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音位和区别特征一、音位和音位分析二、普通话音位区分的几个问题三、区别特征一、音位和音位分析(一)归纳音位的基本原则(二)音位变体(三)音位的聚合和组合(四)音位归纳的多种可能性(一)归纳音位的基本原则1、音位含义和特点2、音位的分类3、音位的归纳(一)归纳音位的基本原则1、音位含义和特点含义:音位是具体语言或方言在多次发音中划分出来的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特点:1)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凡是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且具有辨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不同的音位。“度/tu51/、兔/t’u51/、怒/nu51/、路/lu51/”的/tt’nl/;“巴/pA55/、逼/pi55/、逋/pu55/、拨/po55/”的/AIuo/。普通话“听/t’iŋ/”与“灯/təŋ/”韵母不同,元音不同,还可以再切分→所以音位应该是/i/、/ə/,而不是/iŋ/、/əŋ/2)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在区别意义的前提下,是最小的,不可以再切分的。3)多次发音中归纳出来的语音集合单位在一次发音中音素和音位并没有什么区别→音位在一次发音中只能由具体的音素来体现。4)总属于具体语音或方言的音位是属于具体语言或方言的,因此构成它的区别性特征同样受到系统的规定和制约。如普通话/p/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与英语/p/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不同:普通话/p/:辅音性;双唇音;塞音;不送气;口音英语/p/:辅音性;双唇音;塞音;清音性;口音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按二元的偶分法来确定,表现为二元的对立。一个音位实际上是一束区别特征的集合。音位描写可采用矩阵方式。音位区别特征iuyea元音性/辅音性+++++前音性/后音性+-+展唇音/圆唇音+--高音/中音+++-低音/中音-+2、音位的分类→音质音位和超音质音位音质音位:音质音位:根据音质特征所构成的功能差别来考虑,从音质辨义的角度归纳出来的音位。音质音位主要指元音、辅音音位。音质音位在语流中总是按出现时间先后一段一段地排成线性序列,所以又叫做音段音位。超音质音位:超音质音位:根据音高、音强、音长的特征归纳出来的功能差别单位。超音质音位主要指调位、时位、量位。超音质音位不局限于一个音的音位,常附在音段音位的序列上面,所以又叫做超音段音位。调位:由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由调位变体组成。调位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重要特点,成为区别形位、词位的语音形式的重要标志。一个音节调位不同,语音形式不同,意义不同。(1)不同语言或方言中调位的数目不同。(2)方言调位最少的是河北滦县话,较多的是广西玉林话。(3)普通话有4个调位→4种音高对比模式(高平、中升、降升、高降)五度标记法:/55/、/35/、/214/、/51/(4)邻近调位相互影响会产生条件变体,通常用典型调位变体来表示调位。如/55/(包括/44/、/35/等一般变体)量位:由具有辨义作用的音强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叫做量位,也叫重位。(1)由量位变体组成。(2)构成量位的音强是相对的,通常重读音节要读重些。(3)一般只有具备自由重音的语言才可能有量位,重音位置固定的语言由于不能形成对立差别因此无量位。如:法语的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芬兰语的重音在第一音节;波兰语的重音在倒数第二音节。(4)汉藏语系多属非重音语言。一般音强不能造成功能差别。英语(permit);俄语(mука)量位常见。普通话的轻声比较特殊,它有辨义作用,是一种弱化音节,与音高、音长、音质都有关系.时位:由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长构成的功能差别单位叫做时位。(1)它也是由时位变体组成(长短也具有相对性)(2)英语中明显的长短元音的差别可看成时位的对比。如:sit[sit]→seat[si:t](3)我国广州话和少数民族语言中有这种对立。辅音的长短差别也可以形成时位。如:广州话:“蓝”/la:m/——“林”/lam/爱沙尼亚:“亚麻”/lina/—“城市”/lin:a/—”至城市”/lin::a/(4)普通话一般没有时位。元音长短差异表现在个别“儿化韵”中,但无普遍意义音位的分类调位:主要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位叫调位,又叫声调。调位是汉藏语系诸语言中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要手段之重位:主要由音强特征构成的音位叫重位。构成重位的非音质特征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以某一特征为主,兼有其他特征,而且不同语言里的情况也不一样。时位:由音长特征构成的音位叫时位。长短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元音上,我国广州话和许多少数民族语音里,时位都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汉语声调属于音位吗,为什么?对声调的处理,关系到元音音位(或韵位)的数目,关系到整个音位系统的繁简,所以一直是普通话音位讨论的中心。受(苏)谢尔久琴柯的学说的影响,程祥徽、张静、傅懋責力(一个字)皆认为声调是附在元音上的,程祥徽还认为此法源自反切,因为反切下字代表了韵和调,并未析开。但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得元音音位的阵容显得无比庞大,如傅文列出了52个元音音位,张静也归纳出了35个元音音位,这和音位结构要求简明!经济的原则是相违背的,同时也不利于说明元音声调的特征。西方语言学家虽然承认声调一类的语音成分能区分语义,也是一种音位,但认为声调与元音和辅音相比,声调的音位负担毕竟是很轻的,故称之为次音位。这种看法显然不太妥当,因为在汉语普通话中声调同样可以区分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而徐世荣、史存直等则认为声调应独立析出,作调位处理,这样才能与从古到今的看法相符,而不致对形成声调的物质基础认识有误。现在我们一般也是将声调独立为调位的。因为首先声调和元、辅音所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不同,声调属于音高的范畴,元辅音系统则属于音质的范畴;其二,声调的调值在普通话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三,汉语声调的特殊意义早已为我国古代的音韵学家注意,给声调以神的重要地位,并且研究音韵和编排韵书时都是给声调以独立地位的;其四,有利于普通话教学。所以大多数的教材将普通话的声调处理为独立的调位。音位学说的创立:最早提出的是俄国人博杜恩·德·库尔德内,他的学生克鲁舍夫斯基明确提出“音位”的名称,另一学生谢尔巴发展了音位理论,使之自成体系。理论产生后向英美传播,英国的语音学家D·琼斯接受并融合了本国学者斯威特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音位观;美国的萨丕尔、布龙菲尔德也注意到了语音的辨义作用,发展了音位理论;俄国的特鲁别茨柯依撰写了《音位学原理》,成为集大成之作;随着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又衍生出生成音系学。音位归纳的方法•减除法:在具体的语言中,如果把词中的一个音素减掉,词义就发生变化,减掉的音素就是音位。例如,汉语的[mao35](毛),如果去掉[m],就会变成[ao35](熬),意义就发生了变化,[m]就是音位。•添加法:如果一个词加上一个音素,词义就发生变化,则加上的这个音素也是音位。例如,英语中,desk[desk],加上-s[s],,形成desks[desks],前者是单数,后者是复数,意义发生了变化,则加上的[s]就是音位。•替换法:如果词中的某一个音素被换成另一个音素,词义就发生了变化,则所换的音素就是另外一个音位。例如,英语的“sky”[skai](天空)中的“k”换成“sly”[slai](狡猾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则/l/就是一个与/k/不同的音位。3、音位的归纳(1)音位归纳的方法(2)音位归纳的原则音位问题说到底是语音的社会属性问题,那么归并音位这样一级单位的总目的就是以语言的交际功能为衡量标准,从数目繁多的音素中整理出一个相对简明的语音系统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三个原则是被普遍采纳的:音位归纳的原则对立原则:对立指的是不同的音素能够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而且替换以后会引起词的意义的改变。也就是说,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不同的音素引起了意义的改变,那么这几个音素就对立。例如,普通话中,[pao214](饱),如果把[p]替换成和[p‘],就会变成“跑”,替换成[t],就会变成“倒”,替换成[t‘],就会变成“讨”,等等,所以,[p][p‘][t][t‘]几个音素是对立的。对立原则,指的是,在归纳音位时,凡是对立分布的音素必须要划分成不同的音位。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上面的四个音素就要划分成四个不同的音位,/p/、/p‘/、/t/、/t‘/。互补原则:互补指的是,不同的音素不会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例如,在英语中中,[t]和[t‘]两个音素,[t]只出现在[s]后面,而[t‘]则不能出现在[s]后面。也就是说,这两个音素不会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所谓互补原则,指的是,凡是互补分布的音素就有可能合并成一个音位。互补的音素是否合并为一个音位,还要进一步考虑相似的原则。语音相似原则:语音相似指的是,两个或几个音发音特点上有相似之处。例如,上面所举的英语中的[t]和[t‘]两个音素,都是舌尖前、清、塞辅音,在发音部位、清浊和阻碍方式上都相同,不同的只有一点,前者是“不送气”音后者“送气”音。所以这两个音相似。语音相似原则,指的是,凡是处于互补分布,发音特点又相似的音素肯定可以合并成一个音位。例如,[a]、[A]等,它们出现的位置是互补的它们在发音上又具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把它们合并成一个音位/a/。值得注意的是,互补的音素如果语音差别明显,一般不能合并为一个音位。例如,汉语普通话的[t]和[ŋ]的位置是互补的,[t]只出现在声母的位置上(即音节的开头),[ŋ]只出现在韵尾(即音节的末尾),但是,由于它们发音特点相差太大,不能合并为一个音位。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则:系统原则是指被归纳的音素必须同属于特定的语言或方言系统,不能跨越语言系统归纳音位。例如,不能笼统地问[t]和[t‘]是不是一个音位。如果在英语中,是一个音位,而在汉语中则是两个音位。互混原则互混是指不同的音素能够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但是替换以后不会引起词的意义的改变。例如,在山东的一些方言中,[u55](屋)可以读成[v55],但是意思不变。这说明,在[_55]这个环境中,[u][v]可以自由替换而没有引起意义上的改变,因此它们的关系是互混的。互混原则指的是,凡是互混分布的音素必须合并成一个音位。例如,有的汉语方言里音节开头的[n][l]互混,音节末尾的[n][ŋ]互混,就必须分别将它们合并成一个音位。当然,以上三个原则在掌握和运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重要的是应当根据某种语言的实际,力求归并出一个经济简明、严整合理的音位系统来。我们不妨以普通话音位的归并为例,来了解一个音位归并的实践问题。我们知道即使是普通话这样的标准语所使用的音素也是数目可观的。其中元音音素至少有10到15个之多,辅音音素22个,声调4个。这样一个语音系统显然是有必要进行整理的。根据音位归并的原则,对普通话的音素,主要是元音音素的归并有多种不同意见,归纳起来,三个方面的意见对普通话音位的形成影响较大。(二)音位变体音位变体的含义返回•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素,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语素,是这个音位在具体语音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叫作音位变体。例如英语的/t/音位就包括[t‘]和[t]两个音位变体。•音位用双斜线“//”括起来,音位变体是具体的音素,仍然用方括号“[]”括起来。一般用国际音标注音的时候,只要是不强调音位与音素的对立,就直接采用方括号“[]”标记。音位变体分为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两类1、音位变体产生的原因(1)个人的发音特点:年轻、职业、环境、情绪等都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位变体。(2)语音方面的原因:如前后音的影响、音节的类型、轻重音的位置,音位在词中的位置等。(3)修辞原因:文艺表演、演讲、政治报告等。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条件变体:指的是属于同一音位且具有互补关系一组音素。一个音位的条件变体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而且在语音上相似。例如,英语中的[ph]、[p]和[p]三个音素就是/p/音位的条件变体:[ph]只出现在单词的开头,[p]只出现在[s]后面,而[p]只出现在单词的末尾。这些音素不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而是有条件地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因此
本文标题:音位和区别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6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