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全球化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1节全球化的发展及其特点何谓“全球化”(Globalization)?现在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11985年,提奥多尔·拉维特(TheodreLevitt)在《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次提出“全球化”这一概念。这一术语首先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中得到广泛使用,随后迅速占领诸多学术领域,并跨越学术范畴成为社会生活的常用语。虽然全球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但全球化作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逆转的社会变迁进程距今至少500年,任何国家、民族都难以置身其外。中国社会也正是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才开始其艰难转型的进程。美国著名学者罗兰·罗伯森(RolandRobertson)认为,虽然从时间上看全球化发生于现代性和资本主义之前,并不是新近才有的,然而,现代性构成了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正是由于它的驱动,使全球化这一进程在当代阶段上升到意识的层面。罗伯森将全球化进程描述为以下五个不同阶段。2(1)萌芽阶段(15世纪初延续至18世纪中期,发生于欧洲)。这一阶段民族国家的共同体开始形成,中世纪“跨民族”体系式微。天主教会范围在日趋扩大,个人概念和人道思想得以强化,地球日心说和近代地理学出现。(2)开端阶段(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70年代,主要在欧洲)。在这一阶段,单一的、同质性的国家观念闪现,形式化的国际关系概念以及标准化的享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个人概念和较具体的关于人类的概念逐步成型。各种与国际和跨国调节有关的法律公约和机构增加,国际展览会开始举办。“国际社会”接纳非欧洲社会逐渐出现,民族——国际主义问题成为主题。1黄炼:《全球化学术探讨》,载《社会科学动态》,1999年第12期。2[美]罗兰·罗伯森著,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264页。(3)起飞阶段(19世纪70年代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该阶段承接前一时期日益全球化的倾向,并逐渐呈现以下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民族国家社会。关于“可接受”的民族国家社会的“正确轮廓”的观念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对民族国家认同和个人认同的思想逐渐成为主题;二是“现代性”问题开始进入人们讨论的视野;三是全球交往形式不仅数量非常迅速地增多,而且速度也非常迅猛地提高;四是全球性的竞赛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和诺贝尔奖也形成一定规模,世界时间的实行和接近在全球范围采用阳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4)交锋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后期)。在此阶段,开始出现围绕起飞时期结束时确定的主导性全球化过程的脆弱条件展开的争论与战争。现代性观念在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出现激烈冲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高度冷战局面。人们因对大屠杀和原子弹的使用而开始关注人类的本性和前途问题。联合国成立,民族独立运动广泛开展,第三世界在这一时期形成。(5)不确定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全球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重视“后物质主义”价值。冷战终结后,“权利”问题明显突出起来,核武器和热核武器的获得范围在不断扩大。全球性机构和运动数量增加的同时,全球交往手段更加多样。人的观念由于参揉了性别(gender)、性(sexual)和种族(race)的考虑而变得复杂。国际体系更加不固定,两极对立结束,人权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人们对世界公民社会和世界公民的兴趣日益高涨。逆全球化(再全球化)的运动出现,应对地球环境恶化等问题的组织和活动频繁。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尽管从历史的分期上讲以上的划分具有合理性,但仍旧没有完全摆脱怀疑论和极端全球主义者在经济主义的理想类型和“一个”世界模式上的分歧。戴维·赫尔德指出,全球化最好不要仅仅理解为一组进程或简单的线性发展逻辑,它也不是一个世界社会或者世界共同体,相反它反映出区际交往和交换网络与系统结构。他根据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这些基本的时空维度,勾画出了全球化的历史形态。图6-2和图6-3表明了这四种维度之间的关系。其中高广度是指区际/洲际的网络和流动,而低广度是指本土化的网络和交易。图6-4是这些维度可能存在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如图5所示,在这些潜在的形态中有四种比较特殊,因为它们最极端的状况结合在一起,代表了分类的外限。因此,它们构成了基于时空维度的全球化类型学,说明全球化没有固定的形态。3图6-1全球化1的时空维度图6-2全球化2的时空维度图6-3全球化的逻辑类型图6-4全球化的类型学1、类型1:密集的全球化。这种类型描述的是在从经济到文化的所有社会生活领域或层面上,全球网络不断扩展,并且具有高强度、高速度和高度影响。19世纪晚期的全球帝国接近这种类型。2、类型2:散状的全球化。这种类型表示的是具有高广度、高强度、高速度,但影响程度较低的全球网络态势。由于其影响受到了很大的消解和调节,它被视为分散的全球化。虽然它在历史上没有对应的时期,但从某种意义上说,3[英]戴维·赫尔德等著,杨雪冬等译:《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6页。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关键地方都体现了这类形态的特征。3、类型3:扩张的全球化。该类型是全球联系虽具有较强度、低速度,但有高广度和高度的影响,因为其特征是体现在扩展和影响上,而不是流动的速度上。在现代早期西方帝国主义的扩张时期最适合这类模式。4、类型4:稀疏的全球化。因为全球网络的高广度并没有伴随着高强度、高速度或者高度影响,后者还是处在低度的状态。把欧洲与中国和东方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丝绸贸易和奢侈品贸易与该类型想类似。戴维·赫尔德的分析方法没有把全球化揉碎成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不同的过程,按照不同的历史事件标尺丈量着。通过他的类型学研究,我们可以从前现代时期(稀疏全球化)——西方扩张的现代早期(扩张的全球化)——现代工业时代(密集的全球化)——1945年后至今的当代(散状的全球化)4的演变逻辑中把脉当前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偶然性。比较观之,当代全球化发展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一是全球化进程与国际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增强。美国“新经济”经过21世纪初的短暂调整,已经走向复苏,并向纵深发展;日本在度过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达10多年的不景气后,伴随结构的调整也重新走上增长的轨道;欧洲经济也于2004年逐渐走出衰退的边缘。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复苏,都与全球化过程中对于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有效挖掘有着密切联系。中国经济在本世纪前20年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时期,按照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还是处于强劲增长阶段,这势必加速经济资源在国际市场上配置的速度。二是随着WTO组织扩大及贸易规则的不断充实与完善,各成员之间资源支配的自主权受到约束。三是技术进步加快所引起的各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拉大。一方面,这使得技术差距强化了各国生产及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另4全球化最主要的进程是在几个世纪的时间,缓慢并且不均匀地展开的,而且难以或者不可能辨认出任何单一的起点。不同的历史时期之间既有有趣的联系性,也有断裂、中止甚至倒退,不同时期的全球化进程沿着不同轨迹和频率进行着。所以,我们只有结合具体的国家在时间和空间的立体维度中去研究当代全球化的新特征。一方面,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社会物质财富(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增加,反过来强化了各国之间技术及产品溢出及吸入的要求。四是信息网络的扩张,提高了各国市场的透明度,同时构建了经济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52、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当代全球化具备“开放社会”的特征,所以开放社会成为全球化的重要维度。我们宁可看透全球化面临的不足和缺陷,也不要把它想象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东西。全球化将变成一个危险的“乌托邦”,套用F·荷尔德林所说的“试图将全球化变成天堂,它也可能变成人间的地狱。”6进入新世纪,接连出现了诸如“9·11”恐怖袭击、朝鲜核危机、美英对伊战争及肆虐全球的SARS病毒等,再次告诫我们全球化深入发展带给世界空前的物质繁荣和社会进步,同时也埋下了各种风险的种子。3、一体化与分裂化角力。全球化是一个合理的悖论,即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又有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7“欧盟”控制的欧元区持续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增大,“10+1”、“10+3”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多哈、坎昆、APEC、博鳌亚洲论坛等经济合作机制,使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得到较好的融合。但深度的国际分工也导致各国利润流向发达国家。21世纪初,发达国家“新经济”崛起推动了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重新“洗牌”,从而出现国际竞争优势“裂变”的格局,例如美国的IT产业、日本的制造业、印度的软件产业、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新型工业化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更加迅速地融入国际社会之中。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我国更广泛和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并逐步使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有助于加快推动经济结构、政府管理、治理方式的转型。5赵子文:《21世纪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的历史机遇》,载《国际商务研究》2005年第1期。6武术杰、王宏军:《全球化的两个维度:风险社会与开放社会》,载《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7[英]保罗·赫斯特、格雷厄姆·汤普森:《质疑全球化:国际经济与治理的可能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然而,与此同时,全球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风险。第2节全球化的影响及其社会风险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曾指出,“全球化是人类遭遇的新命运,是世界历史正在经历的又一次转型。全球化首先是人类共同命运的意识崛起,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已经被纳入一个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风险共同体’。”8贝克的判断是准确的。自20世纪下半叶始,隐藏在传统现代化模式中的体制性缺陷和弊病凸显,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危机:生产力的无节制开发导致资源紧张和能源短缺,地球生态环境迅速恶化;高新科技突飞猛进的同时,其产生的始料未及的负面后果不断呈现;经济全球化带来新的国际不平等和不公正,信仰对立、文化冲突、民族和种族矛盾加剧,国际恐怖主义抬头。当前,频繁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接连不断的恐怖袭击、新的致命性传染病流行、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巨大自然灾难等一系列突发事件,点燃了全球性的社会与政治“内爆”。因此全球化在给予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同时,世界各国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乐观心态逐渐消退,危机感和对公共安全的焦虑弥散开来。吉登斯就强调,全球化导致的一系列后果,集中体现为风险社会的形成、后传统秩序的浮现和日常生活的变革。简而言之,全球化造就了一个“失控的世界”(runawayworld)。吉登斯把全球化引发的高社会风险归纳为四类:第一种危机涉及经济两极分化造成的“贫困大毁灭”。全球化带来经济不平等加剧,世界上有至少20%的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的条件下,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第二种涉及现代社会发展对世界生态体系的波及,包括物质资源的枯竭、污染与环境破8[德]乌尔里希•贝克著,路国林译:《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坏、“温室气体效应”与全球气候变乱、臭氧层的破坏、热带雨林的破坏、沙漠化、水的毒化与水资源枯竭等;危机的第三个方面则是大规模破坏性武器的存在和不断扩散,以及集体暴力可能性的隐约可见。“冷战”虽然结束,核对抗和核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威胁人类。在“冷战的均衡”打破后,国际暴力问题突出,地区紧张局势加重;全球性危机的第四个方面涉及对民主权利的大规模压制。军事统治的回潮,因宗教、语言、道德、血统问题而被监禁的情况严重,美国的霸权主义,政治极权主义和极右势力死灰复燃。所有这些,构成了没人能够逃避的风险环境,在这一风险环境中,与己无关的“他人”的历史已经终结。9图6-5全球化社会风险的环境注:资料来源于《超越左与右》(2000)。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严峻诸多
本文标题:全球化的发展及其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40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