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十二册(5-7单元)教案
11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3.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4.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1.出示词语,指名朗读九百多级飘飘悠悠层层叠叠顶天立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2.这些词语分别是写什么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是呀,这么高、这么险的天游峰,每天总有一位负责打扫石阶的扫路人,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凭着什么他这样坚守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扫路人的精神品质吧。板块二: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过渡:那他到底是怎样一位老人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3-12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天游峰的扫路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想想:他是个怎样的人?哪儿最令你感动?用“——”划出描写这位老人的语句,品读体会。1.交流。(1)看,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向我们走来了。(出示图片)从画面上你能对这位扫路人有多少了解?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2)指名说。同学们的观察仔细,想象合理。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语句来细细品读这位扫路人。2.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的?(1)出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这里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描写的?(板书:外貌,这是一位朴素、勤劳的老人)(2)还有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吗?出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3)这位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朴实、健康、慈善、有精神等)能用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精神焕发、容光焕发、老当益壮等)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两处外貌描写,寥寥数语,却都抓住了扫路人的特点,让我们如见其人。除了写老人的外貌,还抓住了哪些方面来写的?(板书:语言、动作、神态)(4)能找到描写老人动作的语句吗?“引我……沏了一杯……”这是一位热情好客的老人。(他与作者素不相识,却向招待老朋友那样,引作者进屋,为作者沏茶)(5)老人的一杯茶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于是,他们进行了心灵沟通,愉快地聊起来了。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有好几处,读读,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第一处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我觉得老人是个不怕苦、不怕累、生活乐观的人。)(1)同学们,当烈日炎炎的夏天来到了,老人是怎样扫路的?当寒风凛冽的冬天来到了,老人又是怎样扫路的?下着滂沱大雨的天气呢?外面飘着鹅毛般的雪花呢?2(2)九百多级石梯,每天扫一个来回,多么辛苦而他却说不累。你们觉得扫路的工作累吗?这么辛苦的工作老人为什么说不累?这矛盾吗?老人把他的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把工作的苦当成了——乐,有一句话是“因为爱,所以美丽”,老人因为喜欢,所以——不累、感觉轻松,老人不累的是他的那颗心呀。这样的人生态度就叫——豁达开朗)。这叫以苦为乐,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享受。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啊。难怪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3)谁来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读一读。练读,指名朗读。△第二处出示:“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这是一位热爱大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老人。(1)我们再来想想自己身边的老人,当他们早上在公园晨练的时候,这位老人早已在——;当他们中午在悠闲地溜溜鸟、下下棋的时候,这位老人在——;当晚上老人们和子孙在享受美餐、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这位老人在——……(2)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地清扫着天游峰的石梯。可他还是说——(怎么舍得离开呢),为什么舍不得走?(因为山好,水好,空气好,这里鲜花簇拥,群鸟相伴,人间仙境,睡不留恋?他吃的、喝的都是大山给予的,他舍不得走,他要回报大山。他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要继续清扫石阶。)是啊,普普通通的工作、浓浓烈烈的情怀,一辈子工作的地方怎么能舍得离开呢?(3)我们一起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通过朗读来表达吧。△与作者对话——感悟作者的情与价值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位普通的老人?(老人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找出描写老人对作者产生影响的句子,想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展示:出示: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1)从作者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让我们也祝愿这位老人长命百岁,齐读。(2)“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学生交流:笑声留在作者心里,忘不掉。)你能改动一下这句话,让这“笑声”伴随“我”更长的时间吗?(3)句式练习: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4)课文学到这里,你已经深深地被扫路人的精神所感动,你会用最美的语言来抒发心中的真情吗?用笔写下你最想说的话。(5)小结: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有风有雨,只要我们拥有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相信陪伴我们的永远是阳光灿烂的日子。(6)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位扫路人吧,有感情地齐读课题。板块三: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过渡:课文除了写扫路人,还写了什么?(天游峰)1.那天游峰是什么样儿的?自读课文,用“~”划出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读读这些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1)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采用比喻手法,写出天游峰很高(“九百多级”用数字)很险(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飘飘悠悠、断掉)。把自己的体会送进去读一读。练读,指名读。(2)出示: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终于”体会到什么?爬上了天游峰作者心情怎样?(好不得意)会怎么想?(3)小结:天游峰这么高,这么险,能够爬上去心里怎能不得意呢?看着这些图片,也像作者一样,心里得意一回。练读,指名读。(4)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3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谈体会。“顶天立地、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正面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些词语写了游客们登天游峰的反应,从侧面写了天游峰的高与险。谁能把我们带到那高而险的天游峰上去呢?练读,指名读。板块四:总结全课,提炼写法。1.课文学到这里,老师突然有疑惑了,文章主要是写扫路人,为什么还要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呢?(体会“反衬”的写法)板书2.文章除了运用反衬的写法,还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向读者多角度地展现一位朴实勤劳、热情好客、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扫路老人,让我们记住这样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去。板书设计:天游险高峰的↓反衬扫路自信豁达人教后记:16.最大的麦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最后一段。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感悟的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3.情感目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4.教学重点:读懂文章围绕“拣麦穗”所讲的故事,了解弟子们如何拣麦穗及弟子们明白的道理。并感受苏格拉底的智慧。5.教学难点:明白“人生仿佛在麦地里行走……”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蕴涵的道理。教学过程板块一初读课文走近苏格拉底4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就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2.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二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5课《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一起将课题读两遍。板块二品味语言走进苏格拉底。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用笔将苏格拉底说的话划下来。2.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些什么?过渡: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预设●品读第一句话。“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1.谁想读第一句话。2.指导朗读,评价朗读。3.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品读第二句话。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你们已经到头了。”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弟子们问你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把握住现在,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5.有了刚才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弟子们摘麦穗的情景,让我们将弟子们的表现朗读出来。(指名读)6.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8.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品读第三句话。5“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3.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比作——(人生)麦穗比作——(机会)4.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5.那这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在人们的头脑里,心里,是相对而言的)6.指导朗读。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7.齐读这一段话。板块三领悟寓意读懂麦穗过渡:同学们,你们读懂了这段话,那苏格拉底的弟子有没有明白呢?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那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吧。2.师引说:他的弟子也明白了人生好比――麦地,机会好比――麦穗。3.人的一生有很多机会,每个人都在寻找机会,对待机会也有不同的态度,从哪句话可以看出?4.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麦穗”与前面的麦穗有何不同?为什么?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5.师引说:有的人见到颗料饱满的“麦穗”,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就是说——有的人碰见机会就紧紧地抓住它。有的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东张西望的人”好比前面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他们一心追求――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你们以前有没有和这些弟子们一样的情况呢?
本文标题:十二册(5-7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1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