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研究报告
《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研究报告》四川省盐源县中学初中语文组一、研究动因对于我们边远山区的师生来说,古文的教学和学习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词、虚词的掌握不够牢固,更不会灵活地运用;课外古诗、文不会阅读;对古文的句式掌握不到位;不会用推测法阅读;一词多意在不同句子中不会推测;优秀的古诗文又不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这样的问题我们着手对初中文言文阅读进行研究。我们在古文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因为现在遗留下来的中国古典文化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在历史长河中凝结而成的千古绝唱。在时间的考验中筛选出来的永垂不朽的佳篇。所以,现在我们教学中古诗文更是经历的历史的风雨,汇聚了古代名人的语言精髓,呈现给我们是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她包含了典丽精工的、文采翩翩、情感真挚的优秀篇章。所有这些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供了富于弹性的潜在能源。为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我们应指导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审视能力,这就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重任。让学生的大脑在纵横古今的文化中智光闪烁。二、研究思路(一)、古诗文阅读策略研究1、抓住诗眼,感受诗情美每一位作家的出名在于一部作品甚至是一首小诗,其中最精美的只是这里边的一个章节、一篇乃至是一句,特别在诗中就离不开诗眼,这诗眼就代表了全诗的神、情、景等,诗眼可以透射整首诗乃至诗人的心神,抓住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诗眼的阅读运用是学习古文的一道亮点,古诗文就如一棵树,诗眼是树上的一朵亮丽的鲜花,让人心旷神怡,阅之心动,闻之馨香。①我让学生去找每首诗的诗眼,这儿举两位同学为例:学生诗人作品诗眼诗情马福富苏轼《江城子·蜜州出猎》聊发少年狂刹敌报国之狂、报效祖国的决心兰家瑞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如初三上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聊发少年狂”这诗眼就在于一个“狂”字上,狂在场面上,狂在百姓面前,狂在诗人杀敌报国之狂。由猎手之狂过渡到英雄之狂,体现了作者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专。这是从诗人的行动与气质上来阅读古诗,学生觉得简单、明了的心态。又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诗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的“春蚕”、“蜡炬”比喻自己别后执着寻求的决心,至死不渝的思念以及无穷无尽的离愁别恨。这是他对爱情的表白息尚存,志不稍懈。周汝昌说这两句“看似重叠,实则各有侧重点”。上句情在缠绵,下句话归沉痛,合则两美,不觉其多,退侧精诚,生死以之,学则重情理,除此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把这诗句灵活运用到写奉献,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写作对象中,让学生随时理解随时运用,达到卷舒自如,明白如画之感,古诗阅读抓住诗眼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这些精粹雅致的语言也让我们心醉神迷,我们学生能娴熟地运用,笔下生花,智慧潜滋暗长。○2、资料收集(见资料袋)○3、成果:学生拿到一首诗自然的会找出诗眼,也自然去感受诗情美,就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方法形成了规律,学生不觉得难,老师也有法可寻。2、抓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一篇文章,一首诗都有精彩的片段或精典的名句,我们这里谈谈诗的意境,诗眼是整首诗的灵魂,它的意境非常的幽远,是诗歌的审美之所在,是阅读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之处,它更是打开这首诗的阅读钥匙。○1、这里看几位同学的部分资料收集学生诗人作品关键句(诗眼)学生欣赏王珍曹操《观苍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星、汉之美,表现诗人的胸怀也如此,有远大的报复罗雪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诗的意境主要表现在忧乐心态,反映在面部表情,为国为民的忧乐心态罗京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空、阔、平、直、明、构成一幅优美空阔宁静的境致如:曹操的《观沧海》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宏伟的意境,抒发壮志豪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能感觉出清澈如境的水与明亮的日、月、星、汉的交映之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揭示全文件主旨,展示作者抱负的诗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同样能感受作者对当时社会牟忧乐心态,反应在面部表情中而表现在他崇高的精神状态;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的悲凉,意境空阔而又悠远的诗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出空阔的平面,直直的孤烟,清澈如镜的长河和温暖的太阳,给人一种较高的审美情趣。《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宦海沉浮,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了事物的欣欣向荣的状貌,李清照《醉花阴》中最能表达佳节怀人的相思之情的诗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悲的诗境“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无题》中描写无私奉献为别人鞠躬尽瘁的诗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春蚕勤劳吐丝的忙碌,工作的动作和蜡炬默默无闻的牺牲自己的形象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相比喻君子即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诗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这些意境都能表现整首诗的思想内容,有了这些诗境,该诗歌才成为千古绝唱,成为不朽之作,有了这些诗境才会在读者心目中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欣赏好这些古诗阅读理解,我们教育学生,让他们背下这些名句,在古文阅读中对学生有所帮助,更会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2、资料收集(见资料袋)○3、成果:学生拿到诗歌后,思考的是关键句里边的图画美,与诗人的心情联系是什么,怎样交融的,所反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在欣赏诗歌时,这一思维也成了规律,老师好教,学生好学,诗歌的欣赏分不断的提高。3、抓住诗歌中的动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诗歌中的动词是诗歌的心神,更是文学的灵气,它使的图画在读者心目中活动起来,锤炼语言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功之一,苏联的作家阿·托尔斯泰认为“在艺术的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他说:“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词,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你的句子”。下面的诗句中前一句末尾方框内的字被虫蛀掉了,“身轻一鸟?,抢急万人呼”。写的是武将蔡都尉的功夫与枪法,有人说被虫蛀掉的可能是“落、起、下”等,这仅仅是些动作而己,原作中是“过”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写出了他的纵跳象鸟飞过一样,又轻又快又高,非常的形象。苏小妹问东坡:“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各加一个腰,应该怎么加?”东坡说“摇、映”两字,小妹却说不行,又改成“舞、隐”小妹认为不是很好,各位要求小妹自己填,她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更有形象感和人情味,“失”更是把月下梅花若有若无仙境般朦胧的美烘托了出来。“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形成诗的曲线美。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字游子的思乡之切,念人的痛。总之分析好、运用好动词就理解了诗歌的大半意思,所以抓住动词阅读是古诗文的钥匙,意境是文章的图画,是诗文中美的体现,也是阅读古诗文的钥匙。④动词的地位和作用:动词是诗的灵气,动词使诗境动起来。成果:学生会锤炼文字,老师会抓住诗歌中的动词来分析,诗歌的欣赏对学生来说不再是难题。(二)、古文推测阅读策略研究①研究的原则:与评价问题无关的不要深究;难认的字不必去弄明白;对加点的字大脑要灵活,尽力考虑到引伸;遇到的字用平常课文教学中的知识去解决。我们教师教学生时,要注意灵活的教书,灵活的授与学生,不能死教,否则学生的大脑是死的,我们教育学生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能灵活运用老师所传授的东西,这是评价老师与学生的聪明之举。我们平时书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常识,把它作为打开阅读与写作的钥匙,也就是让学生最终达到能言善辨,用语自然,阅读灵活,疏通文意,理解创作的意图。古诗文这个板块,学生阅读起来非常的难,我们教师理解起琰也并不那么简单,针对这两者之难,可以研究一下古诗文件“推测阅读”的方法,对我们教师与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举些实例来操作一下:高适的《燕歌行》中有这样两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根据字面的翻译前句“汉家烟火,灰尘在东北”这样直译就没有任何意义,不可能表现出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我们要教会学一推测,如:“汉”是唐朝(汉皇重色思倾国)“烟尘”只是一般的雾与灰尘就无意,所以推测烟尘一般指战火纷纷之后留下的残迹,这样把关键的推测为“汉家的战乱”就可以表现出战火纷纷[烟雾弥漫、国家的动荡、人民不安的生活状态,第二句的“辞”一般是辞别之意,引申为离开,“破”有译“突破”、“破坏”,这些意思就不好,所以我又推测为突破可破坏残余的敌人,但没有这种说法,我们就轻轻的再推测为“攻破”意思就更近一点了,然后用引申的方法译为“攻打”这与“烟尘”可以衔接了,理解起来就自然是诗人情感表达的流露。王维的《洛阳女儿行》中有这么一句“才可容颜十五余,画阁朱楼尽相望”。我们把“才”推测为“只是”或者不用它对原文的意思影响不大,关键知道容貌十五多,一个人不可能有十五多的容颜,即使有也只有理解为她情绪不稳而在脸上表现出无数的情态,这种说法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推测,既然题目是写“洛阳女儿”不可能写情绪问题,在作家笔下的女儿多数是赞美的,很可能是写佳龄容貌,所以推测为后一种,“画阁朱楼尽相望、“画阁朱楼”只能推测为“美丽的”,与后面的几个字联系起来就是“她住在美丽的地方”,再进一步的推测就成为“她住的画阁朱楼富丽堂皇”这样就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诗的写作意图,在推测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两点:1、不重要的或不能理解的可以不管。2、主要的句子和关键词思维要活跃些,然后用引申的方法,尽力排出不可能部分,推测起来与文章表达的愿意大同小异,也就达到了我们阅读理解的目的了。②成果:学生掌握古文,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古文阅读的得分率比以前高多了。(三)、重点的实词与虚词的勾画与延伸阅读我们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实词和所有的虚词都作为重点的处理,而是抓住重点的处理,抓住重点的运用频率较高的部分教给学生,学生才会容易掌握。①虚词的勾画运用与延伸阅读策略研究我们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虚词不多,重点掌握以下几个就足够了,它们是“者、而、其、以、焉、虽、然、乃、于、为”等,这几个文言虚词虽然很少,但在文言文中是中流砥柱,在阅读理解和疏通文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它们,句子就无法翻译,无法实现它们应有价值。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它们,多用点时间去背,在课外出现才灵活运用、灵活推测。由于一个虚词有无数种解释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同一虚词的几种不同用法推销给学生,在阅读时根据句子的上下意思该做哪种理解。把不同几种解释一种一种的套,选择最恰当的一种让学生仔细推敲运用,下面我们举几个虚词作示例:之:1、助词,作“的”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小大之狱)2、作动词,“到、去、往”讲(辍耕之垄上)3、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宾语前置标志、助词(何陋之有,何罪之有)5、代词,作“他、它、她”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6、音节助词,无义,一般不译(公将鼓之,久之目似瞑)以:1、作“因为”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作“凭借”讲(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可以为师矣)3、作“把”讲(投以骨)4、作“用来”(河曲智叟笑而应曰)5、作“以致”讲(以塞忠谏之路)6、作“按照”讲(策之不以其道)7、作“依靠”讲(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8、通“已”讲(固以怪之矣)然:1、作“这样”讲(文利其然也,谓为信然)2、作“然而”讲(然志犹未己)3、作“的样子”讲(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作“虽然”讲按以上的这种方式给学生,在阅读理解的时候这个虚词应该怎样理解与运用,要求学生用排除法,把不适应于文中的排除,那么该作哪种理解就简单得多了,我们把名篇中的虚词掌握好后在课外阅读时再出现就可以灵活处理了,阅读理解就不难了。“而”字:主要作连词用连接形容词,动词或者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两种行为的关系。①:开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②:承接关系:可译为
本文标题:初中文言文阅读策略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0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