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AI人工智能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特点。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3.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教学难点: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提问法、对话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欣赏歌曲《东方之珠》,引出香港。进而提出香港回归事件。1997年7月1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被英帝国强占10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百年的屈辱终于被洗刷;中国迈开了祖国统一的第一步。今天让我们跟随新闻记者们一起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板书课题)。二、回顾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及其分类?明确: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通讯、消息、特写、文学报告。狭义专指消息。本文是一篇特写,所以在此处重点介绍特写。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3.新闻的特点:明确:1一事一报。一条新闻,只报一件事或一件事情的一个方面。2篇幅、语句要简短。在有限的篇幅内说清一件事情。3选点尖。选择第一落点,或主要矛盾的焦点,或戏剧性冲突的部位。4用事实说话。没有主观意见,让读者只看到事实,看不到记者的身影。5微言大义,事件型小切口、时政类大背景。由一个引人的新闻事件引入,着重写这个事件本身,然后提出普遍意义和时政价值。新闻事件切口要很小,采写要非常具体,要有细节。4、新闻的结构明确:1标题(正标题、副标题)2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4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5结语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三、介绍作者写这篇新闻的背景。明确: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四、生字词凝重(níng)紫荆(jīng)停泊(bó)掩映(yǎn)世人瞩目(zhǔ)旗帜(zhì)接载(zài)凝重:庄重。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接载:接待、装载。易帜:变换旗帜,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序幕:指重大事件的开端。子夜:半夜。退役:军人役期满后停止服役,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战舰不再执行任务。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明确:1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2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3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六、提问:什么是“不列颠尼亚”?明确:不列颠尼亚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来演变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一样。要说有所区别,那就是当年,也就是18世纪上半叶,詹姆斯·汤姆森创作了同名诗作——《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在他40岁的时候,这首诗被托马斯·阿恩谱曲改编成同名合唱歌曲,即英国海军军歌,同时也是英国国歌之一。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唱这首歌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如今这首歌以及这首歌所表达的意境仍为英国人所钟情怀恋,每逢重大活动庆典,英国人都会摇动旌旗,齐声高唱。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本次课,我们对新闻有了一个大致的回顾,并且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了梳理。请同学们下来去收集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第二课时一、课前导入上一次课我们已经对文章的结果进行了梳理,并让同学们收集了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资料来对本篇新闻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二、分析课文(由PPT明确参考答案)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明确: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2.导语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3.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场景,这些场景有什么作用?每次降旗又有什么样的意义?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意义—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意义—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场景三: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意义—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怀抱。(ppt播放香港会展中心的旗帜交接仪式)场景四: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场景作用——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4.请同学在课文中分别划出是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内容。教师提示:1现实场景:现实场景是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即指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新鲜的事实,才能够成为现实场景。2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环境条件指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介绍背景,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又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并且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并有丰富内容、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用。明确:1现实场景:四个场景2背景材料:在课文中每一场景之后都紧跟新闻背景。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5.结语分析1精确的时间有什么作用?明确: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的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这一天。作者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通过精确记下英国统治的时间来表现的,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得表达出国民激动之情。2当你了解到经过156年5个月零4天,中国国旗重新飘扬在上空,你有何感想?(请同学自由发言)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应怎样理解?明确:“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着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暗写英国的殖民统治结束,点明题意。这里既没有讽刺,也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三、语言品味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明确:强调了这次升旗是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统治的结束。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3.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学生自由讨论)四、问题探究1.“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明确: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3.文章中出现几次“最后”一词?有什么作用?明确:五次。在全文中随处可见,随时随地不笼罩着一种沉重感,庄严肃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五、新闻用事实说话,作者的情感应自然流露于真实细节的选择中,适当运用细节可以使新闻事实“活”起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说说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明确:新闻写作要力求简约、含而不露,作者的情感要通过朴实的语言而不是浮华的形容词来实现。例如,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彭定康在“30日下午”这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在蒙蒙细雨中”,作为“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两个细节把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已到了“日落余音”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纤毫毕现地见证了这一微妙的历史时刻,在含蓄的细节勾连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再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一细节的点染,进一步烘托出英国在香港的“日落”。之后便有了“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
本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7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