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北科大军事理论资料整理
第一章中国国防国防概述1、定义: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2、国防的基本职能是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与颠覆3、国防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基本内容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两个方面4、分类按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目标:防御型国防、扩张型国防按国防力量的构成方式:联盟型国防、独立自主型国防、中立型国防我国的国防是独立自主的防御型国防5、国家与国防的关系(1)国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2)国防服务于国家利益6、国防的地位和作用(1)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2)国防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3)国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7、中国古代国防(1)建立了不同的军制,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兵役体制等(2)进行了以传统防御工程体系为标志的边海防建设(3)发展了军事技术(4)加强了军事理论研究8、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2)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前提公民的国防义务和权利1、公民的国防义务(1)兵役义务: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服现役,二是服预备役,三是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军事训练(2)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3)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4)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5)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的义务2、公民的国防权利(1)提出建议权(2)制止和检举权(3)获得补偿权3、国防义务与国防权利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国防义务与国防权利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等性、平等性、同一性国防政策1、定义: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定制的关于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行动准则2、内容:(1)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我国国防基本目标)(2)坚持全民自卫,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巩固国防(3)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4)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武装力量1、中国武装力量的构成《国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成。”(1)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武装力量的主体力量,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现役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预备役部队: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准正规部队,组建于1983年性质: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宗旨: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立于1982年6月19日(3)中国民兵:初建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陆军:以步兵、装甲兵、炮兵为主体,主要在陆地上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1)基本建制:集团军、师(旅)、团、营、连、排、班(2)编成: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陆军空降兵、工程兵、防化兵、通行兵、电子对抗兵(3)使命:抗击外敌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和平统一和社会稳定3、海军:以舰艇部队为主体,主要在海洋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我国海军于1949年4月23日成立(1)编成: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2)使命:防御外敌海上入侵,收复敌占岛屿,保卫我国领海主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海洋权益4、空军:以航空兵为主体,主要遂行空中作战任务的军种。我国空军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1)编成: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通信兵(2)使命:组织国土防空,夺取制空权,独立或联合(协同)其他军种作战,保卫祖国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保障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5、第二炮兵:解放军地地导弹部队的代称,是以地地战略导弹为基本装备,实现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重要核反击部队。我国第二炮兵于1966年7月1日成立(1)编成:地地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导弹部队(2)使命:威慑和实战第二章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1)产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遵义会议(1921.7—1935.1),接受马列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学说,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的革命道路,掌握和影响了部分武装力量(2)形成: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1935.1—1945.8),《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问题》、《论持久战》(3)发展: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5.8—),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两弹一星”科技战略,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建设了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主要内容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1)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2)主观知道必须符合客观实际(3)着眼特点,着眼发展(4)关照全局,把握关节2、人民军队建设理论(1)性质:“枪杆子里出政权”、“党指挥枪”(2)宗旨: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3)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的原则,军民一致的原则,瓦解敌军的原则3、人民战争思想(1)主要内容:①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战争的统一领导②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③实行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④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斗争形式密切结合⑤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⑥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2)理论基础:①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②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③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件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1)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2)保存自己,消灭敌人(3)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5、国防建设理论(1)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抵御外敌入侵(2)确立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国防科技战略(3)发展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6、历史地位(1)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做出了重大而独特的贡献(2)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1、定义: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关于军队建设以及有关军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以邓小平为杰出代表的全党全军集体智慧的结晶。2、主要内容(1)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2)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的大局(3)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4)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5)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3、地位和作用(1)是当代马列主义军事理论(2)是我军建设的科学指南(3)是我军克敌制胜的锐利思想武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市场经济体制对军队建设带来巨大影响3、高技术战争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样式第三章国际战略环境世界军事形势1、美军未雨绸缪,确保全球性国家利益(1)美军人数虽然有所减少,但军费开支逐年增加,有1/4的现役部队部署在海外(2)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战区:太平洋战区、欧洲战区、中央战区、北方战区、南方战区、非洲战区(3)战略:营造—反应—准备(4)亚太战略主要目标:反恐和遏制本地区出现“拥有丰富资源的军事竞争对手”(5)转型战略的关键是未来联合作战理论(6)一体化互通性计划:常设联合部队司令部的标准作战程序和可部署的联合指挥与控制的程序、组织和系统;联合部队的通用相关作战图;与C4KISR相联系的任务计划、演习和联合训练(7)把利益区分为三类:生死攸关的利益、重要利益、人道主义利益(8)四项战略任务:保卫美国、在关键地区前沿慑止侵略和胁迫行动、在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冲突中讯速获胜、实施数量有限的小规模应急作战2、俄军紧握“杀手锏”,力图东山再起3、日军执经济、科技优势,打造“世界一流强国”4、印军加强联合作战,积极“挺近”印度洋5、欧盟内统外扩,力求实现军事一体化我国周边安全环境1、主要特点(1)陆地和海洋邻国多,安全环境受周边国家影响大(领国14个,海上领国8个)(2)边界漫长、海域辽阔,边界争议和海洋权益纠纷多①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属于内陆濒海国家。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千米。陆地边界长2.2万千米,海防边界长1.8万千米,海岛约6000余个②我国曾与印度、苏联、越南存有边界领土之争,并先后于1962年、1969年和1979年爆发边界武装冲突。1974年曾与越南爆发西沙群岛之战,1988年与越南爆发南海之战(3)地处大国利益交汇区,安全环境受大国影响因素复杂第四章军事高技术军事高技术概念1、定义: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高技术的总称2、分为六大技术群:信息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海洋开发技术群、航天技术群3、特点: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益、高保密、高速度精确制导武器1、概念: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50%以上的武器,如各类导弹以及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制导鱼雷等。直接命中的含义是指制导武器的圆概率误差小于该武器弹头的杀伤半径2、特点:命中精度高、作战效能高、可控性强3、指导方式:自主知道、寻的制导、遥控制导、复合制导4、对作战的影响:提高了作战效能、使作战样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改变军事力量对比的重要杠杆电子对抗主要方式1、概念:电子对抗的主要内容有无线电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光电对抗和网络对抗等。电子对抗宏观上包括电子对抗与电子反对抗两个方面。电子对抗手段不断创新,派生有电子隐身与反隐身、电子制导与反制导等,归结起来主要包括: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以及网络进攻与防御等航天技术1、定义:航天技术是通过将无人或载人航天器送入太空,达到开发和利用太空目的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空间技术2、分类:航天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航天测控技术3、实现航天飞行的条件:航天器的速度、高度4、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概况:1956年10月8日中国导弹火箭技术研究院建立(航天事业创建)1960年2月19日发射了首枚试验性探空火箭1960年11月、1964年6月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和中近程弹道导弹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生了“东方红”1号试验卫星1975年11月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载人飞船成功发射2000年10月3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探测器奔向月球,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成功实行了太空行走第五章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概述1、概念: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被称作信息化战争。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信息网络系统,综合运用作战保密、军事欺骗、电子战、心理战和实体摧毁等手段对敌方的信源、信道和信宿实施有效控制,进而瓦解或摧毁敌方战争意志、战争能力、战争潜力的军事活动2、基本内容(1)一个核心:指挥控制战(2)两大支柱:数字化战场、信息化军队(3)三个能力:全面掌握战场信息的能力;多种有效的攻击能力;对被攻击目标实施毁伤评估的能力(4)四种形式:精确战、计算机战、隐身战、“虚拟现实”战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1、信息资源主导化2、武器装备信息化(1)概念: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体化的武器装备系统(2)构成:信息武器系统、单兵数字化装备、C4KISR系统3、作战空间多维化(物理空间、信息空间、电磁空间、网络空间、心理空间)4、作战节奏快速化5、作战要素一体化6、作战指挥扁平化7、作战行动精确化
本文标题:北科大军事理论资料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4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