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学术讲座集成化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学术讲座集成化平台构建的制度考量与现实路径选择1郭建平2(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开展各类学术文化讲座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底蕴的重要路径。当下高校学术讲座工作创新需要提升认识和加强制度化建设。在具体工作层面,应当加强学术讲座集成化工作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整合学校多学科和科研基地教育资源,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综合性大学生课外学术讲座平台。关键词:创新人才学术讲座集成化平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绝不仅仅止步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其中拥有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和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才是关键要素,对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对于两个方面的问题给予关注,即主体性人格的养成与铸就和构建厚重求真的大学文化。而要切实解决这两个问题,离不开人文素养的培育。无论是一个人、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国家,其良好发展离不开内在的文化积淀与文化传承,因此人文素养培育是培养可持续创新能力和创新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高校学术讲座的隐性育人功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博士曾在1973年提出素质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能否在工作上取得好的成就,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必需因素,然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个体的人格特质、行为动机及价值观等。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博士则从人格特征的角度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属于裸露在水面上的表层部分,这部分是对任职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一部分也称为基准性素质(ThresholdCompetence)。基准性素质是容易被测量和观察的,因而也是容易被模仿的;换言之,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习得。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这部分称为鉴别性素质(Dif-ferentiatingCompetence)。它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职位越高,鉴别性素质的作用比例就越大。相对于知识和技能而言,鉴别性素质1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资助自主创新项目:《文化发展背景下学校文化讲座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2-IB-0812郭建平,(1977--),男,湖北随州人,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讲师,文法学院博士生,从事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容易被观察和测量,也难于改变和评价,这部分素质很难通过后天的培训得以形成,其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以为“素质冰山模型”中潜藏与水下的内在素质,其实就是人才长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实践中主要通过培育人的人文素养来实现,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人的内驱力、社会动机、个性品质、自我形象、态度等属于潜藏于水下的深层部分的素质。因此循着“素质冰山模型”的逻辑,要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除去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应当将视线聚焦于非智力因素即冰山中水下那部分鉴别性素质的培养。创建优质的校园文化,是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培育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着力开展各类学术文化讲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提升校园文化底蕴的重要路径,是高校学术活动的有效延伸,既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又繁荣了校园文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进一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彰显独特校园文化特色,发挥高校多学科和科研基地资源优势,高校应当及时整合校内面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文化讲座活动,形成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校学术讲座集成化平台。二、高校学术讲座集成化平台构建的制度考量在工作理念层面,当下在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崇尚科研与发展是学校的主流思潮,学术讲座价值往往被忽视,相关工作的管理机构组织不到位。另有许多高校虽认可学术讲座,但只流于表面与形式,将其定位于普通的学生活动来看待,未能有效整合各学科专家研究、组织具有一定特色水平的系列讲座来让学生受益。讲座的经费、场地等硬件问题往往也会制约到讲座的实际效果。校园内的舆论导向关注不够,实时报道也存在滞后现象,校园内的讲座文化尚未形成气候。在实际工作层面,学术讲座的举办出现了集中和分散管理等多种模式,产生多头管理的矛盾冲突。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集中管理,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专家、教师作报告,另一方面各二级学院又单独安排本单位的专家讲座。两级管理模式虽然丰富了校园文化,但因各自为战,缺乏体系化的工作思路。因此首先应当提高认识,营造舆论氛围,构建讲座文化。高校应从学术讲座的价值入手,高度重视讲座的开展,给予软硬件支持。开设学术讲座,应当使听者已有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了解一个专业的知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一个行业,以便听者在今后执业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讲座有助于帮助听者树立人生目标,寻找到自己努力的模板。;其次,应当打破体制,科学筹划流程,规范讲座内容。高校应打破多头管理的乱象,行使引导和监督职能。鼓励以学科点为基础,发挥优势,开设独具特色的系列学术讲座,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打造校园学术讲座品牌化的工作氛围。第三,应当认真考虑学术讲座工作的计划性与前瞻性,做到科学运作与规划先行。及时调查学生需求,拓展宣传力度,推行线上与线下双轨的预告机制,严控讲座质量,合理设置讲座内容,保证讲座效果。有条件的高校应当将听学术讲座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行讲座课程化,与学分挂钩,引导学生增加对学术讲座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高校间应加强沟通合作,建立学术讲座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学术讲座的辐射作用。三、高校学术讲座集成化平台构建的现实路径选择学术讲座集成化工作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整合学校多学科和科研基地教育资源,发挥校友与学校所依托行业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大学生课外学术讲座平台,培养具有崇高科学精神,深厚文化底蕴、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创新意识强、实干精神强、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国家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1.建立高校学术讲座集成化平台工作机构,将讲座工作平台建设任务落实到位。首先应当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统筹各类学术讲座的组织与协调,规划相关工作方案,制定建设综合性、系统化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高校学术讲座集成化平台的工作目标,负责引导与监督各类讲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务部门应当负责办理参与听讲座学生的学分认定手续,组织校内科研基地教师开设各类科技学术讲座,负责校内科研基地教师申报学术讲座的选题审核,负责讲座教师的的工作量认定及酬金核算、发放;学工部、团委等单位负责大学生素质教育学术讲座活动的宣传和活动氛围的营造,负责参与听讲座学生的动员、组织工作,负责在新的学生管理系统中开发学术讲座信息发布及学生听讲座申请、考核平台;人事部门负责在相关人事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落实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文件规定,鼓励、支持在校教师参与到开设学术讲座的工作中来;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校内科研基地教师结合自身科研项目为在校学生开设相关主题的讲座,负责将各科研团队面向学生开设学术讲座活动的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到考核内容中;各学院负责在学院内加强对各类大学生素质教育学术讲座活动的宣传,正确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讲座活动,负责对本院学生参与听讲座的情况进行统计、考核;负责本学院的各类学术讲座活动。2.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学术讲座体系,将综合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以学校层面的学术讲座活动为龙头,可以制定“每学期百场素质教育讲座”工作计划,鼓励引进高水平的人文文化、科技文化、创新文化方面的讲座、报告、访谈,形成学校素质教育的品牌和亮点。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利用行业资源、校友资源、董事会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精心策划,认真组织,规范管理,打造学校层面讲座的品牌,扩大讲座影响,每年学校层面的高水准讲座(报告)做到数量不一定很多,但做到每场都是精品;学校团委部门可以结合参加全国“挑战杯”活动的工作和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举办“科普讲坛”系列讲座,以科普教育为动力,大力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各高校的行业、校友等资源,着重开展“唤醒创新意识、培养科研能力、点燃创新热情”三个层面的科普讲座活动;教务与科研部门可以筹划“特色学术讲座课程”讲座活动。“特色学术讲座课程”可以纳入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讲座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最新进展”、“最新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创业范例”、“特色研究方法”等部分,涵盖科学普及类、科学研究方法类、科学前沿类系等三种类型,可在不同的阶段围绕某一主题开设本课程。具备开课条件的学院和科研基地在开课的前一学期到教务处办理相关手续,纳入选课系统。3.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讲座工作平台建设保障机制。首先应当完善本科课外培养计划方案,推进学生听讲座考核制度化建设。结合本科生参与听学术讲座活动的次数和效果,给予其1-2个课外学分。给参与听学术讲座的学生发放记录卡片,在讲座开始时和结束时分别盖章,盖章齐全者可以认定为参加一次学术讲座活动,达到一定次数则给予一定学分;对于积极参与为本科生开设学术讲座课程的科研基地教授,可以酌情以考核教学工作量的方式,给予其发放一定补助经费,并将其纳入到科研基地教授聘期考核政策中;对于积极参与听学术讲座活动的本科生,可以在本科生的评先评优和其他测评指标中设计考核内容,增加对相关学习表现的考核。参考文献:【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04).【2】黄文贵,黄维柳.科学的人文维度——多侧面认识科学的人文蕴含[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05(18).【3】董文明,肖蓉,龚加顺等.大学开设学术讲座作用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4):254.【4】蒋丽华.探究提高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的途径(一)加强校园讲座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作者简介:郭建平(1977---),男,湖北省随州人,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主任,主要方向为文化素质教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方式:13517246769,邮箱:applesui@163.com
本文标题: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学术讲座集成化平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1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