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
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StudyonProtectiveDevelopmentofCorridorHeritageTourismResources李飞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王小方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中文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茶马古道等廊道遗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廊道遗产的关注热潮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廊道遗产的现代价值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遗产旅游和文物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廊道遗产秉承和发展了美国遗产廊道和欧洲文化线路的基本理念,是在对两者进行中国化的理论解读后,由笔者提出的、符合我国文化遗产历史状况和遗产保护开发现实情况的新概念,同时它也是一种新型的遗产保护和开发方法。本文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对廊道遗产的内涵、理论源流、价值与功能进行解析,提出了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基础理论和模式,为廊道遗产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本文还以丝绸之路为例,对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进行具体分析。关键词: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1一、引言(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每当一个民族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发展的机遇和前进的障碍总是相伴出现,两者力量消长和彼此间博弈往往决定民族的命运。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在积极寻求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文化复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民族复兴的灵魂和旗帜。在民族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区域旅游规划开发合作,在旅游领域充分体现出文化的魅力,印证了文化遗产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旅游资源这一传统观点。廊道遗产(CorridorHeritage)的概念是笔者在绿道(Greenway)、遗产廊道(HeritageCorridor)和文化线路(CulturalRoutes)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符合我国文化遗产历史状况和遗产保护开发现实情况的新概念。廊道遗产不单纯是一个遗产概念,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是一个区域性、整体性的保护与开发新理念、新方法。2000年三峡库区遗产迁移与保护工作的开展、2002年川、滇、藏“茶马古道”大型综合科学考察活动的举办、2006年中央电视台全程跟踪报道“重走长征路”活动、2007年“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项目启动、2007年京杭运河(杭州段)规划项目招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意味着作为多类别、跨区域的廊道遗产已经为社会所关注。伴随文化复兴的现代社会系统工程,在旅游领域研究探索廊道遗产保护性开发的新理论、新方法有着突出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二)研究方法与框架本文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旅游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以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文献归纳法、逻辑推理、社会调查等为主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2002至2007年作者曾走访并调研长江三峡、“茶马古道”、“丝绸之路”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2北中南三线、京杭运河苏州至杭州段。作者因此获得了对我国廊道遗产切身感受和第一手研究资料。国家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及电子资料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本文研究框架如下图: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3图一论文研究框架美国欧洲绿道遗产廊道文化线路廊道遗产理论回顾廊道遗产内涵理论创新价值功能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地格理论CBD理论ASES模型基础理论开发理论保护模式结论:廊道遗产是符合我国遗产历史状况和遗产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现实情况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廊道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应当以地格理论为基础,遵循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和模式,实现廊道遗产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博物馆模式遗产大舞台模式景观嘉年华模式选题意义与背景案例研究丝绸之路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4二、廊道遗产内涵与理论源流(一)内涵中华文化及作为其精华部分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对于亚洲文化而言,中华文化处于“源泉”和“母体”的地位;相对于欧洲文化,她体现着另一种古老的文明。因此,在遗产理论方面,中国在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和理论的同时,应当看到我国文化的异质性和制度的特殊性,立足于自身,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遗产理论和发展思路。廊道遗产正是继承和发展了国外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的基本理念,并对其两者进行中国化的解读后而提出的概念,同时它也是新型的遗产保护和开发方法。廊道遗产在广义上属于文化遗产范畴,它的基本要素有:历史上形成的,并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或民族交往起过重大推动作用;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塑造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身份”或“民族身份”的象征;以文化价值为核心,突出政治、经济和教育三大功能;廊道遗产不仅本身是遗产,而且在它沿线或区域内分布着较丰富的单体遗产,因此可被视为遗产体系;廊道遗产可以是水路或陆路的,并作交通线路使用;形状可以是线型、放射型或网络状的;对它的保护与开发应该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战略与战术的结合、整体与局部的结合、理念与技术的结合。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5(二)理论源流图二廊道遗产的两条理论源流廊道遗产有两条理论源流:发端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廊道理论和20世纪90年代最先出现在欧洲的文化线路遗产理论。廊道遗产是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的集成,是将两者融会贯通并进行“中国化”的理念处理后,在中国遗产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具体应用。之所以提出廊道遗产以区别于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欧美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作为“文化的浓缩”,中国遗产资源的质量、体量和数量与欧美国家有着很大不同。廊道遗产通常历史悠久、体量庞大,它们跨越漫长的时空与现代文明交汇于今天。廊道遗产的价值对拥有它的民族而言是不可估量的,主要有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四个方面。三、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研究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应当遵循遗产保护开发的相关理论,如邹统钎教授提出的地格理论、ASES模型和遗产保护原真性理论等。(一)地格是廊道遗产旅游的开发基础人有人格,地有地格。地格是一个地方长期积累形成的自然与人文本质特文化丰富,体量不足尺度虽大,文化缺失遗产廊道(美国)文化线路(欧洲)廊道遗产(中国)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6征,这种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倾向于当地人的世界观。地格是地脉与文脉的有机合成。1图三地格构成及与廊道遗产的相互关系廊道遗产沿线的文化景观代表了廊道遗产的地格,它是廊道遗产沿线及辐射范围内人类文明的符号。廊道遗产旅游是将这些文化符号展示给旅游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感知了廊道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享受了美好图景,使紧张的神经得到了松弛,同时旅游者的行为影响着当地人对本地文化的态度,影响着当地文化的自觉与变迁,也影响着廊道遗产的地格。廊道遗产地格的变化将体现在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最终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廊道遗产文化景观的解释与象征意义,同时也影响着廊道遗产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再造。(二)廊道遗产旅游开发ASES模型和CBD理论ASES模型与CBD理论同属于廊道遗产旅游开发的基本理论,前者注重于探讨廊道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后者侧重对开发实践进行理论归纳,两者共同构成了廊道遗产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1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决定因素表现形式共同组成独立形成叠加融合形成构成地格地脉文脉自然资源人文要素文化景观廊道遗产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71.ASES模型邹统钎教授根据国内外遗产旅游实践,提出遗产旅游发展的ASES模型,认为遗产旅游发展的四要素是原真性(Authenticity)、舞台化(Staged-ness)、体验(Experience)和可持续(Sustainability)。原真性是基础,舞台化是手段,通过舞台化的原真性为游客提供独特的遗产旅游体验。舞台化与原真性是从遗产旅游的供给角度出发,体验是从游客需求角度出发,共同促进了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的实现。四者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图四遗产旅游开发ASES模型廊道遗产从形式上表现为路径和遗产地的有机结合,其舞台化其实是廊道沿线单体遗产的舞台化。舞台化过程根据游客的需求对遗产资源进行了提炼筛选与改造,因此有时不是完全真实的,增加了舞台化过程的主控者的意志。MacCannell于1973年首先提出了“舞台化真实”的概念,即根据游客的需舞台化展示与包装可持续发展供给需求目标实现条件基础实现原真性的遗产畅爽体验手段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8求对真实的自然与文化而做相应的改进。2他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改进改变了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游客追求的是文化的原真性,而目的地居民提供给游客的是舞台化的真实。原真性和舞台化从遗产旅游供给的角度对遗产特征进行分析,而体验则是从需求角度出发,研究文化遗产旅游和游客感知的关系。尽管旅游者和遗产地之间没有太多联系,但他们还是乐于在遗产旅游中获得体验(Dallen,1997)。3Alison和Richard(1997)认为,游客访问遗产地所获得的体验是双重的,一方面学到了知识、体验了当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愉悦。4原真性的廊道遗产和舞台化的廊道遗产都能够为游客提供体验,而且体验已经超越了Alison和Richard认为的体验双重性。2.廊道遗产旅游开发CBD理论社区主导开发模式(Community-BasedDevelopment,CBD)是与企业主控开发(Company-DominatedDevelopmentCDD)模式相对应的一种发展模式。企业主控发展模式强调企业对旅游开发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企业决定开发的方向与方式,企业像吸管一般把利润吸走,地方受益较少。CBD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强调的是地方社区控制。52MacCannell,D.(1973)StagedAuthenticity:ArrangementsofSocialSpaceinTouristSettings.AustralianJournalofSociology79(3):589-603.3Dallen,J.T.(1997)TourismandPersonalHeritageExperience.AnnalsofTourismResearch24:751-754.4Alison,J.B.andRichard,C.P.(1997)Conceptualizingtheexperiencesofheritagetourists.TourismManagement18(2):75-87.5邹统钎,李飞.社区主导的古村落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9图五社区主导(CBD)的廊道遗产开发模式廊道遗产空间范围大,社区主导开发模式主要表现在每个地域节点上。廊道遗产地域节点可能是城市,也可能乡村。(三)廊道遗产旅游保护的三种模式廊道遗产由于其体量大、包括的单体遗产多、跨区域分布等特征,使对其保护具有相当的难度,研究廊道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是我国廊道遗产旅游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图六廊道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廊道遗产保护性开发经营者的共生化社区主导开发(CBD)遗产保护决策权的民主化产业链的本土化社区发展游客满意逼近真实的遗产旅游体验旅游效益最大程度本土化完整真实地积极保护衍生体验性基础条件促进舞台化原真性可持续遗产大舞台景观嘉年华生态博物馆体现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101.生态博物馆模式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九次大会第一次提出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生态博物馆强调社区本身就是被保护的对象,它要求里面的每个人都要小心保护文化遗产。1985年国际博物馆协会自然历史博物馆委员会的定义为:“生态博物馆是这样一个机构,通过科学的、教育的或者一般来说的文化的方式,来管理、研究和开发一个特定社区的包括整个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整个传统。”生态博物馆是人与自然融合的产物,它并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我们将保护地域
本文标题: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