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北京市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专题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北京市2016届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本资料收集整理了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怀柔区、通州区及部分重点学校2015年10月份以来期中、期末、综合素质检测、模拟等各类考试的历史试题,按照专题分类汇编而成。一、选择题1.(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1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上述言论反映了()A.克己复礼的主张B.独尊儒术的建议C.顺应自然的理论D.君权神授的思想2.(2016·精华学校3月联考·12)战国时期的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这两位思想家的相同之处是()A.都重视对自身的反省B.都认为心是世界本原C.都体现民本主义主张D.都反映个人主义思想3.(2016·通州摸底·8)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谈到:“梨洲不汲汲于致用,而其〈待访录〉所陈之政治理想则为学术中最精彩之一部分,在亡明遗老中殆可首屈一指。”其中“最精彩之一部分”的政治理想是指()A.挑战“重农抑商”传统思想,提出“工商皆本”学说B.反对“家天下”的观念,极力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抨击了科举制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D.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认为法治是人治的基础4.(2016·通州摸底·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5.(2016·怀柔零模·12)历史上中西文化交相辉映,下列人物组合同属一个世纪的是()A.孟子亚里士多德B.郭守敬牛顿C.徐光启达尔文D.曹雪芹但丁6.(2016·海淀零模·20)“一个智者应当在所有正常和生活遭遇中追求道德,尽可能的了解并遵守古代礼仪。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他都应是仁慈、明智、勇敢的。他应当尊重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并期望与等级低下的人区别开来。”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A.普罗泰戈拉B.老子C.孔子D.苏格拉底7.(2016·海淀零模·14)唐甄在《潜书》中写到:“杀人之事,盗贼居其半,帝王居其半…..盖自紊以来,屠杀二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哉=”以下表述与其观点2相似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8.(2016·西城一模·12)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9.(2016·丰台期末·10)下列名人名言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②“《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③“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④“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A.②①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10.(2016·昌平期末·4)有学者认为: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①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③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④士大夫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2016·昌平期末·1)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智谋,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此现象说明()A.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B.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C.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D.教育奉行“以吏为师”12.(2016·东城期末·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谈到: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对于无边皇权的有限制约,常常是通过知识和思想的阐释来进行的。下列材料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有()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②“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宋史·富弼传》)③“凡日蚀,人君皆当戒惧修德,以消其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④“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3.(2016·东城期末·1)有学者谈到先秦诸子百家时说:①思想是保守的,认为社会是退化的,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②思想是逃避的,视人生富贵尊荣为浮云;③思想是一种统御术,认为崇古是一种罪恶,最好的时代是现在。三处空格上分别是()A.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D.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14.(2016·西城期末·14)名著充分体现了学术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下表中名著和社会特征对应有误的是()315.(2016·西城期末·9)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16.(2016·西城期末·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孔子庄子B.孟子荀子C.荀子韩非子D.孟子韩非子17.(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10)“道,未有外乎其心者”“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结合所学判断,此言论最有可能出自()A.老子B.程颐C.朱熹D.陆九渊18.(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18)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19.(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10)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①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②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思想③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④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4)“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A.《论语》B.《道德经》C.《孟子》D.《韩非子》4二、材料阅读题1.(2016·通州摸底·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解读图六(7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材料二当自然哲学陷入困境之后,这就迫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知识的问题。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柏拉图说,善是真和美德源泉;亚里士多德说,至善就是幸福。(2)古希腊哲学家的探索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进行的?(3分)(3)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评价梭伦“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2.(2016·西城期末·41)(14分)中国古代史上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指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同时发生文化重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1)结合所学,说明“秦汉至隋唐是中国民族和文化重整时期”这一观点。(8分)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清初,很多外国人任职于宫廷,主持历法修订并为康熙帝讲授科学知识。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后来失传,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学;或者认为西学还不如中学。还有人强烈反对西人主持的历法,理由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2)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6分)3.(2016·顺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33)(20分)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1)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8分)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是主张如何来重建秩序的。(8分)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3)材料中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人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是什么。(4分)4.(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35)(12分)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1)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4分)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2分)材料二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摘编自谭嗣同《仁学》(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6分)6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DABCA6-10CDDDA11-15ABACA16-20CDADD二、材料阅读题1.(1)信息:春秋战国时
本文标题:北京市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专题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2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