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部署要求,结合农业实际,特制定广西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十一五”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与经验启示(一)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强农惠农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农业扶持,加快产业培育,加强科技攻关,战胜了罕见冰冻灾害和严重旱涝灾害、病虫害等各种自然灾害,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波动的不利影响,全面完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预定目标。1、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1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比2005年的1448.4亿元增加亿元,增长%,年均2增长%。农业增加值亿元,比2005年的亿元增加亿元,增长%。“十一五”时期,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比“十五”时期5.4%增加%。农业增加值在全国的排位由“十五”末的第10位提升到第位。2、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在注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特色优势产业有了大的发展,蔗糖、桑蚕、木薯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优质稻、香蕉、柑桔、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粮食产量万吨,比2005年增加万吨;糖料蔗产量万吨,产糖万吨,占全国%。蚕茧万吨,占全国的%,香蕉万吨,占全国的%。3、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按照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在确保口粮基本自给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优质产业、地方特色产业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粮、油、蔬菜、水果种植结构由2005年的调整为,蔬菜、水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优质稻占水稻的%,比2005年增加;优果率%,比2005年增加;无公害蔬菜面积万亩,比2005年增加万亩。三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优质粮、甘蔗、柑桔、葡萄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以象州、上林等县为主的优质商品粮产区,以桂北为主的夏熟葡萄产业区,以中南部为主的3葡萄一年两熟产业区;以为主的蚕业产业区;以崇左、来宾两市集中为主的糖料蔗产区,两市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区的%,……四是产品加工结构优化,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05年的%提升到%;五是农业服务业有新的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4、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全区加大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重点发展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产业,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有效地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十一五”末,全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家,比2005年的85家增加了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在册登记人员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个和人。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全区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万户,户均增收元,辐射带动农户万户,增收元,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增收元。5、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及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原动力,农业在农民增收中继续发挥了主导作用,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和4000元大关,预计达到4380元,比2005年的2495元增加1885元,增长75.5%。“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比“十五”时期的6%增加百分点,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46、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通过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了个市、县(区)检测中心、个乡镇流动监测站,加强了农产品质量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新的提高。2010年,全区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基地、有机产品基地。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例行检测合格率平均达%以上。7、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十五”时期,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全区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大力推广“三免”技术、“三避”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生态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全区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超过个,推出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个以上。2010年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甘蔗、果树、蔬菜良种覆盖率分别达%、%、%。8、农业对外合作交流深入发展。“十一五”期间,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利用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永久举办的机遇,加强与东盟合作,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农业发展论坛、中国—东盟农业部长论坛,签署了《南宁宣言》,同时加强了粤桂、南北、桂台等区域合作,先后引进农业外资项目个,建立了桂台农业合作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通过“走出去”,我区在越南、柬埔寨、文莱等东盟国家建立了个示范基地。2010年,先后组织5批100名农民赴台培训。“十一五”期间,尽管我区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十二五”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5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差;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依然不够优;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不够高。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二)经验启示“十一五”农业的快速发展,既为“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今后农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是做到“四个坚持”: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农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筹划,增加投入,以项目方式推动产业工作,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农业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健康运行。事实说明,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农业生产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坚持走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路子。注重发挥我区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发展规模化和基地化特色农业,培育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是推进我区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3、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确保粮食安全。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积极6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产业化经营,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实现了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赢”的目标。实践证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确保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4、坚持科技兴农实现创新发展。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等科技兴农重大项目,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真正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践表明,科技兴农是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的主要支撑。二、“十二五”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西部地区中等水平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时期,我区的农业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一)重大机遇1、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完善,将为农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十一五”以来,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出台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形成了由农业补贴政策、农业公共服务支持政策、农业生产服务扶持政策、农业灾害救助政策、农业生态和资源保护政策、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等构成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这些补贴、支持、扶持、救助和保护的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水平还7会进一步提高。同时,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等政策条件,将为广西农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2、全社会支持农业农村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将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在中央的工作导向、政策导向、投入导向、舆论导向的共同作用下,全社会支持农业农村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社会各阶层、各团体纷纷加入支持农业发展的行列中。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产品销售、农业救灾、农村扶贫帮困、农村教育卫生事业进步、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体现出全社会的力量。3、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进步,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农产品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农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空间;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进步为农业产业链提供了延伸空间;社会分工与合作的加快为工业与农业、服务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提供了交流合作空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运行,广西作为前沿和窗口有着无比优越的条件,为广西东盟农业互补合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4、科技支撑服务能力越来越增强,将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科技及技术服务对农业的8支持力度越来越强大。科技支撑及技术服务在农作物新品种、农用机械设备、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研发,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产品储运及营销技术等农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为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舞台,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十一五”以来,我区“三免”、“三避”技术、桑蚕技术、甘蔗成套技术、葡萄一年两收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间套种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等日趋成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效果显著,效益巨大。科技支撑将为我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5、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越来越牢固,将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糖料蔗、水果、蔬菜、桑蚕、木薯等产业是广西的特色产业。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发展,糖料蔗产业、桑蚕产业、木薯产业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产业,水果产业位列全国前五名。这些产业发展基础越来越牢固,将为“十二五”时期打造“千百亿元产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二)主要挑战1、土地约束加剧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前所未有。土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少一直是制约我区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统计数据表明,我区人口居全国第10位,而耕地面积排全国第18位,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7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资源不可避免地大量被占用,农业发9展越来越失去资源的支持,土地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变得更为突出。2、灾害多发频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压力可能前所未有。近年来,我区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台风、洪涝、干旱、冰(霜)冻和病虫害等自然和生物灾害相互作用,叠加影响,灾害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重。特别是东盟开放后,全区生物灾害发生面积以年均10%的速度递增,常年发生总面积2.2—2.6亿亩次,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以上,远远超过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日益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保障的要求更加迫切。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科技推广带来的压力前所未有。近年来,全区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在700万人以上,而且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使得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趋势明显,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也不
本文标题: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