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农业政策学课件第六章粮食问题及粮食安全政策
粮食问题与政策第四章目录1前言2粮食的重要性3中国粮食系统4中国粮食生产5中国粮食储藏6中国粮食安全7中国粮食政策1前言1.1什么是食物与粮食?食物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纤维等成分构成的,能够食用或饮用的,为人类及生物提供营养或愉悦的物质。食物的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人类借助采集、耕种、畜牧、狩猎、钓鱼等不同方式获得食物。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作为主食的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主要是禾本科植物,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醣类,主要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百度百科)。粮食,也称谷物,指可供食用的植物种子,广义的粮食也包括马铃薯等植物可食的根或茎部,而狭义的粮食单指禾本科植物。粮食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淀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的定义包括三种谷物,包括麦类、粗粮类(又称杂粮,即经常被用作动物饲料的植物)和稻谷类三大类。(维基百科)1.2哪些植物是粮食作物?粮食作物是以收获成熟果实(种子)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为人类基本食粮的一类作物,主要分为谷类作物、薯类作物和豆类作物。粮食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和青稞等,但是,其中三种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稻麦玉米大豆马铃薯1.3世界哪里盛产粮食?东亚:中国水稻、小麦,日本、朝鲜水稻;东南亚:菲律宾、越南、印尼水稻;东欧:俄罗斯、乌克兰小麦、燕麦;西欧:法国小麦;北非:埃及水稻;澳洲:澳大利亚小麦;北美:美国、加拿大小麦、玉米;拉美:墨西哥玉米,巴西水稻、小麦。水稻水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等。小麦种植小麦的国家很多,但产量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在这7个国家中,中国是惟一总产量超过1亿吨的国家,其次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玉米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巴西、墨西哥。从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三位。1.4世界哪些人还在挨饿?现在世界上有10亿人挨饿,他们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世界上每6秒钟就有一个儿童饿死。全世界挨饿的人中有2/3生活在印度、刚果、孟加拉国、印尼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非洲是一个缺粮的大陆,约有4/5的国家和地区粮食不能自给,上亿人营养不良,几千万人在忍饥挨饿。1.5世界为什么缺少粮食?世界粮食生产、贸易、消费的严重不平衡导致缺粮。A、在宏观方面:a、区域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粮食供不应求。b、政局动荡不稳,风云多变,战争、内乱时有发生,准殖民统治仍在继续。C、国际粮食贸易大鳄对市场的垄断,造成价格预期恐慌。d、工业原料与人口争夺粮食,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发生物燃油,加剧了粮食消耗。B、在微观方面主要表现在:a、政府对粮食生产重视不够,农民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发展缓慢;b、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落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c、全球变暖、局部自然灾害等气候因素影响,导致减产;d、因为生活水平低,食物中肉类和奶类少,增加了粮食消费量。2粮食的重要性2.1辩证论有史以来,食物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历史性地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实性地决定着人类的数量与质量。2.2客观论1945年,美国学者FrankA.Pearson和FloydA.Harper合著《世界的饥饿》(TheWorld’sHunger)出版。他们认为环境条件决定粮食生产,影响人们的消费。2.3主观论2008年,英国学者RajPatel著《粮食战争》(StuffedAndStarved:Markets,PowerandtheHiddenBbattlefortheWorldFoodSystem)出版,郭生祥博士为该书中文版写作了长篇序言。他们认为当今粮食企业左右粮食价格,导致粮食预期恐慌,影响人们的消费。2.4政治论“粮食比子弹重要”是朝鲜新一代领导人金正恩首次言论。在强调恢复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时,金正恩表示:“过去可以没有粮食,但不能没有子弹,如今是可以没有子弹,但一定要有粮食。”3中国粮食系统粮食问题涉及粮食的生产、积累和消费问题。粮食积累的社会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粮食储备和贮藏等方面。粮食生产是前提,粮食储备(积累)是保障,粮食消费是最终目的,因而粮食消费是粮食问题的核心。任何环节影响到粮食消费均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轻者影响到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重者则影响到社会稳定甚至国家安全。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消费粮食产业环境耕地红线总产红线储备红线图1国家粮食安全系统示意图上图中除了生产、储备和消费三部分外,框架之外还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财税、金融、物价等诸多方面的制度或要求,统称粮食产业环境,以虚线框之,这就构成了完整的国家粮食安全系统。在这个系统的示意图中,有三条约束线要引起高度重视,即耕地面积最低量约束线、粮食生产总量最低量约束线和粮食安全储备最低量约束线,简称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总产红线和储备红线。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用以下方法大概估算和描绘出三条红线,方法如下:耕地红线∝{总产红线,1/耕地单产水平}(1)总产红线∝{消费人口,人均消费数量}(2)储备红线∝{总产红线,安全储备比例}(3)上述三式表明,除了耕地红线与耕地单产水平成反比外,耕地红线、总产红线、储备红线均与其影响因素成正比。4中国粮食生产4.1我国粮食总产变化趋势的研判根据有关数据资料,现将我国1950-2009年的粮食总产(万吨/年)汇总于表1。表1我国历年粮食总产(万吨)年度产量年度产量年度产量年度产量195013213196519453198032056199546662195114369196621400198132502199650454195216392196721782198235450199749417195316683196820906198338728199851230195416952196921097198440731199950839195518394197023996198537911200046251195619275197125014198639151200145262195719505197224048198740473200245711195819765197326494198839408200343067195916968197427527198940755200446947196014385197528452199044624200548401196113650197628631199143529200649746196215441197728273199244266200750150196317000197830477199345649200852850196418750197933212199444510200953080从表1中可以看出,1950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变化总体上是增加趋势,但过程曲折,经历了4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个粮食增产期(1950-1958),持续时间为9年;第二个阶段为第一个粮食减产恢复期(1959-1965),滞后期为7年;第三个阶段为第二个粮食增产期(1966-1999),持续时间为34年;第四个阶段为第二个粮食减产恢复期(2000-2007),滞后期为8年;从2007年起,开始进入了第三个粮食增产期。前后年度间比较,粮食总产增产年份共计45年,减产年份共计15年,分别占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粮食持续增产年份共计45年,粮食减产恢复期计15年,也分别占四分之三和四分之一;60年间没有出现持续稳定的稳产期(≥5年);回归分析表明,我国粮食总产年均增加722万吨。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特征可归纳为:我国粮食总产是增多减少,丰歉年比是三比一(45:15=3:1);变化趋势是不增则减,一旦出现波折,就需要7-8年的较长恢复期。分析还表明: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粮食总产实现年均增长700-750万吨具有现实的可行性。自然灾害频发4.2增加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分析增强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两条路径:其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其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国际粮食采集配给能力也有两条路径:其一是增加国际粮食采购数量,其二是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数量逐年减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减少数量将更加强化,加之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趋匮乏,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调剂空间极为有限。历史证明,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等因素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随着能源与食品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供求紧张,加之国际游资炒粮趋旺,国际粮价居高不下,并有迅速推高趋势。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食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即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导国内企业通过租赁土地、援建农业基础设施、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等方式,到有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国家或地区建设生产基地,生产经营粮食,适时进口满足国内供应。但这条路径较窄,规模小,且易受地域空间、投入资本和所在国政治影响,可靠性差。综上所述,在促使我国粮食数量增加的宏观路径中,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为: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供给不足的难度加大,农业“走出去”规模小、可靠性差等。所以,增加我国粮食数量的宏观路径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扩大粮食生产能力。简言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4.3提高粮食单产的综合农业措施粮食生产是自然状态下的生物生产,其单产的形成受众多因素影响。除需要考虑政策、金融等方面的因素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取综合农业措施,高效率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因时因作物提高粮食单产。农业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注重耕地质量培养、培育良种优化布局、创新集成栽培技术和力促全过程机械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A、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前提。要着眼于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便于田间农事作业,利于提高水资源等农业资源利用率,大力开展以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础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实施或扩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田基础建设B、注重耕地质量培养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基础。要针对全国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是十等和生产能力大于亩产1000公斤的优质耕地仅占6%的现实,要下大力气开展耕地质量培肥工作,促进中低产田向高产田转化,同时要防止土壤被污染、沙化和自然灾害损毁。耕地质量培养C、培育良种优化布局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要以高产为主玫目标,采取多种育种方法,培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良种,加强良种繁育、推广和销售的全过程监管,努力扩大水稻、玉米等优势高产作物的种植比重,重视粳稻生产和超级杂交稻推广。良种优化布局D、创新集成栽培技术是提高粮食单产的核心。培育良种提供了作物高产优质的可能,栽培技术则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良种良法配套,加快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创新、优化、集成和推广,同时探讨和推广秋粮偏迟熟性作物北移、夏粮偏冬性作物南移的栽培技术,并组织抗旱、耐盐、避灾等高产栽培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应用。集成栽培技术E、力促全过程机械化是提高粮食单产的保障。把农民从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的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必须实现粮食作物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努力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农机化作业率和粮食作物脱粒率,综合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全过程机械化4.4提高粮食作物单产的支撑体系A、农业科研体系要重视增加粮食单产的科学研究投入,国家重大科研专项、科研计划和科研项目要向涉粮科研领域倾斜,要重点安排涉粮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加快粮食增产技术成果的集成创
本文标题:农业政策学课件第六章粮食问题及粮食安全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