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即党风,是党的组织和党员世界观的本质表现,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重视党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有自身特色并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进入新世纪,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风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所谓党的作风,是指党的组织和党员在思想上和社会生活中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或者说是党所奉行的思想理论和世界观、党的性质和特点在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践行动中的体现。党风来源于思想,形成于实践,表现于行动,体现着党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宗旨。党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党风的本质是世界观的集中体现。一个政党的党风同该党所坚持的世界观、思想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政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理论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因此,世界观决定了党风,决定了一个政党的组织、党员个人应有的思想、政治、组织、工作和生活作风。反之,一定的党风又是一定的世界观的具体体现,不同的党风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思想理论基础。但是,党风和世界观是有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世界观属于观念范畴,表明的是该政党以什么样的思想理念为指导,以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统一全党的行动;而党风则是属于行为、实践的范畴,表明的是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运用理论、观念去执行、实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完成党的任务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第二、党风具有示范性和先导性的特点。作为一种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无论是一个政党的一级组织还是党员个人,党风的存在状态都反映了该政党的性质和服务宗旨,反映了该政党的先进与落后,反映了该政党同时代发展的相互关系。因此,一个政党表现出来的党风对该社会及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人们的行为和努力方向有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所以,一个政党所表现出来的党风既关系到该政党的自身形象,又会给整个社会以示范作用还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和聚散。第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风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是坚持、继承和发展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政党的作风都有它产生、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同时又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风以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为根本基础,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党风,并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党风也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特质,实现了在党风问题上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早在建党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的前提下,要树立一种区别于一切旧政党的新作风,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通过调查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原则来分析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对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党风主要的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纠正了建国后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并坚持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新飞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1942年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明确使用了“党风”这个概念。他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并指出:“学风和文风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2001年9月26日,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进一步概括了党风的内容,指出了党风包括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使党风的内容更加全面和明确。思想作风,即遵循什么样的思想路线问题。它表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表现为开拓创新、知难而进的思想作风,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学风问题,是认识路线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我们的工作态度问题。在当前形势下,要真正学好理论和政策,就必须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即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工作作风,即能不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的问题,能不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问题。领导作风,是各级领导机关、领导集体和领导干部在实施领导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领导作风是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党所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地站在党的立场和人民的立场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事事处处为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谋利益,以人民公仆的身份和态度为群众服务,才能形成并保持良好的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即追求什么样的情操、气节和生活情趣问题。最根本的是艰苦朴素的作风,发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办一切事情都要遵循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原则,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树立和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与革命气节,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党在革命、建设和加强自身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鲜明地体现着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品质的整体精神风貌;是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风范;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即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它体现了党优良的学风和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科学世界观在行动中的表现。其实质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关系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在全党造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即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作为自己行动的向导。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另一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形式。教条主义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和外国经验;经验主义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拘泥于一孔之见、一得之功,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必然导致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主观与客观相分离,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造成了严重危害。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是在同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风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起到了坚持正确方向的保证作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即是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个人和小团体利益出发,把对人民负责和对上级领导机关负责统一起来的作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所以,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都必须以全体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为最高标准,就如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人民的公仆”。始终依靠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党依靠自身力量纠正缺点错误、达到健康发展的作风。我们党的发展和巩固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中实现的。共产党是不怕批评的,无论是党的整体还是党员个人,都必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防止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我们党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团结——批评——团结。没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就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就没有真正的团结。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蚀党员和党的肌体的有效方法。我们党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更需要坚持开展和自我批评,防止各种错误思想的腐蚀和侵袭,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的正确领导。牢记“两个务必”,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即、我们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新形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党同志必须做到“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重要思想武器。几十年来,我们党依靠它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不断推进了建设和改革事业。在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为此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之后,我们又一次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风险并存。2002年12月5日至6日,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号召全党的同志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重提“艰苦奋斗”,这就抓住了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胜利越多越要谦虚谨慎,生活越好越要勤俭节约,成就越大越要开拓进取。坚持“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我们共产党人“建设一个新世界”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党中央再一次强调坚持“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以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为指导,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牢记“四点希望”,以良好的作风去推进各项工作,实现既定的目标。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是陈云同志1980年11月提出的著名论断。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之所以说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是因为:第一、党的作风关系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作风是由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的作风始终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党性的外在表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惟一的宗旨,表明我们党在一切活动中除了谋求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拥护、赞成与否为取舍标准。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贡献,是经过建党80多年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的传统法宝,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各种矛盾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原因所在。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本文标题: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9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