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如何处理关于文化的翻译问题郭建中教授说“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已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因此,与其说翻译是对不同语言的易换,不如说是以语言转换为基础,但不单纯是围绕语言符号本身,而是主要围绕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即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交互传递与影响。在跨文化翻译中,对各自的民族文化应如何处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译文质量优劣,而且还将影响不同民族间的相互沟通和交融。我认为在在跨文化翻译中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译者应掌握增词达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加注这三种翻译方法。一、增词达意由于各地方的文化有差异。所以我们在做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的翻译问题。例如:当塞车的时候,意大利人会不停地按喇叭,以发泄心中的不满;日本人拉长了脸,呆在车里一声不哼;澳大利人猛烈击掌,表示焦急;英国人会默默地掏出一张报纸或一本袖珍书,边等边阅读;美国人往往拿出一支用以减轻堵车烦恼的玩具冲锋枪,扣动扳机,“哒哒”地扫射一阵,据说此举能帮助重获心理平衡;而中国人则焦急地走出车厢,自己充当交警……那么,我们在翻译这些各国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行为时,如何能恰当地给读者准确无误地传达这些行为地内涵呢?在上述例子中,我认为译者应进行积极、创造性的翻译,实现充分反映原作语义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补全一些信息,增词达意,让读者能够清楚容易地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说,在把澳大利语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你只是翻译出:在塞车的时候,帕尔默猛烈地击掌;或者:把美语翻译成中文时,你只是翻译出:在塞车的时候,本杰明拿出一支玩具冲锋枪,扣动扳机,“哒哒”地扫射一阵。于是,没有这两个国家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就会感到很疑惑:为什么帕尔默会猛烈地击掌?本杰明为什么要拿出玩具枪扫射?因为中国人在塞车的时候很少会有上述表现,所以他们较难理解这两种行为。那么,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站在读者的角度,补全信息,帮助读者阅读、理解。比如翻译成:在塞车的时候,帕尔默焦急得猛烈地击掌;第二句:在塞车的时候,为了重获心理平衡,减轻堵车烦恼,本杰明拿出一支玩具冲锋枪,扣动扳机,“哒哒”地扫射一阵。这样,读者就能十分清楚、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了。二、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实现等值对译?我认为透彻理解与文化相关的语义比翻译技巧更重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以对英语谚语“togrowlikemushrooms”为例,尽管与之对应的中文应为“像蘑菇那样生长”,但若用汉语俗语“雨后春笋”译之显然后果更加。因为后者更以为中国读者接受。因此,我们并不能期望达到绝对等值,也不能把等值看作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简单的或语法上的字面对应关系。虽然,这种情况有时确实存在。如:“信息高速公路”可以为“Informationhighway”。透彻理解与文化相关的语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地进行翻译。例如:短语abridalshower表面好像是“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partygivenbyabride’sfriendsatwhichtheygivehersuitablegifts,意即为新娘举行的送礼派队。在中译英时,译者也应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例如:怎样翻译“竹夫人”?如果不了解“竹夫人”的由来或传说,我们就很容易把“竹夫人”理解为一个真正的人,于是就误译成”MadamBamboo”或者“MadamZhu”。那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竹夫人”的由来。以前有一对韩国夫妇生了五个儿子,但是老两口每天晚上还睡在一起。儿子们担心父母再度生育,决定让父母分开睡。他们用薄薄的竹篾编织成了长筒型的“假夫人”,中空、透风且具有弹性。父亲欣然接受了这种礼物。于是,人们就称这种竹具为“竹夫人”了。知道了这传说后,人们就把“竹夫人”译成”bamboowife”。至于哪个译法更准确,人们众说纷纭。但是专家学者更倾向于后者。因此,可以看出,很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典故往往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反映各族的特色生活方式和内容。这类词语的运用如同画龙点睛,使原作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这类词语的翻译,在不影响原文寓意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保留原作的民族内涵。三、加注法由于英汉文化存在许多差异,因此英语中某些文化词语在汉语中根本就没有对等词,形成了词义上的空缺。在这种情况下,英译汉时常常要采用加注法来弥补空缺。加注通常可以用来补充诸如背景材料、词语起源等相关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加注法可分为音译加注和直译加注两种。音译加注指音译后附加解释性注释。注释可长可短,可采用文中注释,也可采用脚注,还可二者合用。例如:clone克隆(一种无性繁殖方法);sauna['saunə]桑那浴(源于芬兰的一种蒸汽浴);hacker黑客(在信息空间中主动出击,对他人的电脑或网络系统进行诸如窥探、篡改或盗窃保密的数据及程序的过程,并可能由此造成混乱和破坏的电脑迷);ElNino厄尔尼诺(现象)(指严重影响全球气候的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大风及海水的大规模移动);Bunsen本生灯(一种煤气灯);AIDS爱滋病(一种性免疫缺损综合症);直译加注(直译加解释法)指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直译的同时,还要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注释可长可短,既可采用文中注释,也可采用脚注,还可二者合用。例如:Evenbeforetheywereacquainted,hehadadmiredOsborninsecret.Nowhewashisvalet,hisdog,hismanFriday.他没有认识奥斯本之前,已经暗暗佩服他。如今便成了他的听差,他的狗,他的忠仆星期五*。*星期五(Friday)是《鲁滨逊漂流记》故事中RobinsonCrusoe的忠实奴仆;另一个例子:IamaspoorasJob,mylord,butnotsopatient.我像约伯*一样穷的,大人,可是却没有他那样的好耐心。*在《圣经》中,约伯以忍耐贫穷著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又是语言懒以生存的基础。两种文化不同导致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这就要求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还得透过语言表层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含义,这就要求译者掌握增词达意、保留原文文化内涵和加注发这三种方法,跨越语言的障碍,逾越文化的鸿沟,使译文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
本文标题:关于文化的翻译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5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