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21.桃花源记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由湖南的风景区“桃花源”引出课文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子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怡然便要还家邑人语云郡下诣骥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A.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教师要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B.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朗读时出现的问题。四、学生结合相关注解自主阅读课文,并讨论文章的内容与结构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2.标出文中能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成题目)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3.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㈠、(1)发现桃花源。㈡、(2—3)进入桃花源。㈢、(4—5)离开而复寻桃花源未果。五、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自主完成相关字词的学习。可分组练习讨论(在文中相应位置做好笔记)1.古今异义词归类词语古义古义举例今义鲜美鲜艳美丽芳草鲜美(味道)新鲜交通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交通运输妻子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不管(连词)如此像这样说如此这样缘沿缘溪行缘故,缘分延邀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长.延伸不足不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充足2.一词多义归类词语第一种意思第一种意思举例第二种意思第二种意思举例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乃竟然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是失败乃兵家常事复再不复出焉又又复延至其家3.同义词都:悉—并—咸—皆邀:要—延沿着:缘—扶4.通假字要:通“邀”5.特殊用法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7.重点词语落英缤纷欲穷其林豁然开朗俨然属怡然自乐既叹惋及郡下诣遂迷欣然规往津六、布置作业。1.将课堂所做练习完成在作业本上2.用现代文复述课文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抽查相关词语2.请同学复述课文二、精读课文,体味品评1.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丽,如果你是一位桃花源中的人,请你用下面的句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乡:这里的美(景色、民风、生活),你看。(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还可加入自己的细节创造)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与后文中哪句相话相呼应?“大惊”,“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人们听完渔人述说后“皆叹惋”,请你猜想一下渔人述说的内容。外界人们在改朝换代中所受的苦难5.介绍到这里,相信你们已经对桃花源有了全面的认识了,那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所认识的桃花源的特点。参考:我们桃源的风景优美/我们桃源的民风淳朴/我们桃源人民的生活幸福…三、齐读全文,探讨主题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结果有什么好处?明确:照应开头;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说明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样的理想?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这样的理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渴求实现的。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外练习六、教学反思2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背诵并翻译课文;2.能正确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教学重点1.加强朗读学习,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全文内容。2.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3.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争取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之美《爱莲说》中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人各有志,人各有爱,在世人都爱豪宅名车的今天,如果谁告诉你他爱陋室的话,你准定认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为他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来赞美,一间简陋的居室,究竟美在何处呢?他就是刘禹锡。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美文精品——《陋室铭》。二、作家作品之美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作者和“铭”的特点。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任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三、诵读感知美1.文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就从朗读入手解读它。老师先抛砖引玉,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础知识是学习的重点之一。(由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字词的目的)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帘青:映人。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四、品读欣赏美我们不仅能通过阅读感知到陋室的形象之美,还能通过品读欣赏出陋室的意象之美。有哲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文就是我们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窗口。本文的美可以概括为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板书三美)1.探寻语言之美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②摇头晃脑的。(也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生读课文)2.欣赏形象之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陋室内外是何颜色?景色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雅)鸿儒可否换成群儒?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7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