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水的组成》说课稿说教材1.教材分析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二、说教学实施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三、介绍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氯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选自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卤素》第一节。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二、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及作用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Cl2的物理性质和Cl2的化学性质,并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跟金属、非金属、水和碱的反应等,认识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2了解氯气和漂白粉的重要用途。3了解广义燃烧的概念。4使学生掌握实验室中制取Cl2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掊养学生对比、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2通过对实验操作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4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4.美育目标:通过对Cl2及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重大意义,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知识中的“绿色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观念升华。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Cl2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Cl-离子的检验。教学难点:Cl2与水的反应及氯水的成分,氯气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二:学情分析:1.学生成绩相差很大,对知识的领域和发现问题的层次和深度不同。让他们通过阅读各抒己见,各有所得,均有提高。2.学生通过碱金属的有关知识的学习,初步知道了化学上研究一族元素的科学方法,通过利用结构推测性质,以实验验证性质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教学过程1.引入“卤素”:可由学生画出F、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预测其化学性质,以此引出将要学习的“卤族元素”。2.讲授“氯气”1故事导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德军与英、法军战士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对峙,黎明时,英、法军前线战壕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向前袭来,很快数百名英、法军战士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这是1915年4月22日发生的令人发指的事件。由这个故事中,这种气体即“氯气”引入新课。2讲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时,可通过实物Cl2归纳其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物质。其中,应向学生强调闻气体的气味的正确方法,而且要强调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是没有危险的,以防止学生产生恐惧感。通过这个实验事实,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3讲述氯气的化学性质时,由氯原子的原子结构使得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演示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的反应。①在讲解氯气与非金属氢气的反应时,可让学生讨论下面3个问题:A.比较铜在氯气中燃烧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B.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比较铁、硫、碳在氧气中燃烧与铜、氢气等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此推论什么叫燃烧?C.工业上用氢气、氯气合成氯化氢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D.金属、非金属跟氯气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②氯气与水的反应中,可补充一个实验,即氯气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实验,以说明氯水的漂白机理及不可复原性。③氯气与碱的反应中,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碱反应的有关内容,然后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E.氯气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工业上用氯气与石灰乳作用制取漂粉精。G.漂粉精为什么具有漂白、消毒作用?并讨论存放漂粉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4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可安排学生组装实验室中制氯气装置(无药品),严到又快又整洁,细到先拿什么后拿什么都清楚。5氯离子的检验中,可让学生回忆盐酸中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并作比较。四、反馈练习。1.下列关于氯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氯气以液态形式存在时可称作氯水或液氯B.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蓝色固体氯化铜。C.有氯气参加的化学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D.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钠此题考查学生对氯气物性、化性的掌握程度。五、布置作业:课本习师一、1、2二、2、3、5,三、1、2、3、4,四,五,六、1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二、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点及作用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德育目标:4.美育目标: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Cl2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Cl-离子的检验。教学难点:Cl2与水的反应及氯水的成分,氯气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二:学情分析:三,教学过程四、反馈练习。五、布置作业:《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教学重点: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二、说学情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加快或减缓反映的速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采取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说教法: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四、说学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五、说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新课:(1)、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和有关计算等;(2)
本文标题:化学说课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1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