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任务及发展趋势
1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任务及发展趋势摘要:从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内涵出发,认真讨论了学科的研究领域范畴,并且回顾了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发展过程,就该学科的主要研究任务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几点关于促进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发展的建议。关键字:农业水土工程任务发展趋势Abstract:Fromtheconnotationofagriculturalsoilengineeringdisciplines,carefullydiscussessubjectresearchfieldinagriculturalprojects,thedevelopmentstage(or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pplicationinengineeringofdeeplevel)isanalyzedandthetrendofagriculturalsoilengineeringdisciplineswereappraised.Keyword:thesubjectofagriculturalwater-soilengineering;Mission;Developmenttrend1.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内涵及其研究内容1.1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内容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介于工程、农业生物和资源与环境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3]。它既不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代名词,也不是农田水利工程、水资源规划利用、土地规划利用和水土保持几个专业的简单组装。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强调水一土一作物之关系,并把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水与土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地表物质(水、盐、泥沙)迁移与能量转化规律的研究作为学科的基础和主线。作为一种工程,还必须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造世界,按照农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必要的规划、设计和资源投入,来控制地表物质迁移、获得效益,并为持续性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1]。可以说,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把土壤、植物、大气作为一个整体,用连续的、系统的、动态的观点和定量的方法,研究地表物质(主要是水、盐、泥沙、污染物与养分)迁移与能量转化规律及其工程调控措施与技术装备,最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并为农业的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土资源环境的科学[4]。它的主要领域是研究以土壤一作物一水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循环规律与有效的调控措施,达到持续性土地利用的目的[2]。1.2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内容在农业节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的某些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重点研究内容是农业节水理论、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与节水灌溉设备、中低产田改良的排水技术、水资源持续利用理论与工程技术、灌区用水管理、农业水土环境监测、修复与保育、农业高效用水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新技术。1.2.1农田物质迁移规律及其调控机理[5]该领域主要研究农田水肥的运移规律及最优调控机理。包括农田“五水”(大气水、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转化的机制及其数值模拟;农田水盐运移规律与溶质传输模型;农田水2热耦合运移及水热转换关系;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简称SPAC)中的水分传输机理、水分传输的动力学模式及其计算机仿真方法;作物水分散失与光合作用的耦合模式;农田作物蒸发蒸腾量与流域蒸散发量的计算方法;作物对地下水利用量的计算方法、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潜水蒸发规律及其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水分循环与水平衡的影响,农田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联合最优调配的理论与方法;以节水高产为目标的土壤水调节模型;灌溉水(降水)—土壤水—作物水—CO2同化—干物质积累—经济产量间转化效率的计算理论与方法以及提高各环节水量转化效率的农田节水调控原理与方法;农田盐分平衡的计算及其调控;溶质(主要的化肥农药)和污染物等在土壤水—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土壤侵蚀量的计算及泥沙随水流在地表的运移规律,需从土壤水动力学与土壤物理学理论出发,对降雨后水分与溶质沿坡面流动过程、雨滴击溅与径流侵蚀过程以及黄土坡面降雨漫流的数学模拟等进行研究。1.2.2逆境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其持续农业中的水分调控包括水分亏缺(或水分胁迫与干旱)对作物光合作用、生长和产量构成等因素的影响关系;土壤水与含盐量水平对植物根系吸水、水分散失和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水分过多(渍或涝)对作物的影响;作物耐旱、耐盐、耐渍涝的定量标准;作物水分状况的定量诊断方法,特别是用红外测温或遥感信息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的问题;土壤水分对作物有效性动态评价理论;探讨作物缺水受旱状况发展进程的模式,确定各种作物不同产量水平时所允许的土壤水分亏缺,建立各种供水条件下作物节水灌溉预报经济指标体系;研究灌溉水量有限条件下作物群体光合产物的最优分配策略,以提高光合效率和经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作物生理节水的潜力,把作物生长发育和达到某一产量水平必须消耗的水量,控制在最低的限度。为了适应农业节水的要求,需要研究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应在单阶段受旱的基础上研究多阶段受旱或连续受旱对作物的影响,探讨作物缺水敏感指数(或减产系数)的变化规律;为了发挥综合节水措施的作用,还需要研究作物水肥生产函数问题,确定有限灌溉水量条件下非充分灌溉模式的理论和方法。1.2.3农业高效节水关键技术农业高效节水关键技术是指近期内能对农业高效节水有重要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节水技术措施,根据近阶段的投入条件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未来十几年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节水灌溉新技术、渠道防渗与管道输水技术、主要作物节水、增产、搞笑灌溉制度、灌区水管理技术。1.2.4农业综合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具体包括不同节水技术条件所适宜的水肥耦合技术,包括节水地面灌溉条件下水肥耦合技术,喷灌条件下水肥管理技术,滴灌条件下适宜的施肥灌溉模式;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耕作栽培3技术,包括耕作措施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与各种耕作措施相适应的农田用水技术,带状种植的高效用水技术;覆盖保墒及节水灌溉配套技术,包括秸秆覆盖的最佳实施方案及配套的节水灌溉技术,地膜覆盖技术与相应的农机具配套改进,覆盖保墒新材料的选用及其配套的节水灌溉技术;节水、高产、高效的综合农业配套技术;化控节水技术的应用;干旱丘陵地区抗旱保苗的移动式简易节水农机具研制及节水配套技术。1.2.5与持续农业发展有关的灌溉土地评价及其土壤改良技术许多灌溉农业区域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引起环境的恶化而存在着严重的危险。为了避免负效应,发展持续性的灌溉农业,必须对灌溉土地进行评价,建立灌溉土地利用合理性评价的原则指标体系及方法,在灌溉土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灌溉区划,对不适宜于持续性灌溉农业发展的土地要进行改良,包括采用以农田排水技术为主,并与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密切结合对盐碱地、沼泽地、渍害等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改良。要研究考虑水—土—作物关系的农田排水机理及其标准(排涝与排渍),改良中低产田的综合技术的最优组合,盐碱化地区排水方式的优化选择与优化管理,排水沟布局和规格标准等。1.2.6农业水土资源环境问题要研究农村水源环境保护,水土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变化对局部地区气候及土壤的影响;研究灌溉对农田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预测,农业化学物在土壤中的输运及聚集,地下水中农药及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和传输,稻田渗漏引起的氮素或其它养分的淋失规律与数学模拟;研究树冠和林草以及水保工程措施对降雨截留、调节地表径流,促进“五水”转化的作用;研究湖、库、塘、窖、坝、池泥沙沉积量的测算方法;加强水土保持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水保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不同地区“生态防护区”问题和农、林、牧综合发展的最优生产结构模式,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从根本上改善农业水土资源的利用条件;为防治水土资源污染,要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水土环境整治措施[6]。1.3学科体系农业水土工程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有其自身的体系和范畴。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本身的基本理论,包括农业水文学理论、流体力学与水力学理论、土壤物理学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地表物质(水分、溶质、泥沙)迁移与能量转化理论、植物水分生理与抗逆性生理理论、农业气象学理论、农田生态学理论等,当然,它并不是深入到这些边缘学科领域中解决问题,而是要加强它与其边缘学科的交叉渗透,从中吸取营养、加以同化,合纵连横,形成具有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新领域及自身的理论体系;其二是它所采用的方法学,包括数值计算方法、系统工程学、模糊数学、应用随机过程、系统动力学、信息论、控制论、预测学与技术经济学等,借助这些方法,才能从整体上和相互作用上考虑水一土一作物一大气之关系,使地表物4质迁移与能量转化的定量描述能够实现,同时才能科学地确定其调控方案,使该领域由单纯的实验性质变为一门有较严格的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的科学;其带三是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中研究手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核技术、信息技术、红外技术、遥感技术、电测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以及先进的灌排扰术与设备的应用,这将会使土壤水分动态、水盐动态、水沙动态、水污染状态、作物水分状况、农田微气象数据等方面的监测、采集、处理技术得到发展,促进水一土一作物一大气关系的研究,进行科学的水土管理,最大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至于农业水土工程建筑技术则是另一个专业范畴的问题[7]。2.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任务2.1地表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理论及其调控原理该领域的研究包括农田“五水”(大气水、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转化的机制及其数值模拟;农田水盐运移规律与溶质传输模型;农田能量转化规律与农田能量平衡;农由水热藕合运移及水热转换关系的研究;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简称SPAC)中的水分传输机理、水分传输的动力学模式及其计算机仿真方法;作物水分散失与光合作用的藕合模式;农田作物蒸发蒸腾量与流域蒸散发量的计算方法、红外测温与遥感技术估算大区域作物蒸发蒸腾量的问题;棵间蒸发与叶面蒸腾的比例关系。分析农田节水的潜力,为耕作保墒和灌溉排水等土壤水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进行区域节水潜力分析与发展预测,为做到区域性水土资源平衡创造条件。研究作物对地下水利用量的计算方法、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潜水蒸发规律及其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水分循环与水平衡的影响,农田地面水一地下水一土壤水联合最优调配的理论与方法;以节水高产为目标的土壤水调节模型;灌溉水(降水)一土壤水一作物水一coZ同化一干物质积累一经济产量间转化效率的计算理论与方法以及提高各环节水量转化效率的农田节水调控原理与方法;农田盐分平衡的计算及其盐碱地冲洗定额。研究土壤侵蚀量的计算及泥沙随水流在地表的运移规律,需从土壤水动力学与土壤物理学理论出发,对降雨后水分与溶质沿坡面流动过程、雨滴击溅与径流侵蚀过程进行研究;黄土坡面降雨漫流的数学模拟等。2.2逆境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其节水型农业中的水分管理问题包括水分亏缺(或水分胁迫与干旱)对作物光合作用、生长和产量构成等因素的影响关系;土壤水同含盐量水平对植物根系吸水、水分散失和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水分过多(渍或涝)对作物的影响;作物耐旱、耐盐、耐渍或涝对作物的定量标准;作物水分状况的定量诊断方法,特别是用红外测温或遥感信息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的问题;土壤水分对作物有效性动态评价理论、探讨作物缺水受旱状况发展进程的模式,确定各种作物不同产量水平时所允许的土壤水分亏缺,建立各种供水条件下作物节水灌溉预报经济指标体系。研究灌溉水量有限条件下作物群体光合产物的最5优分配策略,以提高光合效率和经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作物生理节水的潜力,把作物生长发育和达到某一产量水平必须消耗的水量,控制在最低的限度。为了适应节水型农业水管理的要求,需要研究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应在单阶段受旱的基础上研究多阶段受旱或连续受旱对作物的影响,探讨作物缺水敏感指数(或减产系数)的变化规律;为了发挥综合节水措施的作用,还需要研究作物水肥生产函数问题。需要研究确定有限灌溉水量条件下非充分灌溉模式的理论和方法,如用线性规划方法确定作物最优种植模式和灌溉水量在灌区多种作物间的最优分配,缺水条件下利用灌溉存贮模型确定最优灌溉策略,用动态规划
本文标题: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任务及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