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创杰补习培训学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语文试题
-1-创杰补习高三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注: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的务实精神与西方科学传统①中西文化和文学理论的差异是巨大的,其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也是复杂的,我们只有从中西文化的不同入手,才能找到中西文学观念不同的文化根源。②中华古代的文明是农耕文明,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平原或丘陵地上耕作,没有海洋上那种波涛汹涌般的风险,一般而言玄想对他们是多余的,从农耕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所得。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士人,如王符在《潜夫论·叙录》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这就是说,中华民族原初的文化是重实际而不重玄想,因为玄想对于他们没有实际的用处。但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不欺人、不骗人的诚实的务实精神和踏实作风却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征。中国古人也知道虚实相生的道理,春天看着田头的很小的幼苗也能想象到秋天所结出的累累果实。我们在讲中华文化的务实精神的时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完全没有科学和科学的精神,但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精神在古代始终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由于中国古代发展了这种求实精神,反映到文学上面,就有一种不唱高调、不成霸权,而自甘弱小卑微却有一种真气、真意和真趣的审美精神。如“宁与燕雀翔,不随鸿鹄飞”,表达了宁与普通人为伍,屈居下位,而不依附权贵,求得显达的精神;“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里是写“寒菊”,写出卑微,又写出倔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歌咏卑微的野草的诗,也许最能传达中国人的求实精神,也最能传达出中国求实精神延伸出来的审美追求。另外“隐逸”诗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反映士人们“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隐”思想,也是中国求实精神的一种诗歌变体,这在欧洲是很少见的。③与中华文明的务实精神不同,西方文明那里却具有注重探求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即注重科学玄想,即具有不以实用目的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这还是他们的海洋文明在起作用。西方古代人由于要通过交换性的商业活动维持生存,不得不出没在惊涛骇浪的海洋上,大自然成为他们的对立物,他们自然就形成了要征服自然的愿望和理想。为此,他们探究自然地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这样爱好科学就成为西方人的共同价值取向。西方的科学精神主要发展了理性、客观和质疑三种品格,其中理性是西方思维中的核心。西方人注重科学反映到文学上,就会有充满众神的史诗精神,有堂吉诃德的幻想精神,有浮士德式的创造精神,有作家巴尔扎克的批判精神。④中国人的务实精神是以非宗教的“入世”和“经世”的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人也有终极关怀,即引导人们在世上做圣贤,达到所谓立德、立功、立言,而不引导人们为彼岸灵魂救赎。西方人的科学精神重玄想,他们的科学精神与宗教伦理不是矛盾的。他们以为,上帝创造了世界的万事万物,这其中是有规律为依凭的。科学家研究自然事物,就是把这依凭的规律真实地揭示出来,这并不否认上帝的存在。相反,他们认为科学研究提高了真正宗教的境界,并使宗教的意义更深远了,他们的终极关怀仍在彼岸。(节选自2012第1期《文艺理论研究》)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虽然中华民族原初的文化重实际不重玄想,但他们也知道虚实相生的道理。B.文学上的这种不唱高调,不成霸权,而自甘弱小卑微却有一种真气、真意和真趣的审美精神,是从中国古代的求实精神发展来的。C.西方的古代人因为要通过交换性的商业活动维持生存,必须出现在惊涛骇浪的海洋上,从而形成征服自然的愿望和理想。D.堂吉诃德的幻想精神,浮士德式的创造精神是西方科学精神在文学上的具体体现。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平原或丘陵地上耕作,没有海洋上那种波涛汹涌般的风险,玄想对他们来说是多余的,他们更注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务实精神。B.中国古代并不是完全没有科学和科学精神,只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精神在古代始终没有发展起来。C.具有不以实用目的探求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注重科学玄想,是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开始的。D.理性、客观和质疑的精神品格主要是从西方的科学精神发展而来的。其中理性是西方思维中的核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概括阐释了中西文学观念不同的文化根源,即中华古代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中国的务实精神,而西方科学传统的形成则是他们的海洋文明在起作用。B.也许最能传达中国人的求实精神的歌咏卑微的“寒菊”“野草”诗,也最能传达出中国求实精神延伸出来的审美追求。另外,“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隐”的“隐士”思想,是中国求实精神的一种诗歌变体。C.西方人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又认同重玄想的科学精神,他们认为宗教伦理与科学精神不矛盾,反而认为科学研究提高了真正宗教的境界,使宗教意义更深远。D.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终极关怀,以非宗教的“入世”和“经世”的思想为主导的务实精神引导中国人在世上做圣贤,达到三立;西-2-方人重玄想的科学精神则引导人为彼岸灵魂救赎。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庭芝,字祥甫。其先汴人,后徙之应山县。金亡,襄、汉被兵,又徙随。然特以武显。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也,遂以名之。少颖异,日能诵数千言,而智识恒出长老之上。王旻守随,庭芝年十八,告其诸父曰:“王公贪而不恤下,下多怨之,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诸父勉强从之,未浃旬①,旻果为部曲挟之以叛,随民死者甚众。淳祐初,举进士,中第。辟荆帅孟珙幕中,主管机宜文字。珙卒,遗表举贾似道自代,而荐庭芝于似道,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移镇两淮,与似道议栅清河五河口,增淮南烽百二十。开庆元年,似道宣抚京湖,留庭芝权.扬州。庭芝善于安民。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②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③,与士行习射礼④。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德佑二年,宋亡。三月,大元将阿术使者持诏来招降,庭芝开壁.纳使者,斩之,焚诏陴⑤上。七月,阿术请赦庭芝焚诏之罪,使之降,有诏从之。庭芝亦不纳。是月,益王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庭芝以朱焕守扬,与姜才将兵七千人东入海,至泰州,阿术将兵追围之。朱焕既以城降,驱庭芝将士妻子至泰州城下,裨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降。庭芝闻变,赴莲池,水浅不得死。被执至扬州,朱焕请曰:“扬自用兵以来,积骸满野,皆庭芝与才所为,不杀之何俟?”于是斩之。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注】:①浃旬:十天。②亭户:盐户。③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④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⑤陴:城上女墙,城上矮墙。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似道镇京湖,起.为制置司参议起:起用B.留庭芝权.扬州权:暂代官职C.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放:发放D.庭芝开壁.纳使者壁:军营,营垒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庭芝善于安民的一组是(3分)()①随必乱,请徙家德安以避②扶其柩葬之兴国③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④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⑤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⑥死之日,扬之民皆泣下A.③④⑤B.②③⑥C.①②⑥D.①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庭芝,祖籍在汴州,后来迁徙到应山县。金朝灭亡,襄、汉一带遭受战乱,李家又徙居随州,李家只是凭借武术显赫。B.李庭芝出生时,他家的房梁上长出了灵芝,乡人认为这是大吉之兆,于是就起名庭芝。他少年时就非常聪明,每天能背诵数千字的内容,智慧和见识也常常超过长辈。C.贾似道镇守京湖,担任制置司参议,后来改镇两淮,李庭芝同他商议在清河五河口设置栅栏,增添淮南烽火一百二十处。D.李庭芝多次拒绝大元劝降。朱焕利用李庭芝的将士和妻子、孩子,诱迫把守泰州城的副将孙贵、胡惟孝等开门投降。最终他请求将李庭芝在扬州处死。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5分)译文:(2)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中年郑谷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8.请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对颈联进行赏析。(5分)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唐王维《使至塞上》)②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韩愈《师说》)-3-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乙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小上海1972田洪波其实,1972年的秋天与往年没什么两样,几阵秋风扫过,便吹黄了绿叶,摇弯了稻穗。但对于16连的小上海许鸣久而言,母亲病危的电报讯息犹如无垠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波浪起伏于他19岁的心间。他扔下刨粪的锄头,面冲西南方向虔诚地跪下,凄惶地向着碧蓝的天宇喊了一声“我的亲娘啊”!许鸣久是16连为数不多的上海知青,长着一张眼睛含笑的娃娃脸,因此知青们都习惯喊他小上海。其实这个绰号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小上海为人比较小气,有一次探亲回家,回来时只给同寝室的战友带回八块大白兔奶糖。每月15元的工资收入,他除了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外,就是隔三差五到十几里外的山民家中,采购一些黄豆、花生之类的农产品,宝贝似的寄给上海的父母。还有一点,知青们也不太买小上海的账。一般田里干活,知青们总能摸到青蛙、泥鳅、黄鳝什么的,尤以小上海抓得最欢。回连队后大伙用锅蒸了吃,小上海总是很在意自己分到的那一份。小上海的绰号由此在他19岁时传了开来。小上海秋天回的上海,却是在初冬才回到19连的老巢。他瘦得几乎没了人样,不到一百斤的身体仿佛随时会被凛冽的寒风刮倒,原本含笑的眼睛已经完全塌陷,这使他看上去有点儿像阿尔巴尼亚人,而且他的唇上蓄了胡须,让他那张娃娃脸多了几分沧桑。他的左臂上戴了黑纱。他向队部领导和大家汇报说,他回上海的第二天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倍受打击,几乎一夜就白了头发,他于是每天小心陪着父亲,给他讲连队里的事儿,抚慰父亲心灵上的伤痛,直至假期临近才与父亲抱头痛哭地作别。这次回来,他没给大家带任何东西,但没人责怪他。其后的日子,孤苦一人的父亲成了小上海无尽的牵挂,他们开始频繁通信,诉说彼此的思念之情。这时候的小上海也似乎更小气了。那会儿的粮食是连队定了量的,个大的每月50斤米,个小的或女同志只有不到40斤。小上海自然就在个小的行列。一天劳动下来,大家常常吃不饱肚子,就有人抱怨着私下里骂娘。小上海却琢磨着买来大碗,每餐打两次饭。第一碗饭吃过后偷偷把碗洗净,再排队去打第二碗饭。他的把戏很少有人发现,等大家醒过神来时,连队领导已经开始注意地盯住每个人的饭碗了。北方的冬天经常刮大烟泡。土地连着冰茬很难刨动,这无疑增加了劳动难度,结果在一天夜里,弱不禁风的小上海就被流感击倒了。一连几天高烧不止,还说胡话。起始,有几个知青战友兴灾乐祸——省吧,这回
本文标题:创杰补习培训学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_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2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