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公共基础知识(经典)
-1-第一章马克思哲学一、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6、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不可知论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8、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9、现代西方哲学,不论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其实质都是:唯心主义10、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适应时代的需要11、最早把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的先进分子的代表是:李大钊1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学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14、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15、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问候语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在决定社会意识16、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夸克禁闭理论17、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是否反应了时代精神的精华18、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1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成了:一切知识的总汇,成了“科学之科学”。这表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并没有搞清楚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什么20、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这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所决定的。21.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二、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从内容上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从研究对象来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从阶级属性、功能上来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在实践基础上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相统一(5)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2、马克思义义产生的主要的三大自然科学前提是:(1)达尔文进化论,(2)细胞学说,(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3、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思格尔的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哲学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部分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机械性,形而上学和不彻底性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1)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2)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3)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分别是: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8、属于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的有:费尔巴哈、尼采、叔本华和萨特9、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10、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1)是“历史的有力杠杆”(2)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1、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指的“真正哲学”:(1)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2)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3)取决于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的精神(4)马克思主义哲学12、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强国富民之路行不通,从世界观、方法论高度找原因是因为:(1)所有从西方引进的新思潮,都没有能超出旧哲学的圈子(2)都是在旧哲学的框架内,寻找治病药方,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13、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分别是: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和印度哲学14、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1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1)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提高理论思维水平-2-(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4)提高人的素质(5)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16、属于辩证法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有:(1)朴素辩证法(2)唯心辩证法(3)唯物辩证法三、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1)黑格尔在哲学上最杰出的成果就是辩证法(2)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重要成就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位尽管这两位哲学家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成京,但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主义的观念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因此他们都不能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3)马克思结合当时社会实践,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并对之进行唯物主义的改造;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思想,并克服了它的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章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第1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级邓小平理论。2.两大理论成果的共性: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①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②包含了中国民族的优秀思想③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建党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4.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标志着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5.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6.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7.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①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②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8.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做出全面部署,确定了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9.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①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②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③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的挫折的历史经验并④借鉴其他国际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原因:四新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②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③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④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2.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4.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③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6.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7.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问题。“三个代表”:就是必须始终①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①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②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性: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③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意义: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③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中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的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做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与哲学第4章有关)三个解放:①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②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③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3.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第2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系列错误观点: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②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③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④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⑤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①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有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③这一科学概括,突破了吧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是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又要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体现:①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②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本文标题:公共基础知识(经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69294 .html