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业概述及发展方向一、农业概述我们把以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为基础,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统称为农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农业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通常用“十二个字”即粮、棉、油、麻、丝(桑)、茶、糖、菜、烟、果、药、杂来代表,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目前种植业在我国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30%-50%。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生物产品生产行业,农业生产从手工劳动到机械化操作,发到到信息技术驱动下的精准化、数字化,可控性越来越来强。农业人口越来越少,而农业与工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逐渐走向研发、生产、推广、贸易一体化的道路,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综合发展,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随着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生物质农业的兴起,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将逐渐走向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道路。二、农业发展历史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阶段)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系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2、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阶段)随着封建社会的出现,古代农业得以出现并蓬勃发展,其突出的表现形式为小农经济,这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古代农业的特征是采用简单的农用工具和机械,挖井修渠灌溉、人工沤肥、平整土地和修筑梯田,播种经济作物。广泛养殖家禽家畜。3、近代农业(石油农业阶段)近代农业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4、现代农业(智力农业、精确农业阶段)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三、国外农业发展现状与特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基本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学化和良种化,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开始进入可持续农业发展阶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和农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使得现代农业具备了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兼备的产业特征和完善的制度结构,具体表现为:基因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灌溉设施和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科研院所、企业与农场、农业企业联系密切,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高科技装备。使现代农业具备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征:大型联合收割机、机械化耕作、飞播防治病虫害等农机械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农业成本的有机构成,具备了资本密集型特征;大型农场、农业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完善的产权市场、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包括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的市场体系.具备完善的制度结构。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制度体系完善的市场化新兴产业,是现代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特点:1、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外农业产值占GDP比重非常小,如英国占1%,丹麦占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在下降,但作为基础产业,各国都非常重视。在政策支持方面,主要有休耕补贴、对生产者直接补贴等。2、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国外农场主一个管理人员要管理200-300公顷面积,靠的是机械化作业。3、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水平高。4、注重农业环境保护和发展有机农业。5、专业化生产水平高。主要表现为区域专业化和企业专业化。四、国内农业发展现状与特点1、农产品总产量较大,产值达到较大规模。中国农产品产值全球第一,优势农产品为肉类、蔬菜、水果等,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而且使农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2、农业生产品种资源丰富。3、区域化生产格局形成。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面积占全国的98%;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三个甘蔗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9%;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8%;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和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三个柑橘产业带占全国的面积达到49%。4、农民收入增加,但是农村人口仍占绝大部分比重,城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超13.6亿人,其中和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城镇人口率超过50%,但是与发达国家超过70%的比例相比,还有不少差距。5、农村发展不均衡等等。五、我国农业发展问题1、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土地退化严重。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199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2003年底下降到18.51亿亩,2011年底进一步下降到18.25亿亩,15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6亿亩。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18亿亩耕地红线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2、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农场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益降低,弃耕撂荒现象日渐严重。由于种植业的比较收益不断下降,工资性收入水平在逐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越来越低,农村弃耕撂荒现象日渐严重。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基础上,弃耕撂荒进一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其它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规模比较大的抛荒:一是80年代中后期,二是1992年前后,三是1997年至今。近年来,各地普遍出现耕地抛荒现象,且呈现出日益加剧的趋势。3、国内粮食生产优势不在,部分农产品过度依赖进口,粮食安全危机较大。国内人口的不断增长,对于粮食的需求相应增加,粮食供需矛盾突出,但是由于粮食种植收益降低,农村主要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加上国外低价农产品的冲击,从而导致我国进口农产品数量和品类都在不断增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值得好好分析。2013年我国进口粮食8402万吨,2014年粮食进口预计突破9000万吨,进口植物油约922万吨,进口棉花约415万吨,进口食糖约454万吨,进口乳制品约182万吨,还有部分的牛羊肉和猪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最好的阶段,粮、棉、油、糖、肉、奶六大农产品依然需要进口,而且进口量呈增长态势,这表明,尽管我国农业发展很快,但还是赶不上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增长的速度,所以不得不增加进口,但是进口量的加大,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来说,是需要提高到战略高度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后患无穷。4、环境污染加剧,农药残留增加。“重产出,轻投入”的掠夺式开发,过分依赖化肥、农药,化肥农药曾为增加农产品产出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过度地依赖化肥农药来增加产量,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产生了严重污染,并且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难题。我国目前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多达几千种,每年使用量高达50~60万吨,其中约80%直接进入环境。由于农药残留超标,导致我国很多农产品(如水果、茶叶、蔬菜等)出口受限。长期大量使用农药造成的经济损失在逐年增加,而且还引发多次人员中毒伤亡事件。5、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不足。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要占国土总面积的30%左右,并且每年还在扩大。每年由于水土流失,冲刷掉的地表土是50亿吨,含有的氮、磷、钾的有效成份达4000万吨,而每年全国施肥折合纯量也仅4100多万吨。水资源短缺比耕地面积短缺更严重,我国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由于缺水造成粮食损失400亿斤,棉花损失400万担。6、生产方式依旧落后,农民家庭种植模式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低,还停留在一家一户小面积手工作业种植的传统生产方式上,生产效率低下,创造的价值较低。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现代化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与信息化。在美国,3个农民可以种植5000亩土地,而在中国,一家人最多种植几十亩土地。美国3%的农业人口满足了100%美国人口的吃粮问题,而中国70%的农业人口还满足不了中国100%人口的粮食需求问题,每年还要靠进口大量的粮食来保证我国的粮食需求。7、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存在,现行土地政策已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包干到户”的土地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体现出了强大的优势,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将土地分割成小块,加上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大量存在,导致机械化、良种化、农产品商品化、标准化、规模化等难以顺利推行,现行的土地政策和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8、政府相关服务引导功能的丧失,没有起到本该有的支撑、促进作用。从业人员教育投入: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数据,美国成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中国成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更低。农业人口文化程度低,极大地影响到其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不利于高新农业技术的运用和推广。科技投入和转化:美国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每年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约为620亿美元,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明显大于整个社会平均的科技投入水平。在此期间,美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超过3%,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37%,而同期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只有0.49%。统计表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只有40%左右,而美国这一比例超过80%。而且国内学术研究“敷衍塞责,项目陈旧,腐败成风,抄袭普遍”,部分项目研究完全闭门造车,缺乏新意和实际性,部分项目研究重复,部分项目重研究轻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造成农业科技资金、人力的浪费,也阻碍了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配套政策和金融扶持:美国农业补贴力度很大,2009年美国农业补贴达到9856.7亿美元,高于中国的7161.4亿美元。从绝对数值来看,美国每个农场平均获得补贴超过10000美元,而中国由于中间环节过多,人均获得补贴很低。2001年中国人均农业补贴只有27.5美元,而美国高达3178.9美元。美国政府重视对农业的保护,确保农民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项目统筹规划:我国的农业项目几乎都是农业规划机构给做的规划,不少农业项目完全是为了取得农业产业扶持政策而设计的。重招商引资,轻产业化扶持: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视招商引资,不重视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发展地方经济。经调研发现,由于每个省都把招商
本文标题:农业投资方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3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