认识。
本文标题:加热与淬火锤炼青年教师教改心理的哲学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3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