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冬季室外低温作业注意事项
冬季室外低温作业注意事项一、低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寒冷对户外作业有较大影响。使户外作业的难度增大,作业前应充分了解与寒冷环境户外作业有关的基本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避寒冷造成的损害。二、寒冷环境对人体健康和作业能力直接影响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大量散热。如果防护不当会导致局部或全身温度降低、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引起寒冷损伤,寒冷环境常伴有风、雨、雪、冰和潮湿,加重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的损害。三、人体的御寒机制。①人体可使用衣服和掩蔽场所避免或减少冷暴露,防护寒冷侵袭。②人体还能利用自身的防御机制维持正常体温,因此皮肤血管收缩和寒颤是衣服和掩蔽场所保暖不足的信号。③寒冷暴露后皮肤血管收缩,可引起局部感觉迟钝、疼痛、手(手指)灵巧作业能力丧失,这是引起寒冷损伤的前兆。四、寒冷损伤的诱发因素1.外环境因素①气温:严寒季节气温低,易发生寒冷损伤。当在气温低于10℃的潮湿地区工作时,可引起冻疮和战壕足,当气温长时间低于0℃可引起冻伤和低体温。②风速:风速越大、人体散热越多,越容易发生寒冷损伤。③湿度:服装鞋袜因雨、雪、出汗、涉水等原因变潮湿可增加散热,是寒冷损伤的重要原因。④海拔高度: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因此高海拔地区气温常年较低,更易发生寒冷损伤。⑤辐射:夜间,特别是晴空时,人体向外环境辐射的热量明显增多(如在寒冷的车辆中),成为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之一。2.人体因素①患慢性病、营养不良、饥饿、疲劳、创伤等全身抵抗力降低的人员易发生寒冷损伤。②既往有寒冷损伤史者,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较大。③服装不适、鞋袜狭小、负荷物压迫局部均可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促进寒冷损伤发生。④思想麻痹大意,未及时采取防寒措施,易导致寒冷损伤发生。⑤饮酒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散热、尿量增加导致失水,而且饮酒使感觉迟钝、损害判断力,更容易出现寒冷损伤。⑥香烟中的尼古丁减少皮肤血流,增加寒冷损伤易感性。⑦皮下脂肪有很好的隔热作用,身体消瘦者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性增大。⑧随着年龄增大,身体适应能力降低,发生寒冷损伤可能性随之增大。3.工作因素①户外作业时活动受限或作业时间过长,如在车辆内运动受限或驾车时间过长,使寒冷损伤的危险性增加。②身体直接接触极冷的金属、燃油等物品,可使局部组织温度突然下降或冻结,引起冻伤。③防寒服装损坏、保暖性差等均易发生寒冷损伤。④乘坐无蓬交通工具行进时,形成的人造风易引起寒冷损伤。⑤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涂伪装色,难以发现冻伤早期的变化。五、寒冷环境中作业的注意事项1.人员安排。既往有寒冷损伤史、雷诺氏病、外周神经疾患的人员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性较大。应仔细挑选执行临时作业任务的人员,以减少寒冷损伤的发生。2.在寒冷环境中作业时,应建立工作小组,人员新老搭配,指派有在寒冷环境中工作经验的同志员工带队。3.增强工作计划性。避免工作人员长时间在寒冷的户外站立不动或等待运输车辆。4.实行作业轮换制。根据作业环境的寒冷程度确定每次的作业时间进行轮换。5.在雪、冰或沼泽地工作非常消耗体力,应尽可能使用机械(重型装备)施工。6.可在作业部位放置干草、树枝等垫脚,使双足与地面或冰、雪隔离,减少散热。避免在冷风中站立或坐卧不动,经常揉搓手和颜面,跺脚,促进血液循环。7.拆卸、维修车辆时,不宜赤手直接接触铁器、燃油等,避免冻伤。8.逆风行进时①扎紧领口、袖口、裤脚和腰带,颈部围围巾,戴口罩,调整好帽耳方向。②侧脸行进并及时揉搓耳、鼻与颜面部,避免暴露部位冻伤。③行进途中无避风保暖处时,切勿停留休息。9.雪天(雪地)行进或作业时①扎好裤脚和领口,防止降雪或积雪灌入体内,沾湿内衣和鞋袜增加散热。②雪盲:白天雪地行进、作业时,雪、冰和浅色物体反射的阳光损伤角膜引起雪盲。戴能阻断紫外线的防护眼镜有助于预防雪盲。
本文标题:冬季室外低温作业注意事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6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