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8章农业现代化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研究的意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议题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当前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任务第一节农业现代化的原理一.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和标准现代化概念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基本涵义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化是一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标准(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000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2-15%以下;(3)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45%以上;(4)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70%以上;(5)识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6)适龄青年中大学生的比重10-15%以上;(7)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1000人以下;(8)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9)婴儿自然死亡率3%以下;(1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11)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二、农业发展的阶段人类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从总体上说,这种划分是以生产力水平,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的技能和生产力的组合方式等为标志的。1,原始农业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历经7000多年,是农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特征:人类使用石器、棍棒等简单工具,有目的地种植和养殖以获得食物。原始农业是人类从单纯获取“天然食物”(狩猎、采集),转变到有目的地种植、养殖以获得食物。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刀耕火种,完全靠天吃饭。原始农业的产量很低,只能依靠集体劳动,只能提供维持生存需要的食物。原始农业的贡献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实现了采集向种植业、狩猎向畜牧业的转变。2,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的一个很长的阶段,大约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大约从原始社会末期,经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迄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这一阶段。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1.技术停滞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最基本的特征。所谓技术停滞,是指传统农业的农民以世代相传的直接经验为技术基础,使用基本由自己生产的简陋铁木农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风力进行生产。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对传统农业的研究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他在名著《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2.低水平均衡传统农业的生产率很低。但是资源配置却已经达到了最优,只是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舒尔茨说,依靠重新配置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不会使农业生产有显著的增加,传统农业是“有效而贫穷的”。阅读: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中译本),第29-31页)。3.自然经济传统农业是生计农业,由于技术停滞,传统农业的产量和生产率很低,产出和消费几乎是大小一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印度学者苏布拉塔•加塔克和肯•英格森特指出,“传统农业是以小型的家庭的农场为标志的。作为一个生产单位,传统农业不仅以其规模小为特征——无论以所利用的资源量,还是以产出量加以衡量——,而且以高度的自给自足为特点”。《农业与经济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译本),第5-6页。3,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大体上是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60—70年代基本完成。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科学化(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机械化(现代农业机械体系)专业化(高度分工:生产环节分工;区域分工;作业工序分工)社会化(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市场化(农产品、农业生产要素成为商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城乡差别缩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三.农业现代化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2,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在我国,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最初,农业现代化就被理解为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四化”。改革以后,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认识深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阅读:宣杏云、王春法:《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出版。农业现代化的内容(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用现代工业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园林化。(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指导和装备农业,主要包括良种化、化学化和改革耕作技术。(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劳动者思想观念转变、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增加。(4)农业织管理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组织方式现代化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3,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类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人类中心论”。人类以征服者的形象出现,掠夺式地对待自然。虽然极大地获得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尖锐矛盾。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可持续发展思潮是这一矛盾的产物。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要求两个基本要点: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兼顾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当使自己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而不是剥夺后代人应有的发展和消费权利小结:一个比较一致接受的定义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四,改造传统农业1,传统农业停滞落后的根源改造传统农业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传统农业停滞落后的基本特征及其根本原因。印度学者加塔克和英格森特指出以下主要原因:阅读:苏布拉塔•加塔克和肯•英格森特:《农业与经济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译本),第11-17页。第一,传统农业社会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劳动力充裕,资本稀缺,土地经营规模很小,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很低,形成了农民世世代代使用的技术。在这样的状况下,西方现代农业的技术不可能直接运用到传统农业。第二,农民对先进技术缺乏了解。传统农业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低,技术信息传播不畅、科技推广不力是重要的原因。农业技术信息传播不畅的两个主要障碍:一是农业人口位于遥远和闭塞的地区,乡村基础设施极不发达;二是农民极度贫穷,负担不起寻求技术信息的交通通讯等费用。科技推广不力:发展中国家可利用的农业咨询服务很少,由于农业职业地位卑微,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推广工作,城市职业市场存在吸收和培训适度数量的农业推广人员的困难;同时,向大量生活在边远农村有小农传播咨询服务的费用很高。第三,农民不愿意承担采用新技术的风险与代价。虽然传统农业的技术落后,却是安全保险的,而使用一项新技术意味着风险。传统农业中的农民是风险规避者,他们绝大多数处于生存水平线上,他们与西方国家农民的目标函数不同,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生存机会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第四,农民贫穷无力支付使用新技术的资金。假定存在新技术,而且并非所有的新技术都存在风险,农民也愿意采用新技术,但是,他们缺乏足够的资金去购买新技术。资金市场对农民不信任,农民不容易获得贷款,或者只能以较高的利息才能获得贷款,从而阻碍了农民对新技术的使用。第五,与先进技术配套的物资和设施供给不足。假定存在新的技术,农民了解到新技术也愿意使用,农民能够通过储蓄或借款负担使用新技术的费用,但是,农民采用新技术仍然受到物质投入如种子、化肥、农药及灌溉设施等供给瓶颈的限制。这些瓶颈限制或者由于国内生产能力不足,或者是进口限制,或者仅仅因为国内运输条件和能力不足,等等,而不能把新技术及时地送到农民手中。第六,传统农业社会僵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例如,土地占有不平等,市场制度不完善,农民几乎没有政治权力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等等,这些都削弱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刺激。2,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涵义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最基本的特征,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引入现代生产要素,走技术进步的道路。所谓技术进步,是指由于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运用,使得在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产出数量的提高或质量提高,或者生产既定数量的产出所需要的投入更少。就农业而言,技术进步是指一个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一个既定数量的农产品只需要比以前更少的农业投入。2.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把技术分为两种类型,把促进其他投入品对劳动替代的技术称为劳动节约型,把促进其他投入品对土地替代的技术称为土地节约型技术。一般认为,农业中机械技术为劳动节约型,生物和化学技术为土地节约型。劳动节约型技术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化学和生物技术进步的结果是土地生产率提高。在农业中,技术进步基本反映了农业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土地丰富而劳动稀缺的国家,农业技术进步按照替代劳动的方向发展,在土地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农业技术进步按照替代土地的方向发展。3,改造传统农业的制度变革(1)土地制度改革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村土地占有极不平等,少数地主占有绝大多数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无地和少地,缺乏引进和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和经济能力。因此,改造传统农业必须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土地改革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地租契约改革。这种改革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只是租佃契约的法律调整。土地有偿转移。这种形式的土地改革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但是,失去土地的地主可以得到全部或部分的经济补偿。土地无偿转移。这是最激进的土地改革形式(2)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生产的大部分农产品供自己家庭消费,市场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很小。但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逐渐成为农民配置资源的基本经济机制和工具。但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不完善的,这就需要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制度。农业市场经济制度主要内容:(1)市场价格制度,主要指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和调节。(2)市场流通制度,主要包括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体系、市场基础设施和农产品流通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则。(3)市场信息制度,主要指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供求等市场信息的收集、发布,市场信息制度可以降低农产品流通的交易成本。(4)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制度。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物资支持,减少或降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市场磨擦。(3)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向传统农业注入新技术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新技术必须首先发明出来,然后加以推广,最后由农民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少了其中一个环节,新技术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发明、推广应用和农民教育。第二节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一、新中国现代化进程总体回顾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才展开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提出现代化建设。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提
本文标题:农业现代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