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历史各册主干知识(一)
初中历史主干知识发布时间:2009-03-30作者:天涯共此时来源:中史在线浏览数:10372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主干知识一、远古的传说和社会变革1.知道炎帝、黄帝和、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4000多年前,相传在黄河流域,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十分有名。(1)炎帝:姓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还发明了陶器,他遍尝百草,发现很多可以治病的药物,被尊称为炎帝神农氏。(2)黄帝:姓姬,号轩辕氏,他聪明能干,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还发明了加工谷物的蒸煮食物的用具。传说铜器、车和船也是他发明的。黄帝战胜炎帝后,黄、炎部落结成联盟后,不断融合邻近部落,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3)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用“疏导”的方法,经过13年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4)传说和史实的区别:近代科学思想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些“历史资料”记载的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资料称作“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2.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1)春秋五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先后做过霸主。(2)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齐、楚、燕、韩、赵、魏、秦。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3.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商鞅变法内容: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厉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2)评价: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改革,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3)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变革是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新时代进步的潮流。经过商鞅变法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上封建制度取代了奴隶制度;经济上由于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私立并出租,奴隶主变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了解秦兼灭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1)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方面:自称“始皇帝”;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在秦朝建立起来了。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民族关系(或军事方面)方面: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长城,维护了北边的安定和国家统一,派兵统一少数民族,修灵渠。(3)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怕的共同愿望;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1)主要史实政治方面:削弱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经济方面: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加强思想大一统。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民族关系方面: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军事方面:派后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2)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在他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大一统格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在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方面: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对外交往方面:开拓了丝绸之路。总之,汉武帝统治期间,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1)张骞通西域西域的地理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两次通西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贡献:了解西域各国情况,沟通了西域各国与西汉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而且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渗透,也密切了汉族也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热点链接:2008年奥运圣火)4.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移都城,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提但是和鼓励鲜卑人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话,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贵族官吏在朝廷上必须说汉话;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他用汉字理处公文、写诗,为鲜卑贵族做出示范。5.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1)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2)发展: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发展科举世无双,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设殿试,创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3)明清时期:考试内容选自四书五经的文句,考生答卷必须要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所论述的内容须遵循宋朝朱熹的《四书五经》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即所谓八股文。6.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第一,政治方面,吸取隋亡的教训,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第二,经济方面,轻徭溥赋,减轻农民负担。第三,简法轻刑,调整修改法律。第四,教育方面,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第五,民族关系方面,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2)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公元599年1月23日诞生于一个李姓贵族家庭里。626年,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他以贞观为年号。李世民在位(公元626—649年)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族等诸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国力不断加强,从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所谓“贞观之治”的繁荣兴旺局面。为后来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对后世、对世界都产生过比较深远的影响。这无疑是同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相一致的,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7.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P10至P11)(1)武则天: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颇有政治才能。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2)“开元盛世”:712年,李隆基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年号是开元,开元年间(713年至741年),唐玄宗以唐太宗为榜样,效仿“贞观之治”,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第一,任用贤能;第二,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第三,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第四,实行“宽仁”政策,废除武则天时代的酷刑苛法;第五,倡导节俭。经过唐玄宗的治理,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有新的发展,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8.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1)唐与吐蕃的关系:唐朝时,吐蕃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的祖先。七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布统一各部,建立了以逻些为都城的强大政权。松赞干布一再向唐皇室求婚,唐太宗满足了松赞干布的愿望,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仿效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室求婚,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他。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并在今拉萨大昭寺门前建立了会盟碑。(2)唐与南诏的关系:唐朝初年,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在今云洱海一带建立了六个政权,称为六诏。8世纪前期,在唐朝扶持下,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蒙舍诏统一了各诏,建立了太和城为中心的南诏政权。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和唐朝的关系更加密切了。(3)唐与回纥的关系:回纥,亦称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贞观年间,唐朝灭亡东突厥时,回纥曾出兵助战。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建立回纥汗国后,主动向唐朝表示友好,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从此,回纥可汗由唐朝册封成为制度固定下来。755年,安史之乱,唐朝向回纥求助,回纥兵帮助唐军收复了长安、洛阳。唐朝与回纥的关系更加密切。9.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1)遣唐使:唐朝时,中日两国交往频繁。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官方十多次派遣唐使节到唐朝访问。跟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僧人、留学生等。遣唐使完成外交活动后即行回国,僧人和留学生则要在中国生活很长时间,有的终生不归。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空海、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是突出代表。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创造日本文字;生活方式上保留唐朝风尚。(2)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两国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3)玄奘西行: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和传授佛学,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及弟子们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唐朝鼓励对外交往政策,对外贸易活动频繁。三、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繁荣农业方面:南方灌溉技术和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南方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原产北方的小麦、粟和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手工业方面: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此后,棉纺织业成为我国古代手工业中一个重要行业。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业生产中心。商业繁荣: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交子”。南宋时发行了纸币“会子”。(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夏商到秦汉时期,我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从农业看: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苏州和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从手工业看:南方的棉纺织业、丝织业、制瓷业、造纸业和造船业等在全国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商业看:其发展水平从总体上看也超过北方。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所占比重超过北方,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2.宋代社会生活(1)衣食住行的变化衣:不同行业穿不同特征的服装、妇女服装样式变化最多、官服不平民百姓服饰不同。麻布仍是主要衣料。食:北方人仍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开始普遍食用植物油,东京等地烧煤已很普遍,饮酒之风十分盛行。住:农民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以瓦顶平房为主,贵族官僚住宅富丽堂皇,有园林式住宅,高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各册主干知识(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8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