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套说课稿【全册】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首先说一下教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开篇章。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本课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在讲课时教师要做到“入而能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概况及影响。了解儒、道、墨、法等主要几家思想主张。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本课的重难点重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依据: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必先了解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它将为了解、辨明这些思想打下基础。难点: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依据:百家争鸣的原因的教学,需要对必修1和必修2及必修3的有效整合,这对于刚刚进入高二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本课的教法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等。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首先是导入新课:选择用“天安门立起了孔子像”简短视频导入新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然后出示100天后的照片,孔子像不见了?激发同学们探究热情,自然的引入这节课的主题—认识诸子百家,理性解读他们的思想。第一子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根据本目内容,创设问题: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对一些问题进行点评和提升。例如在分析百家争鸣的原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能力。第二子目孔子和早期儒学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故里曲阜的照片,创设情境: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去曲阜旅游,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向他介绍孔子的哪些事情呐?通过情境创设,拉近历史课堂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从而掌握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及其文化贡献。然后多媒体出示表格,从时代、观点、影响等角度对比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让学生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完成表格。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异同处。并通过分析表格,让学生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的过程。第三子目道家和法家创设历史剧《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招聘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的各国国君会聘用老子还是韩非子?说明理由。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讨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寓言故事阐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让学生了解到道家和法家是百家争鸣时期的重要两个学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道家和法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课堂小结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和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板书设计采用纲要式板书。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掌握。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原因2.流派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思想2.孟子思想3.荀子思想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思想2.庄子思想3.韩非子思想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首先说一下教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它上承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启第三课宋明理学,为理学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儒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史实已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形成的背景,但对西汉时期的思想的具体认识仍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通过图片、史料、问题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课内容,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及自学、交流的能力。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过程与方法目标: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让学生通过史料、阅读等方法获取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所在,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本课的重难点重点:新儒学形成的历史背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难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本课的教法本课采取的教法主要有讲述法、表格法、讨论法,创设情境等。与教法相适应,本课采取的学法主要有图片法、探究法、阅读法、史料分析法等。下面说一下本课的重点:教学程序设计首先是导入新课: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那么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自然导入本课的学习。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将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历史条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实践。第一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历史条件阅读课本《历史纵横》“萧规曹随”的历史故事,思考:汉初统治者采用何种方式治理国家?结合课本谈谈这种治国方略的利弊。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展示汉初疆域图、七国之乱及文景之治史料,引导学生归纳汉初的政治经济状况,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历史条件,使学生明确一定时代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能力,由此解决本课重点。第二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展示课本第九页资料回放《汉书•董仲舒传》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董仲舒画像,春秋繁露书影,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新儒学主张的表格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接着展示《春秋繁露·正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内容,引导从政治思想两个方面理解“春秋大一统”的涵义。为加深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涵的理解,请学生阅读11页学习延伸两则材料,分组讨论: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的现实意义?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联系第一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历史条件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时通过本子目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学习的整体性。第三子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具体实践展示五经书影及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创设历史情境,思考:在思想家的推动之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实践有哪些?结合教材内容,学生自主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最后结合本节内容,设置两个问题探究,让学生讨论。问题探究1: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引导学生从历史条件、思想家的推动、统治者的实践等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问题探究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在实践过程中,统治者是否真正做到“独尊儒术”?结合第九页学生之窗的内容,使学生正确认识儒家的地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小结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等思想家的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这种新思想适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及巩固君权需要,一拍即合。儒家思想在统治者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乃至古代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扭转了汉朝内外交困的局面,其包涵的礼义孝悌廉等传统美德对家庭的和顺,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和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板书设计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历史条件、、1、背景:(1)无为思想已不适应西汉王朝的发展趋势(2)郡县、封国并存导致诸侯实力膨胀,威胁中央的统治(3)经济实力逐步恢复和增强,但土地兼并现象剧烈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2)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3)提出“三纲五常”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实践。(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3)中央设立太学(4)各郡县设立学校第三课宋明理学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宋明理学》,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首先说一下教材《宋明理学》是人教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第三节内容。宋明理学是儒学的重要发展,儒家思想在此阶段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对以后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本课上承第一课、第二课,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学情虽然学生们已经在初中历史学习阶段对宋明思想文化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了解。但本节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多,其中不可避免的要阅读理解文言文,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挑战性,尤其是对于古文基础不好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吃力。因此,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套说课稿【全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6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