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关于组织学习甘南县“为民工程”典型经验
把“家”字往大处写甘南县实施“为民工程”创新行政管理解民难(一)□本报记者常春晖“甘南不大,就是一个家。”一走进甘南,就听到了县里的干部们说起这句话。总归也是一个县,有着5个镇,37万人口,一人说上一句话,也够你听半年,敢称作是一个“家”,这“家”里的事儿就得管好!谁来管,怎么管,靠什么管?甘南县委书记梁光抛出的这个问题,答案是“为民工程”来承载——一本为民手册,751部岗位电话,一套严格的问责制度……织成网,连成片,干部转换角色,把群众的事儿当成自家的事儿来办,成了这个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打动作”。春节前,梁光坐在记者对面,介绍该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策划实施的“为民工程”系列举措,如数家珍,从干部思想教育说到干部队伍建设,从作风转变说到为老百姓撑腰,说着说着,突然停了。“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事儿。来了甘南,不妨走走看看。”梁光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馒头店老板告了城管局的状记者一行穿街走巷,来到了一个名叫“老四”的早餐馒头店,店面不大,老板乔艳红却很有名。为什么?去年7月,她一个电话把县城管局告了。刚到雨季,乔艳红就发现隔壁的宾馆在她经营店面的屋顶围起栅栏堆放杂物,造成屋顶漏雨,几次协调未果,她只好找政府。“我打了热线电话,城管来的很及时,协调邻居帮忙解决这事,承诺限时给办,我挺满意。”结果呢?眼瞅着时限已过,楼上的栅栏是拆了,可宾馆承诺恢复的屋顶防水层却迟迟未做,水照漏不误,城管部门也没啥动静了。看着水越滴越“欢”,乔女士生气了,抄起电话就打给了县纪检委,“我要告状。”县纪检委立即介入调查,最后做出对城管部门及负责人办事拖沓之风予以全县通报批评的决定,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事儿大了。甘南县城管大队副队长林振中后来向乔艳红解释,他们原来想等天好一点,让宾馆业主把栅栏底下的墩儿抠掉,重新给做防水,没来得及和店里沟通,耽误了几天,就被她以“办事拖沓”举报了,成为全县大会上点名批评的对象,教训很深刻。“‘为民工程’刚启动,就给大家上了一课!”乔艳红从哪里得来城管部门和县纪委的电话号码?甘南县《为民手册》。甘南县将全县49个服务群众的重点部门单位和10个乡镇服务群众的重点事项进行梳理汇总,编制成一个手册,在全县挨家挨户发下去。手册涵盖了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医疗、教育、救济、司法公证等相关服务内容,把办事部门、人员、流程、费用、时限写得详细明白,让群众办事一目了然。印制这本手册的,是甘南县为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县为民办”)。为确保“为民工程”如期运转,甘南县成立了“县为民办”,专门负责群众咨询、受理举报、督促查办,确保群众的事有人管、有人办。“县为民办”设有为民导航电话5621188,全天24小时开通,随时为群众提供导航服务。群众拨打后,一来可以查询相关业务部门电话,二来可以随时反映问题,包括屋顶漏雨、垃圾成堆、噪声扰民等问题,这条热线,“来者不拒”。同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县纪检委设立岗位监督电话‘5621177’,群众可以直接反映投诉,我们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县纪检委效能监察室主任王殿英说。由此,这个16开的小册子,备受追捧。为啥?有了它,打了电话,就找到了人,敲开了门,办事真正“零门槛”。“小马拉大车”与“四两拨千斤”记者来到了“县为民办”。门脸不大,在一个不起眼的老楼里。几间屋子有点拥挤,办公条件稍显简陋,但办公设备一应齐全。一脚迈进屋,正赶上工作人员接起市民打进来一个咨询电话:供暖的事儿。接线小伙细听、慢问、快记,告之办事流程,干脆利索,电话接完了,电子档案也跟着建完了,“这是为了方便打电话回访。”指着电脑,接电话的小伙说。举全县之力搞这么一个“为民工程”,办公条件却有些寒酸,不禁让人发问:这“小马”是否能拉得动“大车”?正在疑惑之际,工作人员的电话又响了几次,市民问清雪的,反映路灯不亮的……工作人员都告诉了相关办公电话。再听“县为民办”领导的介绍:“县里为县级领导、中层干部、站所队长、村支部书记、社区书记配备751部岗位电话,并且将电话号码每天在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公示,群众有事可以通过导航热线查询电话或者直接拨打!”这让记者想起了两件事:一是上午采访的功夫,梁光的电话响了两次,打电话的市民讲话声很大,情绪有些激动,但听完梁光的解释,电话那端降了分贝,明显灭了“火儿”;二是中午吃饭时,县委组织部长李淑艳接了个市民电话,扒了几口饭转身就办事去了!原来,甘南县委有规定,为老百姓办事实行“三个马上”:对于群众诉求,工作人员不马上办的,直接给一把手打电话;一把手不马上解决的,直接给县纪委打电话;县纪委不马上派人到现场查办的,给县纪委书记或县委书记打电话,从而切实把组织的需要,群众的需要变成干部的需要。“你不对组织负责不行,撤了你;你不对群众负责不行,组织不让你。”就这样,岗位电话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问政“发令枪”。为民办的领导告诉记者,半年来,全县各级干部已接听岗位电话3万多个,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超万件,其中,县党政主要领导接听电话1338个。“做法”跟着“想法”跑步前进“为民工程”的主旨是为群众做好服务,“想法”走在前,“做法”是摸索出来的——“县为民办”几部与百姓24小时连通的电话和751部岗位电话,叮铃铃响了半年,让领导干部广泛听取民声,解决民难,也有意识地对进一步创新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作出新的探索,比如县总工会缩短对特困职工帮扶的审批时限,比如县林业局的缩短办林权证时间……甘南若是一个“家”,群众进“家门”应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当日下午,记者不动声色地跟着一位前来办事的大叔走进了县林业局。“请问你是来办理什么业务?”“在这里填写就可以了。”“记得10个工作日之后带着身份证来领。”县林业局行政审批办公室门口一个瘦瘦高高的年轻女孩,声音很甜,站起来问话,后背挺得很直,看桌牌知道她叫刘颖。不到10分钟,办事大叔转了几个窗口,就办完了林权证的审批,没折腾。问后得知,这位大叔是甘南县兴十四镇林业站站长范忠志,光去年就帮大伙儿办了400多本林权证,“在往年累死也只能办200多本。”他说。速度快了,不怕出错?“不怕。因为压缩的时间都是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时间,硬件的东西还是不能缺少。”县林业局副局长李晓龙说,“工作人员在时间上让自己紧张一些,老百姓办事会轻松一些。”“说到底,‘为民工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程,就是从反‘四风’入手解决干部的问题、通过解决干部的问题去解决群众的问题,它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梁光说,下一步,全县将进一步深化“为民工程”,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工作中去,变成干部的自觉行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推动全县跨越发展。记者点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当下,个别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公信力。甘南县通过实施“为民工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把组织的需要、群众的需要转化成干部的需要,各级干部做到了眼睛向下、身子下沉、主动为群众服务,让好的作风聚集起发展正能量。全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启动,我们期待黑土地上涌现出更多务实为民的好做法,以此取信于民,凝心聚力,推动跨越发展。(摘自2月23日《黑龙江日报》)把群众的“事儿”往心里钉甘南县实施“为民工程”激发干部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二)□本报记者常春晖“你能成为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吗?”在甘南县千人干部大会上,主席台上讲话的领导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半年前,在甘南县委为全县领导干部开出的学习书单(文章)里,《把信送给加西亚》便是其中一篇,选择学习它,是要让大家懂得两个字:“担当”。一个县,事项林林总总,工作千头万绪,施政一方,要有所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振奋精神、干事创业发出了“号令”。问题抛出去不久,没等大家来回答,紧接着,县里喊出了这样一句话:“甘南地面上所有的任何事儿都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事儿,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事儿!”这话说出来确实牛气十足,做起来却也着实费了几分“牛力”。攥紧手中的牛缰绳不放秦秀发是甘南县有名的养牛大户。春节前几天,他卖了35头牛。卖牛的时候,老秦把一根根缰绳攥得紧紧的,拿料草牵引着它们走过地秤,脑袋里又想起了半年前救牛的场景。去年夏天汛期,这些小牛还只有六七百斤重的时候,他没听村里劝告,到齐齐哈尔市的泄洪区梅里斯区去放牛,人牛被洪水困住,脱身不得,眼看着洪水一时高过一时,干着急没有办法,情况十分危急。“水相当大,200多头大牲畜,还有另外5户村民,都困到大草原上了。村民们找不到船只,没办法了,我们想到给政府打电话,没指望着能把牛全救出来,能把人救出来就万幸了!”老秦说。事发地离甘南有100多公里,情形紧急,路途较远,接到电话后,甘南县各级领导干部便立即组织船只、工具,带着干粮、矿泉水,火速赶往救援,“一头牛需要一条缰绳,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把梅里斯区三间房镇的缰绳都给买断货了!”甘南县东阳镇党委副书记付金明说,“历经三天三夜的努力,最终,我们成功把牛和人全部救了出来!”老秦一直对救牛的干部和乡亲们心存感激,如今卖完牛,他很想邀请大家来他家做客。其实老秦不知道,在救牛这件事上,干部们在成功挽救村民损失之外,收获了更重要的东西:责任与担当,“只要尽全力去做,老百姓的事情总能找到办法”。从“为民工程”实施开始,甘南县就提出,“要把组织的需要,群众的需要变成干部的需要。”救牛这件事儿,兑现的恰恰就是这句承诺,它不仅收获了老百姓的感激,更大大地激发了干部们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广大干部俯下身子去为群众服务了,群众面临的难题就能解决了;群众的难题解决了,干部和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想就统一了,力量就凝聚了,全县的发展就一定会上去了。”甘南县委书记梁光说。看看各级领导干部是否能为百姓服务,就要看干部的头脑里,装进去的是什么样的“软件”。把“躬耕为民”这样的思想“软件”装到大脑这个微机里,它再运行程序就按照这个运行了。“为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甘南确实做了一个这样的软件,并装进了每一名领导干部的脑中。高考难度的“学习风暴”“要是不学,你要地位没地位,要待遇没待遇,要机会没机会,要提拔没提拔,你还敢不学吗?《党章》你不学不行,不学习,思想素质能提高吗?政治素质能提高吗?群众意识能提高吗?业务水平能提高吗?所以,学习,要放在重要位置!”干部培训大会上县领导的这几句反问,至今让县里的干部们印象深刻。不拿材料就成了结巴,一些全县的基本情况都没了解,抓工作的时候无从下手……工作中,一些干部的“细节”表现暴露了一件事情:他们很少学习!是时候来一场“学习风暴”了。从2013年4月开始,甘南的干部们,从县领导到村干部,每天除了正常工作,就是忙于看书、备考。《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这些久违了的文献又摆上干部的案头;《每桶4美元》、《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任何借口》、《甘南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公务礼仪》等等,也都成了甘南干部口中经常念叨的内容……在实施“为民工程”中,甘南全县开展了“大兴学习之风”活动,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县委的发展战略、工作思路;法律法规、励志书籍、业务知识等方面内容,并将每周五下午定为全县集中学习日,由县纪检委、组织部、宣传部组成联合督查组,进行不定期抽查,检查结果登记备案。为确保学习教育成效,甘南县组织开展了全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干部测试:县委搭建测试平台,每年两次大型考试,跟高考一样,任何人抄不着的!统一试题,统一考点,统一监考,统一判卷,统一排名,统一公示,科级干部、后备干部、村书记、社区书记和部分工作人员参加考试。对学习结果的测试成绩,县里按战线、一把手和单位划分三个层次,进行全县大排名,以正式文件方式予以通报。副县长刘春峰说:“严密,认真!一点不比高考差呀!”“通过思想教育,让干部们尽快地转变思想,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让所有的干部明白,我们每个干部都是党和政府形象的化身,做好了服务,百姓才信任你,才会更好地跟着党和政府一起走!”
本文标题:关于组织学习甘南县“为民工程”典型经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7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