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国际合作促进解决中国能源问题
2007.3目录国际合作促进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政热经热”—中日人民的共同愿望中科院与丹麦公司共同设立专项研究经费陈竺:知识创新工程中的国际科技合作中日科学家研讨战略科学发展张福绥院士获美国贝类学会杰出奖刘伊克新任国际学术刊物副主编友好往来国际合作促进解决中国能源问题2007年3月19日,路甬祥院长在会见英国BP集团首席执行官JohnBrowne勋爵时,高度评价了中科院与BP自2001年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在能源领域进行的合作。他说,CAS-BP研究项目是迄今为止中科院与国外企业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项目合作在过去6年里稳步进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中英双方政府均高度重视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合作。路院长表示,CAS非常重视与BP的合作,重视与其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煤炭消费量占中国能源总消费量的70%以上,中国电力的80%以上依靠煤电。因此,清洁能源,特别是洁净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保障现阶段及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科院希望通过国际合作,解决支撑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能源问题。会谈中,路院长还对BP公司长期在我院大连化物所协调双方合作的MartinAtkins博士,获得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表示祝贺。这是我国为在国际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设立的昀高奖项,是对中科院与BP科技合作的充分肯定。Browne勋爵表示,BP高层非常重视与中科院开展包括大连化物所在内的战略合作。BP希望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国建立长期可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他认为,双方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前景等也是合作成功的重大因素。双方一致表示,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骨干力量的中国科学院,在技术开发、工程化实施与管理、技术商业化推广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与经验丰富的国际知名大型企业BP的战略合作,必将实现双方优势的互补,有利于促进中国能源技术的转化与产业化,并在洁净能源领域产生新的合作商机,促进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改善环境做出贡献。双方希望能够着眼未来、以诚相待、开放透明、互惠互利、互谅互让、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洁净能源,特别是洁净煤技术,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能1源效率,降低能源服务成本,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国际合作局)“政热经热”—中日人民的共同愿望应日本国会参议院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率全国人大代表团于3月22日至28日访问日本,举行了中国全国人大与日本国会参议院定期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路甬祥在会议结束时的总结报告中表示,通过交流,双方取得了不少共识。路甬祥表示,双方一致认为,中日关系是各自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日友好不仅造福于两国人民,也有利于本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发展与合作。会议是成功的,中方对会议结果表示满意。双方应抓住当前两国关系改善的机遇,扎实开展各领域的合作,培育战略互信,发展战略互惠,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去年10月,中国全国人大与日本国会参议院在北京签署了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的谅解备忘录,此次访问是双方正式启动该机制。几天来,双方代表分别就政治安全、经贸关系和能源环保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的讨论。日本参议院议长扇千景会见了代表团并出席首次会议开幕式。日方团长松田岩夫等20名来自日本参议院六个政党的参议员参加了会议。访问期间,路甬祥副委员长分别会见了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官房长官盐崎恭久、外相麻生太郎等日本议会领导人和政府主要官员,还会见了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和公明党、共产党、民主党等党派的负责人,以及日本友好团体负责人。中方表示,去年十月,安倍首相成功访华,双方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达成重要共识,中日关系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四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将正式访日,这对巩固当前中日关系改善势头,推进两国长远合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应共同努力,在尊重历史和国际法准则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事关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历史和台湾等重大问题,维护两国关系大局,使中日关系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日方表示,过去几年,日中关系一度处于“政冷经热”。改变这种状况,使两国关系走上“政热经热”的发展轨道,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安倍首相上任即选择中国作为第一个出访国,体现了日方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的决心。日方热切期待着温总理四月访日,就构筑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和框架达成共识,使两国合作更上一层楼。双方一致认为中日经贸关系是构筑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部分,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潜力也很大。双方均表示应更加重视、支持和促进两国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在会议讨论中,双方也就各自关切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中方表示希望日本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取消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不公正待遇等。日方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表示关注。关于节能和环保问题,双方积极评价两国通过组织论坛、签署协定和实施项目等方式加强了信息共享和技术合作,并就深入和扩大有关合作进行了探讨。在东京,路甬祥副委员长还分别会见了日本科技界著名人士。在与原文部大臣有马朗人、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理事长吉川宏之的会面中,双方就中日两国科技界加强战略和政策方面的交流以及共同提高创新能力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3月24日,路甬祥副委员长一行利用周末时间参观了长崎综合科学大学,听取了该校几位教授关于生物能源技术、锂电池以及LSI高端系统应用技术的开发情况介绍。在行德威夫校长主持的欢迎仪式上,路甬祥副委员长在致辞中说,长崎是日本离中国大陆昀近的城市,也是日本昀早与中国通商的口岸之一。希望长崎大学发挥地区优势,在推动中日两国在科技和教育交流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3月27日,路甬祥副委员长还会见了丰田汽车公司名誉会长丰田章一郎先生,听取了他关于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情况。路甬祥副委员长说,丰田汽车公司在积极参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大2力参与中国的环保事业,由该公司与中日科技与经济交流协会以及河北省林业局在丰宁县共同实施的环保项目六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此他表示赞赏。(国际合作局)中科院与丹麦公司共同设立专项研究经费丹麦诺和诺德公司与我院3月4日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在中国设立“丹麦诺和诺德-中科院专项研究经费”。费用将主要用于资助或者联合资助生物制药和糖尿病相关的学科领域和技术研究,包括蛋白质化学、免疫学、炎症、毒理学、肿瘤学、内分泌学以及给药系统等方向。“我们希望与诺和诺德的合作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在代表中方签约时表达了对这一合作的期望,他同时担任丹麦诺和诺德-中科院专项研究经费的管理委员会主任。他说:“专项研究经费的设立将会使中国和丹麦的科学家业已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得到加强。诺和诺德在中国以其在糖尿病防治领域的突出表现而赢得了普遍尊重。我们十分看好此次与诺和诺德的合作并且相信双方都将从中获益。”2002年1月,诺和诺德在北京设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中心,这也是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研发中心。经过5年的研究实践,诺和诺德决定投入200万美元,与中国科学院合作设立专项研究经费,支持中国在糖尿病和生物制药方面的研究。“这一合作体现了诺和诺德对于中国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我们对推动中国健康事业发展的长期承诺,”诺和诺德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唐迈之博士表示。他还强调诺和诺德会持续不断地把昀新药品引入中国并更多地支持和参与本地的研发工作。(国际合作局)陈竺:知识创新工程中的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和成效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实质性的国际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迎来送往”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发展到了现在“顶层设计”、“战略谋划”的阶段。不只是简单地派一些人员出去进修、学习。现在已经能够做到在中国的本土上建立一些大科学工程和一些战略性合作项目,把国际的创新资源有效吸纳进来。团队合作得到进一步的推动。中科院积极探索与国外团队的合作机制以及创新合作模式,已经共建了一批联合研究所、联合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小组与核心团队,互利开放的国际合作局面正在形成。如与德国马普学会构筑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先后建立了1个联合研究所、6个青年科学家小组和9个伙伴小组;与法国共建了1个联合研究所和3个联合实验室;与俄罗斯共建了6个联合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通过这些形式,我们可以有效吸纳国际创新资源,提高科研能力。仅以2005年为例,通过中外联合单元发表的论文就有1868篇,申请专利117件。中科院与国外的多边科技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前,我们的合作大多是双边合作。现在,我们在双边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多边科技合作也得到积极开展。我院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国际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建设与运行以及国际科技组织的重要活动。知识创新工程开始以来,我院的国际科技合作产生了“质”的变化。2006年,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我们派出8000多人次,接待来访16000多3人次。以前到中国来的一些外国专家,大都讲一两次课而已,现在,很多外国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和我院的研究人员一起搞研究,还有人长期在我院工作。我们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在进步。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外贸总额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治上,中国提倡世界多极化,提出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应该说,这些都为我们的国际合作创造了非常好的大环境。而科技合作实际上是与经济合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二,中科院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研究水平显著提升,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基础和源泉。通过不断开展国际合作发展战略研究,我院提出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的新思想和新举措,我们还注重引入先进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构建创新文化。通过这些工作使我院对国外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中科院的国际合作将继续加强自主创新加强自主创新,首先要继续提升我们自身的科研水平。重大的国际合作往往涉及学科或领域发展的新方向,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需要很好的学术前瞻性和战略性,还要有世界一流的学术带头人,只有这样才可能提出能对国际学术界产生影响的学术问题。其次,要搞一个国际合作,特别是重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还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支撑,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入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在国际合作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国际合作不是为合作而合作,而是知识创新中的应有之义,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本身的起点要高,需要平时科研工作的积累,这样凝炼出来的科学问题就不是一个枝节,而能成为复杂系统里的节点,能代表未来科学主流的重大研究方向或生长点。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国际合作分成两张皮是不对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合作基点,才是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前提。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目标中科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发展规划(2006-2010)》,创新三期,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合作共赢,立足前沿、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与欧、美、日、俄、澳等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与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的联系与交往。要围绕“1+10”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遵循国际合作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协议,加强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谋划,全球性合作与区域性合作并重,双边合作与多边并举,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合作相结合,科技合作与经济文化多边合作相呼应。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的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全院国际合作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战略性提升,使中科院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合作十分活跃、区域科技合作中能够起到引领或核心作用,在重要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积极影响的国家科研机构。围绕这些战略目标首先要提高对国际合作的认识。其次,要深化国际合作战略研究,积极配合中科院“1+10”创新基地建设,调整国际合作格局,使之符合国际创新资源的分布。创新三期,我们希望配合基地建设,形成国际合作的强大支撑,吸纳我们需要的国际资
本文标题:国际合作促进解决中国能源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