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初三年级第三次语文竞赛试卷
1轻工中学初三年级第三次语文竞赛试卷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45分)1.按要求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1)写出与所提供诗句反向立意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诗句)(2分)(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3)距中考还有88天,面对中考,我们应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良好心态(2分)(4)默写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前四句(4分),,。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8分)①提起“麦当劳”、“肯德基”这些洋快餐的名字,相信大多数市民都耳熟能详....;然而在竞争激烈的上海滩,现在说到“巴比馒头”,对饮食从来就很挑剔的广大市民也津津乐道。②每天早晨,在“巴比馒头”的各家专卖店前,都会出现排队踊跃争先购买的热门场面。③这位欲与洋快餐一比高低的经营者,却是一名年仅28岁且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村青年。这位农村青年名叫刘会平,是安徽省怀宁县江镇镇江镇村人。④他的馒头馅料特别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价格又非常适中,不知不觉地,排队买馒头就成了刘会平店门前一道别样的风景。⑤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巴比馒头”先后开了9家专卖店,基本幅射到了上海整个市区。⑥尽管“巴比馒头”的品牌在上海是越来越响,可刘会平并不知足,他的目标是要把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风味食品推向全世界。(1)文段第⑤句中有一词语书写错误,请找出来加以改正。(2分)“”改为“”(2)联系上下文,解释“耳熟能详”一词的含义。(2分)耳熟能详(3)文段中有一句话存在语病,请指出是哪一句并作修改。(2分)句修改:(4)请给上文段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2分)3.根据具体语境,按要求作答(10分)(1)正在成长又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同学们,看了下列新闻报道,对此有什么看法呢?谈谈你的理由。(4分)昨日,网络上一组韩国中小学生在雪地中“赤膊上阵”的图片,被各大门户网站争相转载。近十幅图片中,孩子或跪在地上,手抓雪块擦身;或赤裸臂膀,在雪地中匍匐前进;或仰躺于雪地上,在教官的指导下做伸腿练习……几张特写,将孩子们稚嫩的脸庞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没有哭泣、泪水、沮丧,却在坚强地叫喊、协作,甚至将笑容送给满身的雪花。韩国安山岛Daebu新兵训练营内的中小学生们,向世人展示了不畏严寒、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为此,本报记者对数百名网友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于这组图,合肥大部分家长表示,看过后十分震撼,觉得孩子应该吃吃苦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精神可贵,但方式不可取。(摘选自2011年12月29日《新安晚报》)你的看法:理由:(2)认真阅读摘选的新闻评论,回答问题。这一组照片一出,再次引爆舆论。这组图片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令我们一些父母不寒而栗……照片表面上比孩子谁更坚强、谁更勇敢,实际上比拼的是我们的父母,比拼我们为人父母的学习能力、鉴别能力和引导能力。当年一篇《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的文章,让无数国人为之一振,而现今,A难道还要提出“中国人都失去鉴赏力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这种励志方式在我国难得一见,为什么遭到大多数家长的抵制?……B改变自己是一种力量,否定自己是一种艰难,超越自己更是一种境界。C不改变自身的观念,不改变我们的老眼光,,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豪情,二十年后,我们的报刊上还会出现这样的新闻,还会引发这样的讨论。(摘选自12月29日《新安晚报》,占金兵《改变自己是一种力量》)①文中A、B两句有语病,请按要求给予改正。(4分)A句病因:改正:B句病因:改正:②请仿照C句的前两个画线的分句,再写一个适合前后文意的句子,使之成为排比句。(2分)4.因爸爸生病在床,英子要在医院照顾爸爸,不能上学,请你代英子给班主任刘老师写一张请假条。(8分)5.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9分)(1)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他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又叫,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4分)(2)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也被称为“赛诸葛”,干的一件大事是。补全回目:①史大郎夜走华阴县,拳打镇关西。2②梁山泊落草,汴京城卖刀。(5分)二、阅读(105分)【一】(25分)没有开花的紫罗兰①开始,我不知道我家的附近还有一个那样大的苗圃,里面有着那样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当然,我更不知道刚上小学的儿子小铁放学之后常常光顾那里,一直疯玩到吃晚饭的时候。有时看他回到家一脸热汗腾腾的或一身泥猴似的样子,我不知道都是那个苗圃惹的祸。②从那时起,小铁开始总往家里拿一些花花草草的,种在花盘里,摆得阳台上到处都是。反正是小孩玩,我没有管他,任他自己摆弄、自得其乐,好像那些花花草草是他统帅的千军万马。③有一天,他搬回来一棵紫色的植物,长长的叶子,细细的茎,还带着胡须一样的根。④他进门就喊我帮助他赶紧找个盆,自己从书包里掏出早在外面挖好的一包土来,把这家伙栽在了盆里。看他满脸是土,我催他先去洗脸,他不动窝。问我:“爸,您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一脸认真的样子。’⑤我便也仔细地看了看这个紫色的家伙,然后摇摇头说:“不知道。”⑥他兴奋地说:“您不认识,我认识,我告诉您吧,它叫紫罗兰。”⑦“紫罗兰?”⑧我犯起了疑惑。紫罗兰,我在公园里见过,不是这样子的呀!紫罗兰的茎比这粗多了,再说,叶子也不对。但我不敢轻易地说这不是紫罗兰。因为我知道他最喜欢植物,光买的有关植物的书就不少。⑨小铁看出了我脸上的疑惑,就对我说:“爸,您不信?”⑩我赶紧说:“不是不信,是和我以前见过的紫罗兰不大一样。”⑪“您以为紫罗兰就一种样子?就不能多几样?”⑫看看他眼中的坚持。我说:“就叫它紫罗兰吧!”于是全家都跟着叫它紫罗兰。其实除了小铁,我们都知道它不是紫罗兰。⑬它是那天小铁在苗圃里意外发现的,把它挖了出来,就爱不释手,因为它与众不同。这么漂亮的植物得有个名字,他便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最后决定管它叫作紫罗兰,那兴奋地劲头就像科学家给一个新发现的星星命名一样。只不过还想从我这儿得到证实罢了。⑭紫罗兰成了他的新伙伴。他关心的是它开没开花。在他的想像中,既然叫作紫罗兰,它就是要开花的。他特意查了《少年百科辞典》,里面关于紫罗兰的词条告诉他紫罗兰是开紫色、紫红色或血青色的单瓣或双瓣的花朵,怎么也得开出甭管是什么样子的花朵来,哪怕是如米兰一样那种白色细小的花,也得开出来。、⑮于是,盼望它开花,成了小铁心里的一件大事。每天早晨起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宝贝紫罗兰开没开花。⑯可是,过了好长时间,它也没有一点开花的意思。我故意对小铁说:“我看这家伙是开不了花了。”他立刻反驳我:“为什么?您没看见它的叶子都长大了吗?”“可是它是一点花骨朵儿都没有冒出来呀!”“你别着急呀,好饭不怕晚,它肯定能开花!”⑰他像是在给我给自己也给紫罗兰打气。⑱我便与他一起等待,盼望着哪一天它能够突然奇迹般地绽放出新奇的花朵来。⑲但是,它始终没有开花。一直到这棵它认为是紫罗兰的植物枯萎,最后彻底死掉,也没有开花。⑳花开在哪里?36.本文线索是什么?(4分)7.请说说第⑬段中小铁“兴奋”的原因。(4分)8.⑫和⑱段划线部分各属于什么描写?父亲为什么这样做?(6分)9.“紫罗兰”最终没有开花,但作者以“花开在哪里”结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起什么作用?(6分)10.有人认为本文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是小铁,你同意谁的观点,说明理由。(5分)【二】(23分)【甲文】雨荷张晓风①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昂然挺立。②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③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④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期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⑤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⑥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止有哲学书中才有道理?岂止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⑦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乙文】暗香皓月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②我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入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静谧,毫无张扬之意。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李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温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有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为我们开着方4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⑥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如此啊!1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的写作手法,将“雨荷”、“暗香”写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不同的是,甲文通过、的表达方式来抒发作者对“雨荷”的赞美之情。乙文则通过一个故事,把“暗香”的具体寓意揭示出来。(6分)12.甲文第②段中描写红莲的语句“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可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替代,但如果这样替换就起不到的作用。(4分)13.乙文中第③段、第⑤段各有一处写到眼睛“湿润”,请以选文为依据,用自己的话说出眼晴“湿润”的原因。(6分)(1)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14.联系甲文,淡淡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4分)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15.请结合阅读乙文的感受,联系你的所见所闻,再举出一个“桂花幽香”式人物的具体事例。(3分)【三】(18分)善良丰富高贵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看到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穷人。听凭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药和伪劣食品,制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矿难频繁,矿主用工人的生命换取高额利润;看到每天发生的许多凶杀案,往往为了很少的一点钱或一个很小的缘由夺走一条命——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的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会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么沦为兽的?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坏事,成为法西斯,成为恐怖主义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看到今天许多人以满足物质欲望为人生唯一目标。全部生活由赚钱和花钱两件事组成,我为人们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丰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上天赐给万物之灵的最高享受。为什么人们弃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认
本文标题:初三年级第三次语文竞赛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4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