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宁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XX-6
宁海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1-第一章旅游发展规划总论一、规划前言宁海县“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把宁海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社会规范有序、人民生活富裕的全国生态型经济强县和宁波市副中心城市”。宁海县委、县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发挥宁海县旅游业资源优势,促使全县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使其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先导与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并将于2006年建成,届时交通格局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宁海与上海等地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因此,宁海县委、县政府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审势度势,决定对2000年完成的《宁海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修编。二、规划期限本规划的规划期限跨四个五年计划共17个年度(2004—2020年),其中近期为2年(2005年),中为5年,远期为10年。(一)近期(2004、2005年):为近两年,是旅游业重点开发建设与加快发展阶段。(二)中期(206—2010年):为“十一五”期间,是宁海县旅游业完善提高与巩固发展阶段。(三)远期(2011—2020年):今后三个五年计划之后,是宁海旅游业成熟发达阶段。三、规划范围本规划的区域范围以宁海县所管辖的行政区为界限,规划面积1931km²。四、规划思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环境规律,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以宁海县所拥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山水—古镇观光旅游、海滨—温泉—山林—滨水度假旅游和生态—文化特色专项旅游为开发主线,把宁海县建设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旅游地。五、规划原则(一)社会经济一体化原则本规划与浙江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波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海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宁海县城市总体规划等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二)注重环境与保护原则在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和突出环境保护的内容;在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原则突出宁海县当地的地脉和文脉,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宁海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等,培育独特的旅游品牌,树立自身的旅游形象。(四)体现以人为本规划理念既要考虑今后国内外游客合情合理的需求,设计、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与旅游活动;又要通过发展旅游业,使当地居民真正得到实惠,改善其生活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达到小康社会生活水平。(五)增加旅游科技含量原则强调旅游业科技创新,提高旅游业科技含量。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最新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工程设备和设施;在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经营与管理手段。(六)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原则对全县旅游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划分近、中、远期3个阶段,分清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既突出近期重点,进行详细规划,强调其可操作性,又体现其前瞻指导性,逐步实现规划目标。六、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的决定》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决定》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二)行业管理办法、规定1、《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2000年10月26日;2、《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令第1号,1990年2月20日;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7775-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2月24日;4、《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1-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2月24日;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2月24日;6、《宁海县旅游区管理暂行办法》,宁海县人民政府,2003年8月12日。宁海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2-第二章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一、旅游业发展背景(一)世界和中国旅游业发展背景旅游业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兴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世界旅游公报显示,200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为6.98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为4760亿美元。全球国内旅游的规模更大,旅游人次数和旅游收入远远超过国际旅游。另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接待国际旅游者人次数将达到16亿,年平均增长率为4.35%,国际旅游消费将达到2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1%,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平均3%的增长率。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在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2003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数为8.7亿,国内旅游收入为3442亿元人民币;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为9167.2万,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174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为4882亿元人民币。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年接待国际游客人次数达到1.3亿,超过处于第2位的法国;到2020年,中国将有1亿人次的游客出境旅游,位居世界第4位。(二)浙江省、宁波市旅游业发展背景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最活跃、人均GDP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也是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浙江省明确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为方向,抓住加入世贸组织、扩大内需、文化大省建设、城市化推进和提前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时机,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化动作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拓宽发展空间,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化进程,实现五年翻一番、十年建成旅游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围绕五年翻一番、十年建旅游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重点实施“一、二、三、四、五”工程,即以杭州为中心,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城市,并带动宁波、温州、金华三个旅游副中心建设;突出旅游产品和管理体制两大创新;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市场化的产品体系和法制化的管理体系;打响名山名水、名人古镇、海天佛国、休闲胜地四大旅游品牌;建设浙东风情旅游线、浙西山水旅游线、浙北运河古镇旅游线、浙中南生态文化旅游线和滨海海洋旅游线等五大精品旅游线路。到2020年,全省国内旅游接待人次为275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3500亿元,接待海外旅游者总人次为480万人次,旅游创汇为43亿美元,旅游总收入相当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宁波市旅游业于1984年起步,“九五”期间,宁波市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由点到面、合力兴旅的“政府主导型”行政构架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旅游开发布局也初成框架,从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再到专题旅游的旅游产品体系的县市联动产业格局也基本确立。2000年1月3日,宁波市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宁波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全市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发展目标、管理体制、支持政策、产业重点等许多问题,在体制和机制上提出了解决旅游业发展的实质性措施。2000年7月中旬,宁波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产业、抓经济结构调整,抓旅游就是抓文化、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可持续发展,抓旅游就是抓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新观念、新思想。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宁波市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更猛。200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7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接待入境游客22.15万人次,旅游创汇997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84%,比上年增长7.82%,旅游业总收入为160.06亿元,比上年增长8.4%。二、区域环境背景(一)区域位置宁海县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处北纬29°06′~29°32′,东经121°09′~121°49′之间。北连奉化县,东北濒象山港,东接象山县,东南临三门湾,南壤三门县,西与天台、新昌为界。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内陆1634.6平方公里,海域244.4平方公里。(二)自然环境1、地质条件(1)地层宁海县出露地层,以中生界上侏罗统火山岩系最为发育,其次为白垩纪系火山岩系,新生界的第三系、第四系也有出露。自老至新发育为:①侏罗系上统:出露境内西部、西北部一带,南部、东部、东北部、西南部亦有零星分布。出露地层有高坞组、西山头组、茶湾组、九里坪组、祝村组5个岩组,厚度1000米以上。②白垩纪:以河湖相沉积为主,火山岩夹层较多。出露馆头组、朝川组、塘上组3个岩组。③第三系:以基性陆相火山岩为主,中、下部间夹河湖相沉积砂砾岩、亚粘土泥岩层,局部产有褐煤层,呈透镜体产出。出露有铜岭祝组、道士桥组2个岩组。④第四系:地层发育良好,出露于滨海平原和山麓沟谷,厚度不等。有汤溪组、平湖组、杨梅岭组、大古塘组、鄞江桥组、山门街组6个岩组。(2)地质构造宁海县内地质构造表现是断块运动和造盆活动所形成的断裂构造和盆地构造,主体构造为北北东向和东西向2个构造体系。前者控制宁海白垩纪盆地的形成和发育,使西、西南、西北部形成陡崖深谷。历史时期多次地震发生于南溪温泉一带,表明此断裂带至晚近期仍有活动。后者控制了晚三叠系、下侏罗的盆地沉积。境内断裂带发育于2组构造体系之中。此外,尚有北北西向、南北向断裂带。2、地貌条件(1)地貌的演变宁海地貌,于距今2.3亿年前的中生代已成雏形。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波及宁海。侏罗世燕山期强烈火山活动喷发和喷溢大量火山碎屑和岩浆,出现造山运动。晚侏罗世末期,火山活动渐趋平静,形成较为低平的火山湖盆和洼地,接受沉积。白垩纪燕山晚期,火山再度活跃,西北,西南地层开始抬升,并受新华夏构造即温州——镇海断裂控制,形成西北部、西部和东部低山区。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境内出现区间性隆起,致使阶梯地形形成。经河流下切,地面日趋破碎,地形起伏加剧,形成各处丘陵区。第三纪早、中更新世,南部火山再次活跃,境内滨海地区宁海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3-复动荡性上升,山麓、谷口、河谷先后出现堆积、冲积、洪积和坡积层,形成以玄武岩为主,山麓下切为特征的低丘区。中部溪河改道,东南部仍沦为大海,原来起伏不平的地形逐渐为海相沉积物填平。经数次海面幅度起落,至第四纪,东南滨海平原和宁北平原基本形成。18世纪后,尤其在20世纪60、70年代,东南沿海在人工围垦促淤作用下,淤积明显加快,海岸线向东、东南推移7.5~10公里,滨海平原有所
本文标题:宁海旅游发展总体规划XXXX-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