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赵建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乡村传播学论文题目: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学生姓名赵健专业公共管理层次专升本批次141学号w310211141009学习中心3102112015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论点、论据40写作规范性30论述逻辑性30论文编号:K0263目录1、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1.1研究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1.2国内研究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1.3研究目的和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1.3.1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错误!未定义书签。1.3.2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1.3.3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1.3.4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错误!未定义书签。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错误!未定义书签。2.1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2.2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实施全面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2.3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2.4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2.5对当地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注意的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3.1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要抱有更加宽容的态度..........错误!未定义书签。3.2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和侠义两个概念................错误!未定义书签。3.3打破陈旧观念彻底澄清传统文化落后观..............错误!未定义书签。4、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4.1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错误!未定义书签。4.2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错误!未定义书签。4.3有利于改善农民生计,实现收入倍增................错误!未定义书签。5、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摘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目前存在一些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如何对其英文名称进行翻译以及内涵边界。大部分学术论文中使用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说法。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的农业遗产,它更强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系统、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景观与农业文化。也就是说,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以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另外,农业文化遗产也不同于世界遗产的其他类型。从概念上来看接近于文化景观遗产,不过文化景观强调遗产的地域性,而农业文化遗产则更强调对某种传统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的保护,对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地域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活态性和战略性的特点,在保护上应当遵循动态保护、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适应性管理1、前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的主要财富,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应该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占有重要一席。特别是在以农药、化肥、除草剂、催熟剂等所谓农业现代化充斥于世的时候,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间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祖先也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以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文明莽撞介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在此,我们不能不喝问所谓的现代化农业,并由衷地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1.1研究背景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的农业文化典范,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为加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全面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1.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当前主要从农业文化遗产内涵、价值、保护及旅游4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已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今后应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社区参与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以及注重多学科的融合等。以期能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其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1.3研究目的和意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是农业系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不但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能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可以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1.3.1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开展此项工作是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业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是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农业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1.3.2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之根基,是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深入发掘这其中的精粹和重要遗产并以动态保护的形式进行展示,能够向社会公众宣传农业文化的精髓及承载于其上的优秀哲学思想,进而带动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认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1.3.3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经验、传统技术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可以提供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先进理念。加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可以促进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增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1.3.4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许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系统,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农业文化宣传展示与休闲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既能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资源载体,为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人力支持,又能有效带动遗产地农民的就业增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2.1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育种、耕种、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收割储藏等农业生产经验的保护是我们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实质,它所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和可持续发展。它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巧用自然,从而实现了对自然界的零排放。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利用口述史、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将流传了数千年之久的农业生产技术全面地记录下来、传承下去。这些传统智慧与经验主要保存在70岁以上的老庄稼把式手中,这一社会群体应该成为我们调查和保护的重点。2.2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实施全面保护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代表着一个时代或是一个地域的农业科技化发展水平。传统农耕技术所使用的基本动力来自自然,几乎可以做到无本经营。它在满足农村加工业、灌溉业所需能量的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污染和巨大的能源消耗。我们没有理由随意消灭它,也不应该简单地以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我们的任务是:一是保护;二是研究;三是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兴办农具博物馆的方式,将这些农具保护起来。这种专题博物馆投资少,见效快,搜集容易,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2.3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农业生产制度是人类为维护农耕生产秩序而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规则(包括以乡规民约为代表的民间习惯法)、道德伦理规范以及相应的民间禁忌等等。它的建立为人类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农业生产技术,而没有一套完备的农业生产制度,农业生产是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2.4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农业信仰是农业民族的心理支柱。这些神灵在维系传统农耕社会秩序、道德秩序方面,都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信仰做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2.5对当地特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优良品种的普及,农作物品种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倾向。从好的方面来说,这种优良品种的普及,为我们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奠定了基础。但从另一方面看,农作物品种的单一化,不但为农作物病虫害的快速传播创造条件,同时也影响了当代人对农产品口味的多重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农作物品种单一化还会影响到全球物种的多样性,从而给人类带来更大灾难。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可以考虑在建立国家物种基因库保护农作物品种的同时,还应明确地告诉农民有意识地保留某些农作物品种,为日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留下更多的种源。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注意的问题3.1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要抱有更加宽容的态度农业文明常常与农业信仰有关,这些信仰的存在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净化人类心灵,保护大自然等都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继承农业文化遗产时,必须将“俗信”与“迷信”严格区分开来,只要利大于弊,我们都应予以保护。3.2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而秉持大遗产概念更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因为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工艺技术、表演艺术,本身就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把它们也纳入到农业文化遗产当中,不但可以满足农民闲暇时对于娱乐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使他们人不离村,就能增加收入,实现他们的小康生活。3.3打破陈旧观念彻底澄清传统文化落后观要想实现对传统技术的认同,澄清传统技术落后观是问题的关键。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传统农业技术是落后的。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没有电气化、机械化的过去,传统农业技术巧用自然伟力,成功地解决了传统农村地广人稀及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勋。这些传统文化、传统技术,在当时所代表的就是先进文化。而在现代化问题重重的今天,利用自然、无污染的传统农耕技术,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的任务不是用现代化取代传统农业技术,而是在充分继承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改进农业技术,使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4、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4.1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中国传统农业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和价值观,传统农业积累的
本文标题: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赵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3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