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中文言文课内阅读复习
1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一、填空(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五柳/靖节先生,东晋(朝代)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归去来兮辞》。(2)用原文语句回答:①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描写桃花源中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世外桃源,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缘.溪行沿着(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以…为异再想要走尽,走完(3)豁然开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起来(4)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6)阡陌..交通田间小路(7)黄发垂髫....老人小孩(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已经沿着以前的(10)及.郡下,诣.太守。到到尊者那里去(11)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计划(12)便舍.船放弃(13)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请便要.还家。通“邀”,邀请(15)见渔人,乃.大惊。竟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此中人语云..。告诉说(17)其.中往来种作。代词,田间既出,得其.船。代词,他的(18)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向所志.寻找标记寻.病终不久2(19)寻向所志,遂.迷。终于后遂.无问津者。于是遂.与外人间隔。终于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都(20)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都三、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2)仿佛..若有光古:鲜艳美丽古:隐隐约约今:味道好今:好像(3)阡陌交通..(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交错相通古:妻子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丈夫的配偶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用说,更不用说古:不值得今:连词,无论今:不够四、翻译文中重要句子。(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村中人看到渔人,于是感到很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村中人问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五、简答题(1)“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战乱频繁、人们妻离子散,无家可归、徭役沉重,社会不安定(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安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没有剥削。为了与现实的黑暗、不安定的社会作对比,表达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不满。第22课《陋室铭》《爱莲说》一、填空3(1)铭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本文押ing韵,韵脚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2)《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3)这两篇短文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4)用原文语句回答:①《陋室铭》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作者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④文中最能反映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⑤对莲的品质高度概括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有仙则名.出名(2)有龙则灵.有灵气(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只品德高尚(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的人平民,学问浅薄的人(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乱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6)可爱者甚蕃.。多(7)自.李唐来。从(8)濯.清涟而不妖。洗涤4(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生枝蔓长枝节更(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11)陶后鲜.有闻。少(1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三、翻译下列句子。(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交往没有学问浅薄的人。(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3)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第26课三峡一、填空1.文中写山连绵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文中正面描写山形的挺拔险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秋景萧5瑟凄凉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课文中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对此也有描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4.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通“缺”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3.或.王命急宣有时4.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早晨傍晚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飞奔的马驾比快6.素.湍绿潭。白色7.绝.山献..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8.飞漱.其间冲荡9.良.多趣味实在10.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早晨寂静11.属引.凄异延长三、一词多义沿溯阻绝隔绝属引凄异连绝绝岩多生怪柏极属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哀转久绝消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若四、翻译下面语句。6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的悬崖,叠层的峭壁,把太阳和天空都遮蔽了。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到了正午和半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在山峰之间冲荡。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五、简答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从山和水这两方面。写山,体现连绵不断,遮天避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色。2.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三峡的山:山高、山密、山险。夏季江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3.文7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第27课《答谢中书书》一、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陶弘景___,是南朝梁时(朝代)的文学家,世人称之为“山中宰相”。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答谢中书书.书信2.四时.俱备季节3.晓雾将歇.消散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鱼6.未复有能与.奇者欣赏三、解释下列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入水底。2.实是欲界之仙都。这真是人间仙境啊。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从谢灵运之后,再也没有能够欣赏山川的秀美的人了。四、简答题此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的得意之感。8《记承天寺夜游》一、填空。1.《记承天寺夜游》是__宋__代诗人___苏轼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三苏__”。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月色__,“藻、荇”、是指__竹柏的影子__,此句运用了__比喻_的修辞手法。3.本文描写了月之美,作者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欣然..起行愉快的样子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4.怀民亦未寝.睡觉5.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到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三、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寻访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就寝,我们相伴着一起漫步在庭院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9月光下的庭院像积水般澄澈,水中的藻类、荇菜相互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两字?试结合写作背景加以分析。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清闲的人,其中包含了作者抑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我排遣,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本文标题:初中文言文课内阅读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0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