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
微生物总结表格版球菌总结名称生物学症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形态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G+葡萄串状排列无鞭毛,体外培养无荚膜1、营养要求不高2、可产生金黄色、白色、柠檬色脂溶性色素3、金黄色菌落周围有完全溶血环可产生触酶(与链球菌区别)1、SPA2、荚膜多糖3、细胞壁多糖抗原1、强Heat60℃1h或80℃0.5h2、易耐药3、MASR1、coagulase包括freecoagulase和boundcoagulase2、热稳定核酸酶3、staphylolysin,@溶素4、leukocidine杀白细胞素5、enterotoxin6、表皮剥脱毒素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1、化脓性感染2、食物中毒3、烫伤样皮肤综合征4、毒性休克综合征不强,难以防止再次感染GroupASteptoCoccusA群链球菌G+链状排列,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营养要求高。血平板或含血清培养基。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可依此鉴别甲型和肺炎链球菌)1、多糖抗原(C抗原)2、M蛋白3、P抗原不强一、胞壁成分1、粘附素(LTA和proteinF)2、M蛋白二、外毒素1、pyrogenicexotoxin致热外毒素(猩红热毒素)2、streptolysin(SLO和SLS)三、侵袭性酶(扩散因子)1、透明质酸酶2、链激酶3、链道酶1、化脓性感染2、中毒性疾病。猩红热3、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获得对同型链球菌的特异性能够免疫力。患过猩红热可获得同型致热外毒素抗体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青霉素G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G+矛头状成双排列。菌体周围有透明环(厚荚膜)无鞭毛、无芽孢1、较高2、在血平板上草绿色@溶血环(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区别)胆汁溶菌试验阳性(鉴别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1、荚膜多糖抗原2、菌体抗原(C抗原和M蛋白)较弱(有荚膜株抵抗力强)1、荚膜(主要毒力因子)2、pneumolysinO3、LTA4、神经氨酸酶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其次为支气管炎可建立较为牢固的性特异型免疫鉴别肺炎链球菌和甲型链球菌:1、胆汁溶菌试验(pneu+)多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微生物总结表格版3、可产生自溶酶2、optochi敏感试验(pneu+)名称生物学症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形态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hemolyticStreptoCoccus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排列多成双或短棒状血平板上呈@溶血1、不被胆汁溶菌2、opto-chin试验阴性1、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2、龋齿(变异链球菌)Meningitidis脑膜炎奈瑟菌G-肾形或豆形双球菌。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无鞭毛、芽孢;有荚膜、菌毛较高,巧克力色培养基1、荚膜多糖抗原2、LOS脂寡糖抗原(主要的致病物质)很弱(样品注意保温保湿,及时送检)1、荚膜(抗吞噬)2、菌毛(粘附)3、IgA1蛋白酶(破坏粘膜免疫)4、LOS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以体液免疫为主在中性粒细胞内外有G-双球菌,可初步诊断流脑荚膜多糖抗原GonorrhOeae淋病奈瑟菌G-,成双排列。浓汁标本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无鞭毛、芽高,巧克力色培养基1、菌毛蛋白抗原2、LOS3、外膜蛋白抗原1、菌毛(粘附)2、LOS3、外膜蛋白4、IgA1蛋白酶(破坏粘膜免疫)1、淋球菌性结膜炎(婴幼儿)2、男性。早期:前尿道炎后期:前列腺炎、精囊精索炎无天然免疫力、免疫力不持久中性粒细胞内有G-双球菌有诊断价值婴儿出生时,滴氯霉素链霉素合剂微生物总结表格版孢;有荚膜、菌毛3、女性。早期:尿道炎、子宫颈炎后期:前庭大腺炎、盆腔炎肠杆菌总结名称生物学症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形态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Escherichia埃希菌G-。有菌毛、大多有周身鞭毛、无芽孢不高绝大多数菌株发酵乳糖O、H、K三种抗原。K抗原为多糖加膜抗原1、粘附素adhesin2、外毒素包括①志贺毒素Ⅰ和Ⅱ(Stx-1和Stx-2)②耐热肠毒素a和b(STa和STb)③不耐热肠毒素Ⅰ和Ⅱ(LTⅠ和LTⅡ)1、肠道外感染(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2、胃肠炎①ETEC②EIEC③EPEC④EHEC(P119-120)大肠菌群数Shigella志贺菌(dysenTerybacTerium痢疾杆菌)G-。无芽孢、鞭毛、荚膜;有菌毛。不高不发酵乳糖O、K抗原抵抗力比其他肠道细菌弱。对碱性染料抵抗力强1、侵袭力(侵入细胞内生长)2、endotoxin3、exotoxin志贺毒素Stx1、细菌性痢疾2、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主要依靠粘膜免疫协同凝集试验链霉素依赖株(Sd)活疫苗微生物总结表格版Salmonella沙门菌G-。有菌毛,多数有周身鞭毛;一般无荚膜,均无芽孢。在SS选释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不发酵乳糖主要有O、H抗原。少数菌有Vi抗原。抵抗力差,但对胆盐、煌绿耐受性较强。1、侵袭力(侵入细胞内生长)2、内毒素3、肠毒素1、entericfever肠热症(第一、二次菌血症)2、胃肠炎(食物中毒)3、bacteremia败血症4、无症状带菌者特异性细胞免疫Widaltest肥达试验(P129)伤寒Vi荚膜多糖疫苗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点:1、形态结构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2、培养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3、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4、抗原结构⑴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⑵H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⑶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5、抵抗力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6、变异最常见耐药性变异。霍乱弧菌总结名称生物学症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形态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总结表格版Vibriocholerae霍乱弧菌G-。有菌毛无芽孢。菌体一端有一根单鞭毛。菌体呈弧形或逗点状。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1、O抗原。耐热2、H抗原。不耐热O1和O139群引起霍乱。O1群:古典生物型和ElTor生物型耐低温、碱;对热和酸敏感1、choleratoxin霍乱肠毒素2、鞭毛(运动和穿入)3、菌毛(粘附)霍乱cholera(P135)可获得牢固免疫力悬滴法观察细菌呈穿梭样运动B亚单位-全菌灭活口服疫苗、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幽门螺杆菌总结名称生物学症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形态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Helicobacterplori幽门螺杆菌G-。单极、多鞭毛、螺旋状弯曲。要求高尿素酶丰富胃部炎症第13章厌氧芽孢梭菌总结1、厌氧=严格厌氧2、芽孢=G+=产生外毒素3、梭菌=芽孢﹥菌体=抵抗力强4、除产气荚膜梭菌等少数例外,均有周鞭毛、无荚膜5、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及动物肠道;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致病菌。名称生物学症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感染途径感染条件致病物质致病机制临床症状微生物总结表格版C.tetani破伤风梭菌G+。有周鞭毛、无荚膜。芽孢正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严格厌氧。芽孢通常在100℃1小时即可被完全破坏;在干燥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经外伤伤口侵入人体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①伤口窄而深,伴有泥土或异物污染②大面积烧伤、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③同时伴有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感染无侵袭力,仅在局部繁殖,致病作用完全依赖于产生的毒素:⑴tetanolysin破伤风溶血毒素。其功能和抗原性上与SLO相似。⑵tetano-spasmin破伤风痉挛毒素。①是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属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②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不耐热,65℃30min即被破坏③毒素在细菌溶解时释放,对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力④抗原性强,可获得外毒素和类毒素最初150kD多肽→释出后被蛋白酶裂解为一条轻链和一条重链→重链羧基端与肌肉结点处运动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介导毒素进入细胞→通过跨突触运动到达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重链氨基端介导,轻链进入胞质溶胶→轻链作用后阻止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干扰抑制性神经元的协调作用,使肌肉兴奋抑制失调,导致屈伸肌同时强烈收缩,骨骼肌出现强烈痉挛。1、破伤风潜伏期长短不一2、典型症状为咀嚼肌痉挛造成的哭笑貌及持续性背部痉挛(角弓反张)主要是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一般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不进行样品采集,依据典型症状和病史,即可诊断1、非特异性预防措施:清创扩创2、特异性预防措施: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对于伤口严重感染而又无基础免疫者,可立即注射TAT(tetanusantitoxin)3、特异性治疗:对已发病者早期足量使用TAT。C.botulinum肉毒梭菌生物学症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致病物质所致疾病G+。有鞭毛、无荚膜。芽孢椭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次极端,使菌体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严格厌氧。主要依靠剧烈的神经外毒素—肉毒毒素,是已知最剧烈毒物。肉毒毒素结构、功能、致病机制与破伤风外毒素相似,其不同点为:1、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肌肉结点处Ach的释放,导致迟缓性麻痹。2、C和D型毒素由噬菌体编码,其他型毒素由染色体决定。1、食物中毒。①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种类②单纯毒素中毒,而非细菌感染③为肠道症状少见,主要为神经末梢麻痹2、婴儿肉毒病。死亡率不高。3、创伤感染中毒。成人伤口及术后感染。标本(粪便、食物)→80℃10min→厌氧培养→过滤、取滤液——注入小鼠体内→死亡与抗毒素混合注入小鼠→不死加强食物卫生管理和监督第13章无芽孢厌氧菌总结与人类致病有关的无芽孢厌氧菌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构成人体正常菌群,包括G+和G-的球菌和杆菌。在人体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占有绝对优势,是其他非厌氧菌10—1000倍。存在于肠道、皮肤、口腔、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机会致病菌导致内源性感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防治原则致病条件细菌毒力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总结表格版1、G-厌氧杆菌2、G-厌氧球菌3、G+厌氧球菌4、G-厌氧杆菌1、机会致病:①宿主免疫力下降②寄生部位改变③菌群失调2、局部厌氧微环境:组织坏死、缺血、异物存在、有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感染多样1、内源性感染2、无特定病型3、分泌物或脓液粘稠1、败血症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口腔与牙齿感染4、呼吸道感染5、腹部和会阴部感染6、女性生殖道感染1、外科处理:清洗伤口,去除坏死组织和异物,维持局部良好的血液循环,预防局部出现厌氧微环境2、正确选用抗生素第14章分枝杆菌属总结一类细长略弯曲的杆菌,其显著特征为:⑴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抗酸性染色⑵无芽孢、无鞭毛,也不产生内、外毒素⑶种类多,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⑷所致疾病多为慢性感染,长期迁延,并有破坏性的组织病变名称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检查法防治原则形态培养菌体成分抵抗力变异性免疫性超敏反应结核菌素试验★M.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细长无鞭毛。齐尼抗酸染色,染成红色,其他呈蓝色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罗氏培养基。生长缓慢,菌落呈菜花状。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菌膜生长无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致病作用主要靠菌体成分,特别是胞壁中的丰富脂质。1、脂质。①磷脂。刺激单核细胞生长,形成细胞结节;抑制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使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形成干酪性坏死②脂肪酸。与分支杆菌的抗酸性有关。索状因子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游走和吞噬,引起慢性肉芽肿,还可以破坏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③蜡质D。胞壁主要成分,引发迟发型超敏反应,并具有佐剂作用。④硫酸脑苷脂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能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2、蛋白质。其中重要的是结核菌素tuberculin,与蜡质D结合,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3、核酸。rRNA是免疫原
本文标题:微生物总结(表格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83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