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考点总结
1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考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线索:夏商周制度为早期政治制度;秦形成的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流。一、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西周分封制:定义: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古代帝王的后代;主体:同姓亲族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作用: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2.西周的宗法制:划分宗族内部的嫡庶系统,解决王位继承问题(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礼乐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⑵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有着惊人的延续性与稳定性。二.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建立1.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中央集权的确立确立: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特征: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地方: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3、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2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4、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维护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方面起积极作用。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消极作用:政治——绝对君主专制,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错误;使大小官吏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贪污腐化盛行。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抑制科技的运用和发展;经济——明清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三.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1.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朝代中央机构特点中央机构地方机构秦开创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汉承秦制中朝外朝(三公九卿)郡国并行制隋唐成熟三省六部制宋强化二府三司制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以监督元有新发展中书一省制行省制度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清顶峰军机处2.补充:①汉制:汉初刘邦郡国并行,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建立中朝(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设置刺史(表现: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刺史位卑权重。);颁布推恩令。特点:强干弱枝;②唐制:结构: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标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备与成熟。③宋制:二府为管行政的中书门下和管军事的枢密院;三司是管财政的;这样也将相权分割。地方:文臣任州郡长官;设通判以监督;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④元制: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地方: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之后省制的开端。⑤明制: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废相。。废除:明太祖废相,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帮助皇帝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⑥清制:设军机处:雍正帝;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权限: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积极: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4.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5.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3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略线索: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1)1840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两半社会;(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两半程度加深;(3)1894——1895年:甲午战争--《马关条约》,标志外国侵略进入新阶段,即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中国两半程度大大加深。(4)1899——1900年:八国联军--《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两半补充:1.鸦片战争:中英;1840-1842年;历史背景: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出超,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导火索:林则徐禁烟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可以看出列强此时侧重于向中国倾销商品,即以商品输出为主)影响: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战前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经济开始解体。社会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战后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思想开始萌发。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开端。后记: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美国和法国也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2.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1856-1860根本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权益。重大事件:1860年,侵入北京并洗劫了圆明园。结果:《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①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②内忧外患,一部分官绅开始兴办洋务运动。战争性质:两次都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3.中日甲午战争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狭小,对外掠夺扩张;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经过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黄海之战: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日本取得制海权。威海之战: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4危害:①割地:破坏领土主权,掀起瓜分狂潮;②赔款:加重人民负担,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③开埠: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最内地的重庆)。④设厂:使外国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影响:①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二.人民反抗史专题1、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丁汝昌,“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黄海海战战争后,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根本原因: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口号:“扶清灭洋”(这个口号反映了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清政
本文标题: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考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5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