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业工业化战略研究(上)中国食品商务网2006-06-2308:40:00农业工业化发展的重大价值,在于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能彻底地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和经营,使农村的工业以及服务于农、林、牧、渔的服务业大发展,显然能优化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化水平,有助于解决农业问题。其次,农业工业化,使农业与城市工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推进了产业集聚,能实现农村城市化,从而解决农村问题。最后,农业工业化提高了农产品附加价值,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农民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农业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方面,是农业转型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性战略举措。一、战略比较在我国,由原始农业阶段到传统农业阶段的转换,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此后至今,我国一直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因此,农业转型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实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明确提出“农业转型”一词的是美国学者托达罗。他认为,农业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最原始的维持生存的传统农业阶段;第二是混合和多样化的家庭农业阶段;第三阶段是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农业转型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演进(Todaro,1997)。应该指出的是,湖南现阶段农业正是由于处在这种农业转型阶段,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如农业比较利益的劣势,分散农户家庭经营对大市场的不适应,农民收入低且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土地抛荒并存,农业竞争力低与入世后冲击等等,总之,由来已久的“三农”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尖锐、更加集中。所以,能否全面解决“三农”矛盾,是能否实现湖南农业转型的根本问题。在这里,农业工业化战略就是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的惟一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关于农业转型战略的提法大体上有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农业工业化等六种。农业产业化是官方和学术界最为认同的观点。据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农业经济问题,1997)的综述,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一般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农业,是农业的工厂化生产(陈吉元,1996),是“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的简称(牛若峰,1997)。农村工业化早在1989年我国学者黄祖辉就已提出。它主要是指农村地域的工业化,即在农村地域上建立与发展社区型工业。也有人认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企业化(胡鞍钢、吴郡刚,2001)即通过农业企业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最为代表性观点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高尚全,1979)。农村城市化是在农村适度发展城市,减少农村人口,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简新华,1997)。以上关于农业转型战略的观点,就其本身的含义,并无错误。但作为农业经济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转变的战略,各种提法均有些局限性。首先,农业本身就是第一次产业,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提法没有抓住内在的实质,指向性既不明确也不一致。另外,现行所有关于农业产业化的解释,无非就是强调供产销一体化经营,忽视了最为根本的生产环节的工业化,尤其是生产技术的工业化。第二、农村工业化究其根本就是指要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而大部分乡镇企业是从事非农产业,只能解决中国农村的部分问题,它并不是我国农业转型中所有难题的解药。第三、农业企业化所指的是农业企业,包括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笔者以为,这种提法比农村工业化要科学,但仍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无论是进行农产品的企业化生产,或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还是把农产品的产后流通环节进行企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工业化的经营,即以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第四、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阐述大多是一种目标论,即要实现现代农业,或是以现代农业的特征来定义农业现代化,没有触及如何去实现现代农业的问题。第五、农村城市化只是农业转型过程的伴生现象。现代经济增长伴随着三种形式的结构变化:生产结构的变化、生产单位规模的扩大,以及急剧的城市化倾向(Kuznets化作为农业转型的战略,犯了因果颠倒的错误。相比之下,农业工业化的提法比较科学。笔者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农业工业化战略的思想,当时是指农业同工业在现代技术基础上实现高级综合,形成工农商联合共同体,建设工厂化农业。1998年正式提出农业工业化战略,并将其内涵概括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并最终实现农业与工业的高级形态的产业综合的过程,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结果的工业化。这种战略提法的科学性在于:首先是它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化的本质就是进行农业工业化。另外,这种提法内涵比较完整,不仅农业生产结果的工业化,即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一体化经营,还包括了农业生产过程的工业化,即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工业化是从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两个层面来定义农业转型的,是实现农业转型的惟一途径。二、理论观点(一)农业工业化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相综合的原理是农业工业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写道,“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也就是把二者的早期未发展的形式联结在一起的那种纽带,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撕断了。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它们对立发展的形式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了物质前提”。也就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于与工业进行联合。农业工业化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工业和农业相综合,农业经济主体用工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整合的一种经济行为选择。这些生产要素既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也包括从现代工业部门引入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而且往往是后者起支配作用。在此,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舒尔茨意义上的现代要素,主要包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技术。农业经济主体进行生产要素整合有两个层面,一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工业部门的先进生产技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二是对农业生产结果进行工业深加工,建立农业制成品工业体系,实现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的产供销一体的企业化经营管理。农业经济主体包括农户和农业企业,可以是单个农户在达到一定资本规模后进行农业工业化经营,也可以是多个农户联合进行工业化经营。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方式,如“公司+农户”或“公司+中介+农户”等,使自己成为进行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业工业化运作。宏观地看,农业工业化就是农业与工业的产业整合。具体到我国国情和湖南省情来讲,是指以农业的市场化为背景,运用现代工业化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将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集中化、企业化、规模化,实施全程标准化经营。总之,用工业化技术和思维谋划农业经营模式,就是农业工业化。(二)农业工业化基本特征第一、工业起支配性的作用。马克思论及农业时说,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自然形态来说,农业已不存在于它自身内部,它自身的生产条件和作为独立部门的这些条件是存在于农业之外的“。国外农业转型的实践也证明,农业经济飞跃的关键不是农业内部自身的发展,而是在于农业与工业等相关产业是否能形成一体化、市场化、集约化经营。所以,农业工业化的实现必须要有工业的支撑。事实上,我国在工业化初期,农业对工业发展起了关键性的哺育作用。在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也是理所当然的。在这里,工业的反哺,就是工业化技术、资金、管理和意识对农业的渗透、改造和提升。总之,农业工业化过程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旨的工业与农业互动的发展过程。第二、技术创新是农业工业化的关键。在此,技术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农业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创新。因此,离开了技术创新,就谈不上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可以是源于公共部门所组织的研究开发,也可以是农民或私人部门通过“干中学”或试错法所积累的,还可以是农业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引致的创新。但由于技术开发所需投入大,因此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公共部门的技术研究以及推广。这又必然要求进行包括农业技术研究体系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所以,农业工业化过程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并行的过程,创新是农业工业化的灵魂。第三、农业工业化是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这主要是缘于农业工业化能很好地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和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按他的设想,工业部门比农业部门的工资高,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所以工业部门有无限的劳动供给。随着工业的资本扩张,农业剩余劳动力会大量向工业部门转移,当所有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完之后,即实现了二元结构一元化(刘易斯,1954)。笔者认为,转移出富余劳动力固然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实现二元结构的一元化关键是进行农业工业化。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生物化和化学化。同时,用工业产品的组织管理模式来组织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这样,通过对传统农业的工业化改造,必然最终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三)农业工业化作功机理作功机理是指农业工业化据以推动农业转型的机制或原理。笔者认为,农业工业化主要从农业生产技术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农业比较效益和农业产业联系四方面来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一、农业生产技术变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前已论述,农业工业化的关键是农业技术的创新。而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是其中尤为重要的内容。农业生产技术方式由手工生产转向机械化和科学化生产,大量吸纳和运用工业部门提供的农业机械和农业化工产品,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出产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地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决定作用(如无土栽培和转基因技术),同时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实现了农产品使用价值的优质化。正是由于生产技术方式的改变,农业由依靠增加农业要素投入来实现增长,转变到依靠提高农业要素生产率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增长的轨道来。通过这种作用,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第二、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一般而言,经营方式是在生产过程对某一种稀缺生产要素的利用方式。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动、组织管理、科技等。因为农业是一种生命产业,对土地有直接依赖,而且土地在农业中不只是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它还能以自身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质对农业生产起重大作用,所以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利用土地的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是粗放型的,具体表现在土地细碎化使用,农户的分散小规模经营。实行农业工业化,必然导致农业经营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规模农业、专门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业、定单农业和工厂农业,这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质”的再造。第三、农业比较效益提高,抑制农产品价格蛛网波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的弱质性。农产品的产品层次较低,附加价值不高。从供给来看,生命周期长决定了生产周期较长,农户难以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及时调节生产。而且原态农产品易变质、储存期短,农民难以通过库存途径来调节供给。从需求角度看,农产品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低。供给调节滞后与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会使农产品市场出现发散型蛛网波动,市场极不稳定。农业工业化能克服农产品的这种弱质性,一方面能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调节产品季节差,相对缩短生产周期,增强农业生产的可调节性。另一方面能实现农产品的品种多样化和品牌化,调节消费者的欲望差,从而产生一种“需求创造”效应。这可在相当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从根本上克服作为生活必需品低需求弹性的缺陷。因此,当供给具有了一定调节能力,而需求富有弹性的条件下,农产品价格波动会趋向于收敛型蛛网波动,市场趋于稳定。第四、农业产
本文标题:农业工业化战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